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业供给侧调整的思考

2018-07-18马玉梅

对外经贸 2018年4期
关键词:困境调整对策

马玉梅

[摘 要]中国是人口大国,面对人口压力,合理有效地解决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农业改革是大势所趋。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年轻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土地荒废现象严重,农业产量低,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对此,梳理农业供给侧的历史沿革,论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以及面对的问题,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调整;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4-0065-02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population. Facing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it is a top prior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nd rural areas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young farmers are going out to work, resulting in serious land waste, low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unbalanced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Key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Adjust; Trouble;Countermeasures

一、農业供给侧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国家对土地政策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由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为农户家庭经营,即经营方式由集体转变为个人,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国家统计局记载,1979年国家粮食产量为33211.50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342.74公斤,与之前相比已有显著提高。而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年末总人口由1979年的9.75亿人增加到2016年的13.83亿人,增加了4.07亿人,然而粮食产量由2015年的62143.92万吨降到2016年的61625.05万吨,减少了518.87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亦由2015年的453.20公斤降到2016年的446.99公斤,减少了6.21公斤。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会议中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得到专家学者的首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即保供给、调结构、提品质和促融合。

1.保供给。据国家统计局记载,2016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3.83亿人,粮食总产量61625.0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45.683吨,而大豆、花生等农作物供应不足需进口解决,中国偏远山区土地土壤劣质,不能种植大量农作物,再加上交通不便,很多群众基本的食物补给受到很大限制。保证粮食供给是重要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2.调结构。随着第三产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从事服务行业,与科技接轨与社会交融,学到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技艺,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众多的农民走向城市致使农业发展缓慢,三大产业人口比例失调。

3.提品质农业产量低,农产品品种单一,科技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群众高需求和高生活质量指标,农业产品品质需要得到提升。

4.促融合。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打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市场,以强带小走进市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促进三大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即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可以提高农民种植作物的自信,减小种植风险,提高粮食产量,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与此同时,可以开设“大棚授课”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城市居民走进乡村,见证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过程,了解作物的绿色健康指标与农业常识,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抓手。大量年轻农民走进城市,一些乡村的土地荒废,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突出,影响了生态保护与建设。而城市中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环境、资源、住房、医疗保险、儿童上学等问题比较集中,国家和社会压力也很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留住年轻的农民工进行乡村治理与开发建设,缓解城市中的诸多压力,合理调节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更好地建设生态社会。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支撑。国家投入更多的现代农业科技含量的机器设备,促使农业生产现代化、国际化,这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业科技者的义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方式之一,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改善农民生活。

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面对的问题

1.农户经营规模小成为农业供给改革的羁绊。受到传统农业的影响,每家每户自耕自营,规模小产量少,科技投入较低,销售渠道亦自家解决,民户之间没有合作的意向,在生产中遇到问题也不集中智慧集体讨论解决,导致农民与农民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亦难解决,这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障碍。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农业供给改革的掣肘。农业技术的引用与推广实践需要不断的摸索与探讨,农业知识需要不断宣传与实践操作,水利、销售网点、农田建设、农机使用等基础设施都会影响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会制约农业改革的步伐。

3.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制约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走进市场,提高竞争力。销售方式的多样性是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处理好各个环节可以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种植自信。产业链条较短不利于产量提升、市场竞争、改革推进和农民收入增加。

4.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限制农业供给侧改革步伐。各家各户自耕规模小,农业科技投入少,没有意识到科技的重要力量,不懂得科技的实践操作等都影响着科技投入。农业科技的支撑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支撑能力不强会影响农业产量和农业改革发展。

5.农业补贴政策不完善牵制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进程。天有不测风云,面对农业产量的不景气,微薄的农业补贴不能满足家庭的支出,农民失去了种植农业的内生动力,抱有一丝的懈怠和失落,仅满足于自给自足。农业补贴是农村家庭的最后一道保障,是农民心中的“定心丸”,补贴政策的不完善制约着农业改革的步伐。

四、加快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1.實施土地三权分离,发展适度规模多元化经营,为农业供给改革提供有效载体。可采取农业合作化的方式集体耕种集中管理,面对问题集中力量聚集智慧集体协商解决,适度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亦可以进行家庭承包的租种方式集中生产集中销售,探索适合本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带动乡村农民致富,亦可使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奠定物质基础。农业科技者下乡因地制宜实践研究,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种植素养,引进先进农机设备,加强农田的开发与建设,扩充多样性销售渠道,加强农民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农民了解更多的世界农业科技,让中国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农业强起来。

3.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带动力。使一二三产业有效结合,互帮互助,使农业推动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开发,三者紧密联系,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改革的发展。

4.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新引擎。国家开发更多的优良品种,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吸引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加大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针对农业补贴政策,应遵循实事求是和不断改进的原则,国家对每个县有具体的补贴政策,每个县也应该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每个村也应有相应的对策,完善的补贴政策可以激励乡村更好地发展农业。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R].新华网,2018-03-05.

[2]周志超.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经济论坛,2018(1).

[3]张弛.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导刊,2016(2).

[4]黄祖辉,傅琳琳,李海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6(11).

(责任编辑:乔虹 梁宏伟)

猜你喜欢

困境调整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工位大调整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