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财会类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8-07-18李迪
李迪
摘要: 随着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财会专业就业形势也越来越紧张,出现高层次人才短缺,低层次人才饱和的结构性矛盾。以普通高校H校为例,分析近三年财会专业就业形势和去向特征,分析原因,拟从加强与就业单位联系,实现就业指导由“点式”向“链式”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转变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提高就业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lso becoming more and more tense. There is a structural conflict of high-level talent shortage and low-level talent saturation. Taking H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dest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major nearly three years and the reasons,intends to improve employability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ties with the employment units, achieving the innovation of career guidance from "point" to "chain", innovating training program, shifting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improving overall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關键词: 财会专业;就业现状;对策;就业能力
Key words: accounting specialty;employment status;countermeasures;employ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6-0230-03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逐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指向灯。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就学生专业而言,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又有很大差距,财会类专业就业形势随着市场发展也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从热门专业逐渐出现了就业紧张的情形,除了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因素,学校,学生等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1 财会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本文以安徽省普通高校H校为例,根据财会类专业近三年就业数据和特征,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安徽省有超过16所高校开设会计学专业,超过30个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每年有近10000名财会类专业的毕业生投入社会竞争。放眼到全国,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H校会计学专业2014年起每年招生200人左右,财务管理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每年150-200人左右。从初次就业率来看,两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就年终就业率来说,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就2016年分别是94.55%和90.48%。均未达到15年数据标准。相比较其它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就业率明显降低5到6个百分点。财务管理类专业相比会计学专业情况更为严重。
同时,通过比较近两年数据比较分析,从财会类专业就业去向来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表2、表3所示。
通过表2 、表3可以看出近三年淮师财会类专业就业去向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财会类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逐渐紧张。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作为热门专业,较多学生的高考报名首选专业。两个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以往年份,财会类专业的初次就业率较为持平,首次出现下降现象。
第二、学生能够积极就业,省外比例增加。每年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处会邀请外省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企业等招聘单位到学校进行校招,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应聘,获得工作机会,也得到就业单位的肯定评价。
第三、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呈现多元化去向。学生毕业去向包括选调生、特岗教师、参军入伍等体现了更多的自我选择,毕业出国也体现学生在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四、考研、考公务员、考银行等“备考族”依然是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去向的首要选择。据调查,一部分待业同学依然准备考研或考公务员复习中。
第五、财会类专业特质明显,专业性强,且性别比例差异明显,女生占总人数的75-80%,创业比例和人数其他专业相比较少。
第六、从近三年财会类专业就业信息中,还可以看出,学生就业特别是自主就业单位层次不高,集中度高,应聘到国企单位和其他大中型民营企业很少,多集中在中小企业且多在长三角一带。
2 财会类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财会类专业学生就业出现以上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第一、出现结构性矛盾。随着应届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受“经济热”影响,财会专业招生人数也逐渐增加甚至新设专业,但是培养的财会人才水平参差不齐,质量不高,导致财会低层次人才供过于求,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导致市场供需出现结构性矛盾,甚至出现“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等现象。
第二、普通高校社会知名度声誉度不高,对企业吸引力不够,培养的财会人才在与其他知名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中出弱势地位,在就业过程中因为院校歧视失去竞争机会。同时,相较于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培养的财会人才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专业应用能力不足,通用能力有待提高,导致学生毕业不能够顺利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型国企和众多民营企业因为缺乏信息渠道很少能够公平的参与竞争。
第三、师资力量紧张、教学模式单一。因不断扩招,导致财会专业师资力量紧张,人员不足,有限的教师疲于应付课程,客观上影响了授课水平的充分发挥进而影响授课质量,同时教学资源紧张,授课模式单一,结构简单,专业课程设置较多,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的新知识新问题,因专业特殊性无法提供实习机会,校内实验课或实训课流于形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影响毕业生就业前景。
第四、受以上“就业难”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筹码,纷纷选择继续升学,出国或者考研;受专业影响,财会专业考研成功率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低,导致很多毕业生第一年考研不成功会选择“二战”,继续复习准备考研,继而影响就业成为待业人员。
第五、受传统观念和家庭环境影响,很多高校毕业生会听取父母或亲友意见选择考取公务员作为终生职业,即使不能够一次考取,他们对自身发展和职业发展缺乏合理和明确的认知,较少能够做出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
第五,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合理,就业心理不成熟,就业力缺乏。通过调查,不少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单位、薪资要求等不符合自身实际,不能接受“先就业再择业”观念,忽视当前社会客观事实导致就业不顺利。在网申不通过、参加招聘会受挫之后,缺乏自信心,不敢参加面试,逃避竞争逃避就业。同时当前毕业生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过于强调自我发展,忽视了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不能够很好的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融合起来。
3 财会类专业就业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结合工作实际,给出以下建議或对策。
第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尤其是与优势企业的沟通,对于企业的校内招聘,学生表现的不够积极,一方面因为备考学生较多,另一方面招聘企业的知名度或薪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宁愿参加兄弟高校的招聘会。
同时,就业指导中心应建立全方位就业指导模式,改变以往“点式指导”,创新“链式模式”,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大学四年,针对各个年级的不同特征开设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和锻炼就业能力,而不是仅仅在大二和大四教授一些就业指导知识,很多学生毕业时已然记不清教授内容。
面对就业去向多元化,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指导方式。创新授课模式,增加授课吸引力,采用讲座、咨询、比赛、政策宣传等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就业指导,针对“备考族”和就业族的不同需求,创新指导模式,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结合。建立就业评估反馈机制,追踪就业情况,了解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第二、创新培养方案,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规模招聘适当的教师,满足专业课程发展的需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定相关问价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教学技能,以便更好地满足财会专业教学的需要。
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财会专业是社会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市场发展相一致,与学生全面发展相一致,应该在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上,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不应过于依赖书本知识,可以加入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和要求,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实践课程才能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财会类专业应加大实验课程的设置,强调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也可以请相关企业导师和优秀毕业生为即将就业的学生讲授就业或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鼓励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听课效率,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1]
第三,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当前就大学生个体而言,虽然毕业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是对于社会和用人单位而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自身的发展和职业发展定位有合理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不应过多地考虑个人当前利益,学会有长远考虑和职业生涯规划,适当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与集体想融合。提高抗挫抗压能力,面对就业障碍,不能逃避,应勇敢面对,积极回应,找到问题,找出根源,再次出击。
同时要学好专业知识,打好理论基础,锻炼实践能力,丰富知识体系,扩展专业视野,提升知识水平。同时大学生应该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积极进取,培养核心素质,要增强自我形象塑造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2]
当前普通高校财会类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必须从社会、学校、院系、学生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发力,找出对策,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和就业能力,增强自信心,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实现学生就业工作的较好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婷.高校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及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15,14.
[2]尹贞姬.就业能力导向下大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与核心素质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5,14.
[3]李平.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