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践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2018-07-19卢银鹰
卢银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为了适应生物科学的发展,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四册)一共安排了11个课外实践活动,足见课外实践活动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
生物学是一门实用性科学,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知识都跟生物学有关,初中生学习生物学可以了解自己,增进健康,还可以将课内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但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家长、学生、甚至有些教师都认为生物是副科。学生有了这种心态,怎能用心学习生物知识。如果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时,教师可将自己做好的包子、甜米酒、酸奶等带到教室,让学生品尝。同时,要求每个学生运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利用课外时间与家长一起“做包子”“酿甜米酒”“做酸奶”等,并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与同学、老师分享。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到生物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
二、巩固课内知识点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都是常识,但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却是非常深奥、难以记忆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生物学教材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出发、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地方的已有资源出发,尽量挖掘各種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教材中的知识点。笔者在授完《种子的萌发》一节后,要求每个学生从家里带一个蓝子、一个可以支撑篮子的盆,一块遮光布和一小把绿豆,在学校实验室“发豆芽”。结果是,大多数同学的豆芽肥肥嫩嫩,吃上了“肉丝炒豆芽”这道菜。但是,小徐和小黄同学的豆子长毛,一芽不发;小罗同学的长出了绿叶;小叶同学的豆子虽然长芽,却又短又小。通过“发豆芽”的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结束后的交流讨论,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且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种子萌发所具备的条件的理论知识。这比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种子的萌发条件,效果要好得多。
三、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初中生正处于被社会学家称之为“多事之秋”的青春期。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他们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但不少家长都认为孩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已经长大了,所以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玩手机,与子女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生物学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操作简单、用时较长的课外实践活动,往往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如,学习了《植物的生殖》一节之后,有条件的学校及时指导学生在学校的植物园扦插百香果,并将扦插成活的幼苗种在自家的阳台或果园,因为栽种百香果需要浇水、施肥、松土、除草,而且至少半年以上才能挂果,这样亲子间因为果苗的事需要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因而能够增进感情。
四、培养动手能力
我国的大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恨不得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在家基本上不让孩子动手做家务。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不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乖乖在家、不出意外,经常使用一些电子产品哄娃,电子时代催生的“隐性失陪父母”不断增多。这些孩子在学习之余,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手机游戏,他们的童年可谓是网络时代下的“电子童年”,很少动手做玩具、玩玩具,甚至很少出去跟小伙伴们游玩,这些“网络宅童”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制作人工鸟巢”“为家人测量血压”等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锻炼大脑的逻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掌握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课外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课内的理论知识、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收集和整理科学知识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将来要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