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指导初中生朗读的方法
2018-07-19邹国珍
邹国珍
朗读在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鉴于同学们平时朗读时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但要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效率,并让大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呢?
一、指导学生朗读时的合理停顿、体现重音朗读点
朗读的停顿,我们一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比如句号停顿时间较长,逗号比句号停顿要短,而顿号停顿时间最少。除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短语,或层次或段落作停顿,同时还可以根据一些包含有作者情感的词作一些强调停顿。合理的停顿不仅能鲜明地表现语言的节奏,还能更好地突出作者的思想。比如说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反反复复地朗讀。一般说来,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一些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了解了作者的情况,我就给大家听一次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容、节奏、重音。(并让大家用铅笔做好标记)然后给他们示范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采用适宜的语速﹑语调
不同的作品对朗读的语速要求是不同的,有些要求快节奏,有些则需要匀速,而有些则需要读得缓慢些。就比如《我爱这土地》,它的感情是悲怆而深沉的,因此我们在朗读时整体上的语速是稍慢。而其中“歌唱”以下的三句以及最后两句因情感比较激扬,因此语速可以稍快。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更加准确。
三、留心细节点、抓住动词,心理活动等语言的描写,读活文本形象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可是怎样才能让同学们更直接更深切地感受到文中父亲的伟大形象呢?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选用了配有节奏舒缓、情调感伤音乐的磁带给大家听。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抓住了文中描述父亲不顾年老体衰爬月台去为年轻的儿子买橘子这个细节。其中的动词“探”“攀”“缩”“倾”用得极其传神。 在读这一段文字前,我让大家先理解这几个动词。“探”字说明了父亲身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要小心翼翼。 “攀”字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缩”字,则说明两脚无处可蹬,感觉让人心里捏了把汗。“身子向左微倾”这一个带有动态的过程,把父亲怎样费劲地爬月台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我还给大家一些时间细细体味这些动词,想象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情形。再读这些句子时,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节奏,读得缓慢而动情。我问学生的感受,有人说“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清晰地再现了那一画面,细节到父亲的一举一动”;有人说“读着这些动词,我们似乎也体验到了父亲当时的艰难,都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拉他一把”。甚至有女生眼眶里都有泪水在打转,说道,“老师,文中写的真的好感人,我好想拥抱父亲呢,我的父亲也很爱我,也曾经为我那么努力过”。父亲的可敬形象油然而生。
四、指导不同题材文章的朗读基调
比方说,散文朗诵时的基调一般比较平缓。而叙事类的作品,我们应注意里面的情节和人物;说明文则是要看其采用的说明方法;议论性的文章,则需抓住中心论点和所采用的论据。总之,对于不同的作品,我们要先把握好感情基调,熟悉作品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有很多。怎样的方法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我想我们教师更多的是给他们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