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促读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17赵生
赵生
内容摘要: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教学效率却普遍低下。笔者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教学现状背后的原因,对“以写促读”教学策略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写作任务设置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现状 原因分析 以写促读 运用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然而教学效率却普遍低下。教师教得很辛苦,但学生并不买账。大多数学生怕学、不愿意学文言文,也学不好文言文。
为了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曾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年级951名学生中进行调查,发出问卷951张,回收912张,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是老师上课讲解、学生记笔记、课后做习题巩固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有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这种文言文教学方式。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背后的原因
(一)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剥夺了学生切身的感悟体验,遏制了学生阅读和探索的兴趣
当老师把教文言文的方式局限于讲授、把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字词的讲解和记忆时,这种教学方式从根本上隔离了学生与文本最直接最真切的体验,压抑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兴趣。事实告诉我们,充斥着没有内容和情感为基础的直接为考试服务的语文课堂是行之不远的。
(二)过分注重题目的重复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培养和呵护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往往老师在上课讲授文言知识点之后,还要安排多次的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点。不是说这种方式错误,而是一遍一遍的重复练习,让学生产生了厌倦感,觉得学习文言文似乎就是为了记住这些字词,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意味着大量的枯燥的练习,因而对文言文最初的一点兴趣荡然无存。
三.“以写促读”的概念及可行性分析
Alan Hirvela将“以写促读”定义为“在阅读的不同阶段通过写作保证更高质量的阅读效果,写作是作为一种促进阅读的手段。”其核心指导原则在于“在阅读之前、之中或之后进行的写作能促使读者对他所读的内容的理解,增进阅读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写作任务唤起学生的审美期待,从而产生亲近文本的愿望。”在文言文教学展开阶段,教师可以用“写作任务”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文本,体悟情感,领会理趣,使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文言文教学后期阶段应该是一种整体回归、理性思考后的评价感悟,对作品深沉意蕴的思考和迁移,教师可以再次把对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反观全文,梳理文意,把握内涵,并把阅读的理性思考进行整理,完成最后的写作任务,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
四.“以写促读教学策略”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认为,运用了“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文言文教学的环节应该是这样的:第一环节是学生预习。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自主阅读、个性理解的学习机会,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表达出来,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会有一种成就感;第二环节是课堂学习,学生先交流预习环节的写作任务,师生共同点评。学生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没有提出但有必要讲的地方老师提出来,然后师生共同解决;第三环节是课后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和难理解的地方,通过写作任务来加深理解和巩固运用。
具体的写作任务的设置,笔者以自己在粤教版《必修五》中的教学实践为例来介绍。
笔者在执教粤教版《必修五》时设计的写作任务如下:
1.《陈情表》课后巩固环节写作任务:用文言文以晋武帝的身份给李密写一封信。
分析:这篇文章学生要理解李密不去就职的原因,感受他与祖母的相依为命的情感。设置这样的写作任务,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去体悟李密为什么打动了晋武帝。
学生作品:朕已阅爱卿之表章,汝之孝心,令朕感动之至。特准汝不必应诏来京,待汝尽孝后可复朝尽职。卿之孝心可感动天地,朕以孝治天下,岂能不准!汝少多疾病,命运多舛,与祖母相依为命。今祖母卧病在床,气息奄奄,汝不可背离。朕知汝孝廉,愿图宦达。今弃仕途而奉养祖母,难能可贵,应为天下之标榜。朕闻汝家贫,未有童仆,特赐奴婢二人,助汝服侍祖母,万勿推辞。卿为大才,朕准卿日后为朝廷效力,以治国为己任,兴朕晋朝。(高二10班高玮馨)
2.《段太尉逸事状》课后巩固环节写作任务:用文言写一篇读后感。
分析:这篇文章故事性强,如果只是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就忽略了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学习。而写读后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分析中感悟,学习段太尉那种不畏强暴、一心为民、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
学生作品:
论其平邠州之事,有勇有谋,为民除害,替君分忧。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弱以致百姓苦,王子晞纵士卒无赖。可见时值乱局,朝廷无力以问,幸得段太尉知之,终平邠地之乱。后又资助农者偿租,此宅心仁厚也。为官者,当以太尉为表,严于律己,仁以待人,察民心,为民劳,分民忧。若唐之大臣咸以此自律,则大唐王朝无忧矣!(高二10班 陆寿俏)
3.《游褒禅山记》课后巩固环节写作任务:“结合自身经历或者社会实际用文言谈谈对“志”“力”“物”三者关系的理解。
分析: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这样的写作任务,能促使学生认真复习第三段内容,从而洞悉这三个词的关系。
学生作品:志者,心也。物者,实也。力者,二者之介也。古之圣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等,往往有得,以其苦心探之,务求深之。安石以为,欲观“非常之观”,必以“志”为先,“志”定而后能“动”,动而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若有本能成者而废于半途,是为可讥,亦留悔无穷也。欲功成者,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虽“物”与“力”人各不同,不可强求,但“尽吾志”应人人尽之也。安石以改革为志,其自知路途之艰,绝非一帆风顺。其能于登山探洞中有所思有所悟,明“志”、“力”、“物”之理,足见其志之坚也。(高二10班叶朝阳)
4.《郑伯克段于鄢》预习环节写作任务:用文言进行情境描述“共叔段出逃
两年后,走投无路,被迫归国,母子三人在大隧之中相见……”。
分析:要完成这样的写作任务,学生需要了解课文内容、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性格等,能很好的促使学生去预习。
学生作品:段出奔共二年,走投无路,遂归国。母子三人终见于大隧之中。段满面愧色,庄公沉默不语。姜氏轮视二子,垂泪曰:“令你兄弟反目,吾之过也。悔不该当初因寤生而恶子,且偏袒之心不改,铸成今日之大错!吾之过也!吾之过也!”段双膝跪地,向母、兄叩首曰:“母爱吾之心,本无过错,错在吾不自量力,欲望膨胀,以致觊觎兄之帝业,望母兄恕罪!吾定当闭门思过,谨言慎行,望兄留我一条生路!”言罢掩面而泣。庄公忆及当初己知段欲谋逆而故纵之,以致兄弟相残,母子嫌隙,亦略有悔意,但终不肯言己之过。(高二10班陈嘉豪)
5.《报任安书》课后巩固环节写作任务:以任安的身份用文言给司马迁写一封回信。
分析:要写好这封回信,需要理解司马迁的苦衷和平生之志,所以能促使学生复习全文,从而理解司马迁的情怀。
学生作品:安顿首再拜言,子长足下,阙然未见汝报,尝以为汝遭此祸而失汝本心,枉读圣贤之书,然兹观汝之言,方恍然大悟,吾愧矣!文王、仲尼、屈原、左丘之属,皆倜傥非常,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辱,论书策以抒郁结,今汝欲效法古之先贤著书立说,实为壮举。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然汝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为作《史记》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乃造福万世之举。虽乡党、世俗人未能明汝之苦心,吾能通汝之志。汝尝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今汝若引决而死,则轻于鸿毛;若终成《史记》,则重于泰山。吾谨于此望汝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终成《史记》,定当流芳百世,谨再拜!
五.“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价值思考
对学生来说,写作任务的设置,增强了他们对古诗文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地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而且,筆者要求学生尝试用文言文来完成写作任务,能促使学生去研读原文,学习文言文的词语表达和句式特点,久而久之,能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也能使学生在文章中学到的文言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起到了很好的复习巩固效果。学生也因为自己能用文言写作而欣喜,增加了成就感,也提升了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黄惠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课堂读写结合模式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2,686(6):67-68.
[2]王太梅.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导刊,2012:86.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