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手的课改感悟
2018-07-17左瑞玲
左瑞玲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现在教育改革的趋势,最基本的模式是小组合作。但对于初入职场的老师和不同的学生,课改的模式需要灵活变换。对于教师,首先需要熟悉教学内容;其次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然后结合学情做好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除此之外,课改也要考虑到学科特性和课程内容,因此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情分析;小组合作;情感升华
课堂教学改革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挖掘其创新思维与能力,它是不可逆的潮流。所有的课改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小组合作,让学生合作动起来。这样的教学确实活跃了,可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效果不一样,对于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但对于学习能力和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收效甚微。我以自己的一堂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在文科科目(历史)中,小组合作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成效及感悟。
我把本课的学习任务分给了学生,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15分钟)去思考,要求把答案写出来,可15分钟之后,我和学生都没有了一开始的欣喜,几乎所有的组都没有完成任务,包括好学生。当然,那个时候的我肯定是不开心的,对学生的效率很失望,而学生似乎也感受到了老师的情绪,我能明显看到几个学生想要说而又不敢说的闪烁目光,可能学生想说“我们不是故意的”。
(新手总结一:对学困生来说,学习没有头绪,没有学习方法,也没有学习基础。)
在稍微教育之后,再次鼓励,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如之前了。我突然怀念以前有说有笑那种自然融洽的课堂,那样的课堂里,我们是开心的学习和教学,就算是偶有“教育”,也是对学生触动心灵的、充满情怀的“教育”。
(新手总结二:师生之间在改变课堂模式时都需要时间,不能否定改变,而应该摸索前进,重新摸索适合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教学方法。)
后来,经过思索,我将课程设置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先完成简单问题,然后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最后完成稍有难度的问题。虽然实施很慢,但在慢慢改变。
(新手总结三:结合学情,学会做好教学设计,问题要层次化。)
经历这些之后,我觉得,首先,要实行课改,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这一宗旨不能改变;其次,新教师应该在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注意分析学生、把握学情,结合学生制定符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新课改之下,可能会出现一种困境:对文科教学来说,需要适时地烘托情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在特定语境和氛围之下的情感熏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讓学生从心底里生出恍然大悟或油然而生的情感,那才是自然流露,而不是针对性的情感教育。
而小组合作之下,似乎使得课堂教学缺少情感的升华。因此我在思考:学生是活了,可是联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是否还在呢?那种要让老师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情感影响还会在吗?不能让学生只为完成任务而完成,学习能力达到的同时,情感目标也要完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趣味性和情感性,这也说明课堂改革要灵活,根据不同性质的科目进行不同的设置,有些课程适合活动教学,有些科目不适合,即考虑学科特性,比如:理科科目实验操作性很强,所以,“放手让理化生去发现”是绝对正确的,而像文科尤其文史哲等科目更多地需要情感的熏陶和引导,这样才能达到“启智”“生情”的德育效果。所以有时候,我们很多老师在上完课之后慨叹“这堂课上得真好,水到渠成”,因为他们觉得那堂课与学生的交流自然而又恰到好处,真情流露感染到了自己和学生,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面对课改,很多老师都感慨:教无定法,每个老师有自己的上课风格,每个班级的学生个性也有所不同,所以不是“通天下皆一式”的课堂模式都能起到我们想要的课改目的,或许适合的才是最正确的学习和上课方式。对学生来说,他们会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和老师的风格;对老师来说,这也是最自然、也是最能让他们发出自己激情和潜力的模式。
新课改之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变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把控能力及应变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顺时而动,在学习中进步,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
我想对课改说:或许我们应该更活一些,甚至我觉得对教育和教学来说,课改应该是一个灵魂,一种思想,而老师和学生则是舞动这些灵魂和思想的载体;它就像是一把利剑,而我们是持剑的舞者,只有“人剑合一”,浑然一体,那所谓的课堂便是“浑然天成”,而没有了做作和和作秀的意味。所以,课改可以是老师对课堂环节的某一处有新意的设置,可以是在适当的时侯某一个活动气氛的调动,也可以是老师在某一课对情感的升华。
所以我想对我的学生说:上课就好像朋友的相处,老师更愿意以一种我们都喜欢的方式来相处,而不愿意将那些“我们以为正确的方式”强加于你们,因为你们是我们想要倾心呵护和灌溉的花朵,呼吸着你们喜欢的自由,或许你们会更健康地长大、发芽、开花……到那时,你记得的或许不是我们教给了你什么,而是想起我们,你们的脸上多了一抹微笑,感慨在青春之时,有我们的陪伴,时光正好!
参考文献:
[1]王鉴,李泽林.教师研究课堂:意义、路径和模式[J].教育研究,2008(9):87-92.
[2]刘林和.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2015(26):33.
?誗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