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研究
2018-07-19郑铁辉
郑铁辉
新生代农民工是发展社会经济的主力军,对其进行职业模式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技能与生产技术水平,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导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将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农民职业培训成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专业工作技能、自我追求的必然趋势。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相关理论
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理论
在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可在各大院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传统的职业培训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各方面基础较差,因此要进行全面培训。其中,全面培训的内容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专业技术的培训、良好职业态度的培训、基本法律常识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全面职业培训之后能够提高自身的生活素质,转变自身的身份融入城市生活。
2. 劳动力转移理论
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到各个部门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于按比例分配有重要的影响。而流动劳动力需要进行职业培训教育,将体力劳动的向脑力劳动转变。乔根森的人口转移模型认为,转移的劳动力能促进工业发展,但前提是,农村必须有剩余的劳动力。
3.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源理论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的理论得出提高人的工作技能要加大教育投资,这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实现我国工业化。
二、校企合作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分析
1. 培训信息获取困难,认可度不高
在政府的领导下,企业也开始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宣传力度不一样,许多新生代的农民工并不知道有职业培训。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工作量大,自由分配的时间较少,信息获取滞后;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即使了解职业培训,但是碍于培训费用及时间的安排也会放弃职业培训。
2. 培训管理较为混乱,有效性较低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管理范围不清晰,相关部门之间沟通不到位,校企之间的协作机制也没有成型,资金管理混乱,因此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提供了补助金。但是有一些企业趁机获取国家补助金,安排一些简单操作,实践性差的培训项目,性质恶劣。而且为了减少开支,企业聘用一些低水平的教师来上课,用一些低水平的设备来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难以获得高水平的培训,难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
3.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费用较高
培训的内容简单,操作性以及实践性差,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发展前景大、环境好的工作的需求。但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针对性差,培训内容指向性不强,相关的培训经验也不足,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所接受的职业培训无法适应工作需求。而且就算农民工得到国家的补助金,仍需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得到的补助金也不足以支撑企业办学。所以充足的资金支撑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对策研究
1. 发挥校企合作主导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与学校应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从思想观念上转变,进行自上而下的宣传。企业与学校通过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等方式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并加入到校企合作的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学校接受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在企业参加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学习与工作间的联系,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生产工作技能。
2. 强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是项复杂的工作,应先制订详细教学培训计划,明确分工,落实到处。如学校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根据农民工的就业性质分成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以及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此外,企業与学校要及时交流,反馈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日常机制及交流机制进行分析,培训内容是否满足农民工的需求。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