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的效果评估
2018-07-17唐桂红
唐桂红
【摘要】目的:评估中耳炎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耳炎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采用氯霉素滴耳液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较对照组820%显著较高,且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较对照组180%显著较低,且P<005。结论:中耳炎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显著改善患者各种症状,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 中耳炎;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093-02
在临床耳科中,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而该病症以听力下降、耳鸣、耳漏、耳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病情较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因而严重影响者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1]。而作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是前者的2倍,且不会产生较多的副作用[2]。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中耳炎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即对中耳炎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的效果做了评估,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中耳炎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晓同意。其中,對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21-55岁,平均年龄为(2815±436)岁。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为22-54岁,平均年龄为(2751±329)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在治疗前,两组均采用3%过氧化氢反复冲洗外耳道脓液,以控制病情,预防感染。
采用氯霉素滴耳液治疗对照组,该药国药准字H34022575,产自芜湖三益制药有限公司,用法用量为:将患耳朝上,低2-3滴/次,3次/d,持续治疗2w。
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观察组,该药国药准字H20090024,产自深圳万和制药有限公司,用法用量为:将患耳朝上,滴6-10滴/次,2-3次/d,之后进行耳浴,时间约10min,滴耳次数根据患者实际症状适当增减。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判定标准[3]:炎症消退、致病菌消失、耳道干燥、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治愈;致病菌消失、耳鼓潮红、耳内略有分泌物、炎症为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为显效;致病菌减少、炎症有所减轻、耳内分泌物有所减少、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炎症、耳内分泌物、临床症状等均无变化为无效。)及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在处理数据过程中,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较对照组820%显著较高,且P<005。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耳科炎症性疾病中,中耳炎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耳部脓性分泌物、骨膜穿孔、耳痛、听力下降等。针对此类患者,临床治疗以局部用药联合全身用药,即通过足量抗菌药物早期对患者感染加以控制,然后采用抗菌药物水溶液进行局部滴耳治疗,常用的广谱抗菌药物为氯霉素、庆大霉素等,但这类药物会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4]。而作为一种喏酮类抗菌药,盐酸左氧氟沙星能对细菌的DNA螺旋酶活性产生多重抑制,其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且与氧氟沙星相比,其抗菌活性高出1倍。针对中耳炎患者,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其能高效清除细菌,且不会引起严重副作用,因而安全性较高[5]。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较对照组820%显著较高,且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较对照组180%显著较低,且P<005。因此可以看出,中耳炎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中耳炎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显著改善患者各种症状,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华荣.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中耳炎用药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136-137
[2]宋广斌,庞博,栾毕.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02):122-123
[3]蒋学范,浦立,苏立众,吴祖良.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02):352-354
[4]乔冰.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137-138
[5]李文超.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