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7-17王冲王建双邸进军
王冲 王建双 邸进军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9月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25例患者资料,25例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25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为高度脱垂移位,6例例患者为高度脱垂移位,7例例患者为高度脱垂移位。结果:25例患者在术后均进行了随访,随访的时间均在3~30个月之内。在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中,腰腿痛VAS评分以及ODI指数较术前有所改善,但是25例患者中有1例高度脱垂移位患者出现了髓核残留,1例患者术后颈部疼痛明显,1例患者发生行走根损伤,所有患者经过再次康复后均有所恢复。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显著,但是对于高度脱垂移位患者而言,仍旧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4.34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047-01
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由于脱垂的髓核常移位到了椎体后缘和椎弓根的内侧,收到骨结构的限制,再进行手术治疗时比较困难。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20世纪引入我国,并且发展迅猛,被我国广泛应用在各类型腰间盘图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的优点,该手术方法在局麻下操作,对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对于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为了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25例进行研究,并对研究数据做了统计分析,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过对抽取的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25例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均符合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最大为65岁,最小为32岁,平均年龄为(485±409)岁;平均患病时间为(89±45)个月。经过检查,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单侧下肢神经根性放射痛并伴有腰臀部疼痛,均具有手术治疗的指征。在术前,25例患者均进行了21天的保守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佳,且患者症状有加重现象,经过X线、CT、MRI的检查,患者受累脊神经平面和临床症状一致。
12手术方法采用PTED进行局部麻醉,术中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并取得患者配合;手术采用德国Joimax椎间孔镜手术系统,双级射频手术刀头为美国Trigger-Flex。患者采取俯卧位,通过C型臂X线引导定位,标记后穿刺皮肤。将l5~s1作为进针点,确保间距为13cm左右;将L4~5作为金镇店,间距为11cm;将L3~4作为进针点,间距为8cm。以X线透视引导,使用18G穿刺针穿刺至椎体上下关节前下缘处,22G穿刺针置入目标键盘三分之一处,博处穿刺针,沿导丝取一长为8cm的切口,扩张后置入75cm直径工作套管。取正侧位使用X线引导在目标位置处工作套管开口。使用不同型号髓核钳摘除髓核组织,使用双极射频刀头止血,修整破裂纤维环,观察神经根波动情况和硬膜囊,结束手术。术后使用抗生素进行消炎一次,术后两天给予营养神经和脱水药物,叮嘱患者最少卧床三天,并做直腿抬高练习。
2结果
2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在术后均获得了随访,随访的时间均在3~30个月之内。25例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为(08±02)cm;手术时间平均为(829±131)小时;住院时间平均为(52±14)天;在术中的平均透视次数为(32±64)次。25例患者在术后腰腿疼痛显著缓解,在术前腰腿疼痛的VAS评分为(73±25),术后当天为(14±07),术后随访为(12±01),术前术后以及随访评分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25例患者ODI为(633±195),术后随访为(132±5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中有1例高度脱垂移位患者出现了髓核残留,1例患者术后颈部疼痛明显,1例患者发生行走根损伤,所有患者经过再次康复后均有所恢复。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指的是椎间盘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极易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当中,患者髓核向下或者向上发生脱垂移位,或者是完全脱垂游离[1]。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由于脱垂或者游离至椎体椎弓根上缘以上和下缘以下,受到骨结构的限制,进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较为困难,且一度被临床认为是相对禁忌症。但是研究发现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较好。经过研究表明,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能够减少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经过局部麻醉,x线的可视引导,可以保证操作的安全性[2]。但是在术中同样也存在较多的注意问题,比如必须要充分认识解剖学屏障,对于上脱垂的患者面临的问题有黄韧带外缘、出口神经根、椎间孔内韧带等;由于脱垂组织往往都是破碎的,因此在取出大的碎片后往往会残留小的脱垂组织,在发现大的脱垂组织时不要急于取出,首先应需要松动周围纤维环、瘢痕组织以及后纵韧带,避免造成髓核断裂以及残留等问题[3]。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的特点,且在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是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格外注意。
参考文献
[1]姚昱,章筛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9):99-100
[2]段丽群,張文志,贺瑞,等.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脱垂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15):1368-1374
[3]邓毅勇,辛自刚, 许云龙,等.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 22(4):3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