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转换)性障碍咋回事
2018-07-18赵向辉
赵向辉
半年多前,多家媒体报道了一件事:新加坡歌手、后来走红香港的丽莎(原名黄焕婵)现身,为即将举行的演唱会做宣传。镜头中的她精神饱满、开朗健谈,但谁会想到,这位在20世纪70年代红遍东南亚地区的歌手退出歌坛后,曾在20世纪90年代因做生意失败而“昏睡”了多年,近两年才慢慢“醒”来,准备再战歌坛。根据丽莎的经历和表现,精神科医生分析,她可能患上了一种叫作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精神疾病。
分离(转换)性障碍,曾被称为癔症、歇斯底里症,是一种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分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事情的记忆,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愉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这种心理疾病多见于青春期的女性,一般起病突然,会多次发作。
一、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7种:
运动功能障碍。如癔症性瘫痪、不自主地运动、语言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如癔症性失明、耳聋、躯体感觉异常或缺失。
3.意识状态的改变。如多重人格、心因性遗忘、心因性神游等。
4.假性痴呆。如甘塞尔综合征。
5.内脏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癔症性呕吐、呢逆,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癔症球,等等。
6.多症状性癔症。指的是同时兼有多系统多方面的躯体化症状的神经症。
7.流行性癔症。癔症性患者会影响周围的人,多发生在常在一起生活的群体中。例如,起初有一人癔症发作,周围目睹者精神受到感应,相继发生类似症状。
分离障碍的临床表现为意识、情感障碍。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朦胧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意识出现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有时呈戏剧样表现,讲话内容与内心感受有关,因此容易被人理解。
转换障碍的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某种神经系统或躯体疾病,但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其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二、什么样的人易发病
1.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小事而发脾气或哭泣的人,易发病。这部分人情感反应过于强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暗示是指患者很容易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态度等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联想和反应。暗示性取决于病人的情感倾向,如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具有情感倾向性,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显示性。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过分夸耀和显示自己,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患上分离(转换)性障碍后,主要表现为夸大自己的症状,企求同情。
4.富于幻想。幻想的内容丰富、生动,在强烈的情感影响下,容易把现实与幻想相互混淆,给人以说谎的印象。
上述特征突出者称为癔症性病态人格,这部分人易发病,而且患上分离(转换)性障碍后,这些特征更加明显。但这类人格特征并非发生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必要条件,当具有易感素质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时,才容易出现分离(转换)性障碍,而一些不属于癔症性病态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也会患上分离(转换)性障碍。
三、疾病发作的诱因
分离(转换)性障碍多由急性精神创伤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或者内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气愤、悲哀情绪不能发泄出来时,常会导致疾病的突然发生。
各种不愉快的心情,如愤怒、委屈、恐惧、羞愧、悲伤等,常是初次发病的诱因。一般情况下,精神症状常常由明显而强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躯体症状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发病的精神因素常决定以后发病的形式、症状特点、病程和转归;再次发作时,虽然精神刺激强度不大,甚至客观上无明显刺激,但触景生情,由联想激起,与初次发病时一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而且有相似的症状。
紧张、恐惧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出现的急性癔症性反应尤其明显;而童年期的精神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这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治疗方法
1.暗示疗法。这种治疗方法是消除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急性起病的患者。可在其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理疗、针灸、按摩,对其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者,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或催眠疗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2.催眠疗法。在催眠状态下,可使患者被遗忘的精神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正确看待致病的精神因素,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他存在的性格缺陷,告诉他克服性格缺陷的途径和方法。
4.分析性心理疗法。探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此疗法主要适用于分离性遗忘、多重人格和各种转换性障碍。
5.行为疗法。主要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强化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适用于暗示疗法无效、有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
6.家庭疗法。当患者与家人的关系因疾病受到影响,或者治疗需要家人的配合时,宜采用家庭疗法,以取得家人的支持,改善治疗环境。
五、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生呢?这需要在一个人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多注意。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非常复杂,后天一些不良因素在儿童性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等等。因此,要避免性格缺陷和精神异常的发生,必须重视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
要早期发现和及时纠正一些精神障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精神功能失调,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口吃、遗尿、抽动、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等。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往往表现为孤僻、迟钝、爱冲动、多动症等。如果能早期发现儿童以上症状并及时诊治,很多患者的分离(转换)性障碍是可以避免的。
六、如何为患者提供帮助
1.帮助患者找到此病的诱因。要知道,分离(转换)性障碍只是一种心理疾病,并无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因此,如果身邊有人患此病,不要害怕,要想办法帮患者找到诱因,使其早日康复。
使患者保持镇静。为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可为他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如带他到一个安静的房间内,使其远离喧嚣的环境。
消除患者的压力。告诉患者要正确对待人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疾病。
4.“假药”妙用。请精神科医生开点药,告诉患者这是可以医好他的精神疾病的灵丹妙药,以达到缓解、消除其症状的目的。
5.控制患者行动。稳住患者,使他不要乱跑,以免发生意外,症状严重时要立即送他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