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诗词创作的巴蜀特质研究
2018-07-18黄群英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黄群英[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张大千诗词创作中,巴蜀山水的书写,巴蜀相关人、事、物的巧妙引入,巴蜀文化的渗透都大大拓展了他绘画艺术所包含的内涵,为巴蜀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张大千借助其题画诗,使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了巴蜀的山水自然,更使张大千对其故乡的情怀彰显无遗,而诗词所渗透的巴蜀特点,成为张大千诗词创作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探究张大千诗词创作的巴蜀特质,无疑可以进一步认识张大千诗词创作的内涵和审美特征,推动对张大千诗词创作的进一步认识。
一、巴蜀山水的纵情书写
巴蜀山水历来就以优美、雄奇著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美丽的山川成为巴蜀地域得天独厚的资源,在这样的山水自然和人文氛围之中,巴蜀之地出了不少优秀的杰出的文人,大诗人李白和大词人苏轼就是在巴蜀文化影响下创作了浪漫豪放的诗歌和词,而现代巴蜀作家郭沫若的诗歌与何其芳的诗歌,或豪放,或婉约,都充分彰显了巴蜀诗歌的大气和柔媚的不同风范。而事实上,独特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成为巴蜀作家书写的重要内容,画家张大千在尽情捕捉巴蜀自然的同时,融入了更多对巴蜀的情意,与一般巴蜀作家所不同的是,张大千因长期漂泊,尤其是长期在海外生活,对故乡的情意因时空的距离而变得更为浓烈,以巴蜀山水自然的书写来寄托自己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成为张大千诗词的重要特色之一。
而张大千对巴蜀山水的书写,表现在对巴蜀的名山名川的无尽赞美,更寄予了张大千在山水之间观赏、游览所感受到的清静、自在和安闲的愉悦之情,充满了对山水自然的无尽喜欢和赞美。而最特别的是,在自然万物之中,张大千作为画家,对外界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而面对巴蜀山水,又充满奇思妙想,融入了对其充分的想象。就以张大千描写的自然山水为例,可见其对巴蜀自然的偏爱,以青城山、峨眉山这两大名山写下的组诗中,青城山组诗分别是《青城借居》《题扇面〈青城借居〉易稿》《青城第一峰》《上清宫》《青城山上清宫》,而峨眉山组诗分别是《峨眉山》《清音阁》《龙门洞》《洗象池》《金顶观佛光》,而除了组诗,还有其他单篇涉及写峨眉的,可见张大千对巴蜀名山的偏爱。在《峨眉山》中,“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①,写出峨眉的神秀的特点,也写出了神奇的云海,而且一个“恣”字道尽了非常享受这种美妙自然的惬意心情,一个“惊”字道出了对峨眉山神奇的无以言语的惊喜和感叹,在画家张大千的笔下,这些名山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为他颠沛流离的生活提供了一些清幽的环境,所以,留恋于山川,使张大千内心极为放松和安适,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用内心真诚的感受书写了这些名山给人带来的惊喜。而张大千在饱览巴蜀自然之时,也写了川北纪游组诗、西康游屐组诗,对剑门关、千佛岩、二郎山、飞仙关、五色瀑、瓦寺沟等进行了描写,张大千在神奇的自然面前,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和细致的观察,把自然的雄奇和灵秀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最重要的是,诗句里呈现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和愉悦之情,因为这是故乡的山川。而对故乡的水,在《蜀江秋静》中这样写道:“虚舟卧滩水,白石冷平岗。近日乘秋涨,端思下蜀江”,看似较为客观写了蜀江,但一个“卧”字引发了多少情怀,一种特有的闲适之情透露在字里行间,蜀江秋水多少有些安静,隐隐寄予了对蜀江秋水的真实情感。静态之中又有动态之美,一个“涨”字写活了秋水,打破了寂静之态,一种欣然向往之情由然而生。
张大千对巴蜀山水可谓是情有独钟,因为这些山水给予他创作的灵感,更使他在外漂泊后再回到巴蜀,能领略自然之美带给他的心灵放松,更让他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在他的创作中古代故事和各种传说与当下的感受结合得非常巧妙,用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巴蜀山水的美。
二、对巴蜀的人、事、物的无尽牵挂
张大千诗词在表现巴蜀自然山水的同时,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诗词表现对巴蜀的人、事、物的无尽牵挂,寄托了对故乡的情意,这种强烈的思乡情怀又与张大千长期漂泊海外息息相关,尤其是年老以后不能回到大陆,使张大千更是对故乡魂牵梦绕,常以诗词来抒发情感,寄托了无尽的思乡情怀。
因为思乡的因素,张大千诗词中蕴涵的巴蜀人和事成为他诗词创作中非常显著的特色,表现了张大千内心苦涩和甜蜜交织的复杂心情。张大千的诗词中常提及巴蜀的人、事、物,容易把人带往遥远的过往,更容易被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深深打动。在现实的生活中,张大千在巴西偶然路过一个地方发现很像成都平原,所以就定居下来,而他所住的房子周围,栽满各种花草和竹子,俨然是成都故乡,在这样的貌似故乡的生活环境中,张大千找到了家乡的熟悉感觉,内心充满一种喜悦。
张大千在《东坡拄杖图》中,想到东坡肉、竹林,勾起他对故乡风物的怀念。在《怀乡》里,流露的是对故乡巴蜀言语的留恋和对蜀山的眷恋,其实是对故乡的牵挂,因为此时的张大千已离开祖国八年,对故乡是魂牵梦绕的,诗句的最后一句“梦中满意说乡关”,道出了张大千内心真实的感受,离开故乡愈久,就愈思念家乡的一切。在《故乡牡丹》中:“不是长安不洛阳,天彭山是我家乡。花开万萼春如海,无奈流人两鬓霜”,写出了故乡彭州的牡丹盛开状况,由此感叹自己年老在海外生活的郁闷之情。
从上面的诗词中,可见张大千漂泊之苦,时间愈久,对巴蜀的一切便更为牵挂,从中能深深体会到张大千诗歌的情感魅力以及独特的审美韵味。
三、巴蜀文化的自然流露
张大千诗词中所蕴含的巴蜀文化,集中体现在对古老巴蜀的悠久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的观照,由此自然巧妙地写出了巴蜀文化的神韵。对巴蜀文化的自由书写,是因为浸透到张大千骨子里的巴蜀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大千诗词中的巴蜀文化,使其诗词具有明显的标识,更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张大千在《牡丹》中写道:“长安醉客靴为祟,去踏沉香亭上尘”,他在写牡丹时,想到李白的节操和气度。在《〈迎贤店〉赞二首》中,他书写了川剧著名的传统折子戏“迎贤店”的表演,充满了赞美。在《题吴子深画墨竹图》中写道:“试起李夫人与语,华堂惊看凤来仪”,李夫人是五代西蜀女名画家,这首诗歌既体现了对现代画家吴子深的赞美,也提及巴蜀古名画家李夫人的墨竹画,而如此自然的书写巴蜀的历史文化,使诗歌更带有很深厚的历史感。在《东坡稼轩图题赠孙派名票李东原兄》中,自然写道巴蜀词人苏东坡词的豪放高亢。在《凤尾竹》里,也提到东坡,因东坡也极爱竹。在《题人像》中,一句“我是西川石居士”,作者以石居士自居,显示了自己清高的人格,而石居士是宋代名画家,成都郫县人,一种悠远的历史感被凸显出来。在《樱桃园》中“解得文园病渴身”,文园是指司马相如,西汉成都著名的辞赋家。在他的《调寄杏花天·题巫山神女十二峰》词中,写了神话传说,寄予了作者对蜀中美景十二峰的无限深情。而写峨眉山时,张大千又常提及佛教文化。所以多姿多彩的关于巴蜀的文化书写,增添了作品的无穷想象力。
张大千诗词中,自然融入的关于巴蜀文化的点点滴滴,把整个山川河流写得更有滋有味,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感,容易把人带入古老的过去,巴蜀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等被自然书写进诗词中,增添了诗词的文化底蕴。
四、结语
张大千在诗词创作中,最明显的标识是在不少诗词中常流露出对巴蜀的眷恋和不舍,因为巴蜀的自然山水,巴蜀有关的人、事、物和巴蜀的传统文化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之中,通过巴蜀的一切来寄托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个离开家园的游子无处不在的牵挂和有故乡不能归的失落。从中可以寻求到张大千诗词中独特的情感魅力和审美特质及浓厚的巴蜀文化韵味,增添了作品的诗意想象,也使巴蜀自然和人文得到广泛传播,彰显了张大千诗词内在的巴蜀情怀。
①本文所引用诗词皆出自:张大千:《张大千诗词集(上下卷)》,李永翘编,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