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ST模型对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趋势分析
2018-07-18刘艳张伟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刘艳 张伟(1 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2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1 引言
2018年2月7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发射了“猎鹰重型”火箭,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役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在我国引发了人们对商业航天领域的热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也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专家预测2018年将成为商业航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除了SpaceX公司引人注目的发射成就,国内第一颗民营火箭——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双曲线一号S火箭成功发射,国内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火箭也计划将在今年实现首飞。商业航天被誉为中国的下一个创业风口,各大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在商业航天领域进行布局。商业航天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航天尖端科技,彰显中国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资源、实现科研创新的能力和决心。新时代,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的前景如何,商业航天能否持续高速高质量发展,这是建设航天强国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PEST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企业所处宏观环境的模型,主要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四个方面一般不受企业掌控,涵盖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对商业航天来讲,政策、资金、社会认可程度、技术也是其发展中面临的关键因素。利用PEST模型对国内与商业航天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得到我国商业航天的目前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国内商业航天现状和发展环境
中国商业航天在2015年开始步入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商业航天的发展,国内商业航天市场不断壮大,新兴的火箭发射公司和卫星制造公司相继成立,新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带来各类“航天+”的出现。下面用PEST模型对国内商业航天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具体分析,并针对每个层面进行了提炼概括。
利用PEST模型分析我国商业航天的框架
政治面:国家重视、政策先行
政府支持是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近几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适时加强了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批复武汉成为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把建设航天强国列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面。另外,国家当前在着力推进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开拓了航天制造、发射和地面应用在国内外的市场,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方面,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已经出台了部分政策,以保障商业航天的发展环境规范、有序。按照规划,我国航天法将在2020年前后出台,届时将为整个航天活动,包括航天科研生产、火箭卫星发射、卫星应用、航天金融保险等航天活动提供公开透明的政策法律环境。本文梳理了6项我国目前已出台的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
由此可见,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的政治环境在不断改善,但现状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政府对商业航天企业的支持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我国的航天法的立法进程起步晚,目前国内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相比之下,美国政府自1958年就开始制定航天政策,在同年通过的《国家航空航天法》中就提出了商业航天的发展方向,并相继出台了包括《商业通信卫星法》《商业航天发射法》《商业航天法》等多项关于商业航天的单行法律,政策体系健全,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数据应用等环节,覆盖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相当成熟。
我国目前已出台的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
经济面:融资改善,市场广阔
商业航天发展的投融资环境逐步改善。商业航天的发展潜力和盈利前景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广泛关注。社会的认可吸引了更多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涌入商业航天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已诞生逾140家由天使或风险投资支持的新兴航天企业。据统计,2017年,全球商业航天企业得到超过4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我国商业航天领域获得3亿美元以上投资。另外,我国目前成立了多家航天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引入社会资本,为扩大航天产业规模、创造航天产业效益提供了重要手段。首个航天产业基金于2010年1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设立,其他代表性的产业基金还包括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深圳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等。地方政府为推动产业改革,也出资设立相应的以军民融合为主题的产业基金。可以预见,这些基金在扶持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全球经济呈现回暖的趋势,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市场整体情况比较活跃,人们对高质量产品、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迅速攀升,社会需求结构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需求变化为航天产品和服务拓展了新市场,带有航天元素的高品质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例如,卫星导航产品已经融入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几乎所有的智能终端都装配了导航接收芯片,人们出行已离不开导航定位。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近年快速发展,2017年国内卫星导航产业年产值突破2500亿元,北斗对核心产值贡献率达80%。除了导航应用以外,商业航天中的卫星应用在通信、气象、救灾、国土资源详查、测绘、农业、金融保险、教育等很多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卫星应用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国内航天发射市场的发展。
总体来讲,国内的经济形势对商业航天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新兴航天企业的角度来看,其发展仍存在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航天是高投入的行业,新兴的商业航天企业往往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来吸引人才和开发产品。虽然现在的融资条件改善,但是对没有行业背景,并且创始人缺乏影响力的企业来讲,融资仍然是难题。这也严重阻碍了初创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
社会面:民意支持,标杆涌现
商业航天的发展为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这为商业航天的发展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随着卫星电视、卫星气象、卫星地图等产品走入千家万户,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实现全民科普等,商业航天让航天更接地气,让普通人触手可及,这也激励着社会力量主动加入到商业航天的探索中。2018年2月2日,国内首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探索卫星在教育、媒体、公益等新层面的应用。社会的支持也使商业航天的发射活动备受关注,其成功振奋人心。2018年2月7日,SpaceX公司“猎鹰重型”火箭的首飞成功不仅让美国人欢欣鼓舞,也激励了中国有志于商业航天的人士。社会支持为商业航天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土壤。近两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可观,吸引一些富商和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参与。
以SpaceX、一网公司(OneWeb)为代表的世界商业航天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推出大胆且创新性十足的项目,既为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同时也带来了紧迫感。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涌现出多家标杆企业,商业航天业务开展活跃。按笔者的理解,我国新兴商业航天公司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商业火箭发射类和商业卫星研制类。
国内典型的新兴商业航天公司
目前,虽然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有较好的民意支持条件,并且发展很快,但由于成立时间短,经验匮乏,大部分还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这些标杆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还需加强产业链内部合作,向上游不断降低成本、向下游不断开拓市场领域、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加强与科研院所及航天国企合作,提高技术消化和转化的能力,以期能提高效益和获取长期可持续发展。
技术面:基础坚实、更加开放
我国航天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配套完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能力的航天工业技术体系,在火箭发射、载人航天、卫星应用、深空探测等领域形成了“神舟”、“天宫”、“北斗”、“嫦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依托这些重大项目建设,我国航天产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沉淀下来雄厚的技术经验,为我国发展商业航天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新时代,伴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国企改革的推进,航天技术的开放性不断提高,这也为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提供了有利条件。SpaceX公司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其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向它开放了大量的技术。目前,国内无国企背景的民营航天企业普遍采取与传统航天国企或研究所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其技术实力,例如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为降低火箭研制的成本,与多个军工集团旗下的院所开展技术合作。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合作,在技术方面得到快速提升,现今发射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在轨卫星数量已增至10颗。另外,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人才流动性不断增强,从传统航天企业走出来的技术骨干为新兴的商业航天企业带来重要的技术支撑。对立足传统航天企业成立的新兴商业航天公司,它们本身具有雄厚的技术背景,在研发新产品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发展也很快,最典型的是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成立一年之内即发射了快舟一号运载火箭。
总体来讲,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作用方面,我们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首先,无论是在航天发射、载人航天还是深空探测方面,我国的技术不及发达国家成熟;其次,国家财政每年用于支持商业航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经费远少于发达国家;第三,我国没有国家级的航天行政性科研机构,无法自上而下地向商业航天企业开放技术以扶持其发展;另外,尽管目前航天技术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和开放,但由于航天技术涉及到国家战略核心技术及技术本身的特殊和复杂性,商业化交流手续繁琐,流程冗长。
3 趋势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总结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环境和趋势如下:
1)行业管理政策趋于完善,体制、机制将更加规范化。航天法以及配套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望从立法的角度规范商业化航天的各利益相关方,让商业航天得到更好法律保障和更稳健的发展。
2)新兴商业航天企业不断涌现,但也伴随着竞争的更加激烈。经过几年的发展,新兴商业航天企业将进入大浪淘沙的阶段。短期内,具有航天军工背景的商业航天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基础和背景,还扮演着国家队的角色,但若干年后可能会迎来私营航天企业的真正竞争。
3)商业航天的发展将更多航天产品带入普通百姓生活,将进一步拉近普通人和航天的距离,为航天获取更多的民意支持。基于航天开发的更多个性化产品也可以让普通人利用手中的移动终端玩转航天。
4)商业航天企业势必会加快航天产业创新,加快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随着国企和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并行发展,有序竞争,将进一步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商业航天企业的技术力量将不断增强。
4 结论与建议
在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新时代大背景下,长期来看,商业航天有着光明的前景。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来看,我国商业航天总体的发展趋势将长期向上,但仍面临一些问题。相比美国这种商业航天高度发达的国家,我国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补充完善。因此,笔者建议:①相关机构加快国内航天立法进程,并且在立法过程中参考美欧等航天强国的法律体系,更好地保障商业航天的发展;②设立统筹中国航天的政府管理机构;③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与国企或研究所的合作模式,以谋求技术、资金方面的良性互动;④完善航天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民营企业参与规范,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航天的生产、发射和运维环节中,有利于带动全产业链的民企发展,对我国商业航天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⑤建议国家计划内的航天订单能有一定比例向商业航天企业倾斜,以激发商业航天企业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