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提升的方法与策略
2018-07-19曾露婷
曾露婷
小学数学是学习生涯中各学科的基础,特别要重视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借助生活情境,渗透数学方法使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审题、析题、解题习惯呢?笔者一直在摸索阶段,结合自己这几年在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经验,简单谈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良好的读题习惯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现在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每个单元都有至少一课时是解决数学问题类的题型,都是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入手、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然后抽取数学关键信息,可以通过读一读、画一画、圈一圈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读题。
例如:有一列火车,原来每小时行驶180千米,提速后,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了50%。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 读一读:齐读题目,初步感知题意。
2. 画一画:请画出题中的关键句,初步读懂题目。
3. 圈一圈:请圈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进一步理解题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题意习惯。分析题意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一步,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若思路都是错误的,后面的解题过程就全是错误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良好的解题习惯可以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解题的过程是将分析思路清晰展现的过程,要使解题过程清晰明了带动思路,需要遵循整洁、有序的原则。
二、基于学生应用能力较弱的现象,通过“思维句式”训练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 当条件较多时,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例如: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1.5米,每立方米的沙重1.5吨,这堆沙有多少吨? 通过训练逆向思维句式:“要知道这堆沙有多少吨,就要知道这堆沙体积一共有多少立方米,要知道這堆沙的体积,其实就是求圆锥的体积。已知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πr2h,所以根据公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2. 当题中存在隐含条件时,通过训练思维句式培养学生善于挖掘题中隐含条件。
三、基于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较弱的现象,通过“图解问题”训练、提高学生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学生对于空间图形类的数学问题,一方面要靠空间想象理解题意,另一方面又要分析题意,甚至有些题目还挺绕弯子,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望而生畏。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把空间立体图形画在平面上,帮助学生想象,再来进一步分析题意,这就降低了难度。例如,把一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可以让学生画图帮助想象,如右图草图,学生画草图后,通过图解构建解题思路。在上课时我也时常随手拿起粉笔画草图给学生看,如圆柱、圆锥沿着底面直径切后的横截面是什么图形?
四、一题多解,以辩证的观点营造学生善思考、善提问和质疑的数学思考氛围
我平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比较注重以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模式,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而在交流互动中,有学生就会提出质疑和补充,这让课堂氛围充满了数学味儿。当然,这离不开平时课堂中一点一滴的训练,老师需要很有耐心地引导学生如何操作,让学生明白合作交流的目的。学生在这样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显然比传统的模式学习积极性更强。虽然有时候,学生会因为自己举手而没有被老师点到名回答问题,但是我却以此为契机,渗透德育观念,比如“认真倾听”“相互尊重”“团队共赢”等德育观。
五、关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过程,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增加他们的解题信心
我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老师,其中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居中或不稳定的较多,平时思考问题能力较欠缺,在考试时,取得成绩常常不怎么理想。对于这一类学生,我经常关注其课堂状态,观察他们是否认真听课与思考问题,找出原因后,适当给予鼓励与肯定,也告诉他们“没关系,努力就好,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用心就很棒了!”如果他们遇到困难,我也适当的给予点拨,时不时的走到其座位旁,看看其学习掌握情况。若是在哪一步卡住了,帮其指出并给予指导。
责任编辑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