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孝文化缺失原因初探及对策

2018-07-18李秀秀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缺失原因孝文化和谐社会

李秀秀

【摘 要】“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意识日渐弱化,孝文化与人们渐行渐远。孝文化作为维系代际和谐的纽带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分析其缺失的原因对重构孝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缺失原因;对策;和谐社会

梁簌溟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孕育、滋养着孝文化,从而使得孝文化成为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从最初的“善事父母”,到“孝为仁本”,以至于后来历朝历代把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本,甚至说“移孝于忠”,不同的历史年代,赋予“孝”以不同的时代内涵。但是,其核心思想仍旧是“养亲”、“敬亲”。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今天,社会道德风尚江河日下,孝文化却逐渐褪色,日渐从人们的思想中淡化。虐待老人、遗弃父母、侮辱谩骂父母、空巢老人等现象在当今社会不断上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强调要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这个时代亟须孝文化重返课堂、家庭、社会,让孝文化回归到每个人的心中。

一、孝文化缺失原因

(一)经济体制的冲击

从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十九大报告时再次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还不充分,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突破传统观的结合,其自身发展还不够完善。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所谓永恒不变的道德时指出,道德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一旦经济状况发生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随之改变,包括人们的行为准则、思想观点、价值观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人们对其认识有限的情况下,人们过多地关注经济利益,在追逐利益、追求金钱时,陷入利益权富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人们一味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粗俗地个人价值的大小理解为赚钱的多少。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人们重利轻义、背弃做人根本、道德无下限:子女争夺父母财产、互相推诿置老人于不顾、因照顾老人而无端谩骂、殴打老人等等,善事父母本就是“孝”最基本的内涵,如今却实现不了。社会道德滑坡、人们道德失衡,直接导致孝文化失去傳承和发扬的肥沃土壤。

现阶段,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水平也随之在提高。原本作为人类最基本生活资料的房子,摇身变成“天价房”。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房子,为了赚更多的钱,每年有大量的人口流动,远赴他乡谋生,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于家中。他们大多是浅显地认为只要在物质经济上满足父母,就是孝了。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粗浅地把养活父母理解成孝,这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况且,父母在,不远游,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年事已高,本该安享晚年、静享天伦之乐,却让他们日夜忧思、食不知味、寝食难安,实在是不孝。

(二)教育缺失

当前,学校和家庭两大教育对孝文化传承的不重视甚至缺失,是造成孝文化缺失的根本原因。

1.学校教育的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学校教育,作为一项立德树人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和价值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中国教育在注重德育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但是,现阶段的教育以分数来评定学生能力,把升学率当作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价值取向的主导作用下,学校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从而忽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忽视孝意识的践行在学生今后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乏不知感恩、不会孝老爱亲更不懂关爱他人的人。发于仁心,方能爱人爱物。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卢梭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人类的很多认知都是潜移默化中培养的。在中国,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家庭教育这一启蒙教育,父母的行为举止最能体现无所作为的教育。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把家庭当作教育的场所,自然也没有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老师。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转移给孩子,父母在家庭中扮演双重角色:作为父母,不慈爱、不仁爱;作为子女,不敬老、不孝老。如此“言传身教”,为今后孩子不践行“孝”行为担负着很大责任。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对孩子的将来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使父母尽最大可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受教育条件。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辅导班、强化班、兴趣班等占据孩子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片面的成才观,使得父母更多重视孩子知识、技能上的培养和提高,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此外,随着家庭模式的改变,“4+2+1”模式即核心家庭的增多,孩子无疑成为家庭的核心、重点爱护对象。祖辈、父辈对孩子长此以往的溺爱、娇惯和迁就,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上”的生活习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没有孝老爱亲的意识,只索取,不付出,不感恩。

(三)价值多元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我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文化交流交锋和交融的大环境下,我国在引进先进科学和管理技术的同时,国外文明也传播到国内。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国迎来云时代,人们有更多、更平等的机会享有信息。因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思潮与传统文化冲击、碰撞,逐渐走向融合,潜移默化中同化人们的思想,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使得青年群体养老、尊老、敬老的道德意识淡化,孝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3]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孝文化教育

青少年是孝文化教育的重要对象,也是传承孝文化、践行孝道的主体之一。第一:加强学校教育。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而学校正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一方面,学校在进行文化教育时,落实并保障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认真审视孝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实到教育计划中。另一方面,学校可定期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和活动,丰富孝文化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激发青少年学习和实践的兴趣。第二:强化家庭教育。父母要注重家庭教育,重视言传身教,不娇惯、溺爱孩子,加强孩子的三观教育。父母应改变传统的成才观,在重视孩子学习的同时,更应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素养,尤其是孝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做一个鲜活的、会感知世界的人。

(二)注重社会引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我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资源整合的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首先,当前社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孝文化的复兴。其次,还须抓住庞大的媒体资源,多方式、多渠道宣传孝老、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唤醒、重树人们的孝意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再次,国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孝老爱老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养老制度化、法制化,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不孝老、不爱亲的行为予以法律上的惩罚,增强约束力;重视和保护孝文化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如:将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定为节假日,从法律角度,给孝文化以支持和维护;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养老制度、出台养老措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让老年人也有机会自由、平等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后,各地政府应积极与当地客商合作,引导社会资源融入、鼓励客商投资,推动孝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提高个人素质,常自省、自律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个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守住本心,增强文化自信。为人子女,要尊老爱幼、孝老爱亲,践行传统孝文化;为人父母,要对子女严慈并施,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为子女做表率。在父慈、子孝的双向关系中,每个人都要自律、时常自省,由爱己、爱亲到爱人、爱物。

每个家庭都有老人,老人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孝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致力于孝文化的传承,让孝文化引领社会新风潮,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21.

[3]田丽媛.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孝文化缺失解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62.

猜你喜欢

缺失原因孝文化和谐社会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缺失原因及对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