APP下载

“古埃及农耕文明”试题评析

2018-07-20吉林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尼罗河耕种古埃及

吉林

李明刚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6~8题是以“古埃及农耕文明”为素材设计的一组选择题,考生反馈该组试题错误率较高。本文根据考生反馈的错误原因解析本组试题;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能力和核心素养对本组试题进行评析。

一、试题呈现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

【参考答案】1.D 2.A 3.B

二、试题解析

第1题,刀耕火种又称迁移农业,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古埃及人能够不必“刀耕火种”,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主要原因是尼罗河泛滥时期水位较高,使泛滥区植被缺失,故D选项正确;用水方便、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是尼罗河泛滥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非直接耕种的原因,故A,B,C选项错误。

第2题,从材料信息可知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来源于上游,尼罗河上游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区,年降水量大且干湿季分明,故A选项正确。

第3题,尼罗河每年6—10月泛滥,农作物生长期为11月—次年5月,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因此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农作物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B选项正确;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多雨时为农作物生长期,故C选项错误;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距离尼罗河流域较远,故A,D选项错误。

三、试题评析

1.知识与能力

本组试题只给出文字材料,未给出图示信息,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极易判断失误。试题材料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伙伴国——埃及为区域背景,利用古埃及农业生产创设试题情境,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候、农业等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涉及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流经区域等知识。解答试题要求学生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究地理问题。解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获取和解读材料和设问中的“刀耕火种”“直接”两个关键词;解答第2题的关键在于获取材料信息“上游带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尼罗河上游所在地的气候特点”;解答第3题的关键在于解读设问中的提示信息“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再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等知识进行解答。

2.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目前高中课程教学的关键和最终目标。本组试题要求学生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综合思维探究实际的地理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念。试题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如下表:

综合思维尼罗河下游沉积物来源地降水特点。人地观念植被影响农业生产的耕种方式。区域认知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泛滥规律发展农业生产。

试题整体思路突出体现了人地协调观,指引学生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沙漠中的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泛滥规律发展农业生产,是古代“天地人和”观念的典范。第1题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阐明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3题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耕种期一致,阐明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体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

猜你喜欢

尼罗河耕种古埃及
尼罗河泛滥节,埃及人兴高采烈
“谁来耕种”之问真的无解?——集约经营之后,榆阳农民如同“甩手掌柜”
气球上的五星期(七) 追寻尼罗河
时尚耕种——种植自己服装的人们
古埃及艺术
耕种者
死而复生的古埃及艺术
第三回 古埃及,你的名字叫永恒
独具一格的古埃及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