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与君同掬那缕柔

2018-07-17彭辉

四川文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蜀地锦江成都

彭辉

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四川确实是一个温柔甜美的地方,除了好吃好喝、好山好水之外,还美女如云,有几许少年能够抵御,又有几许老人能够舍去。加之,蜀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远离战祸的优势,即便是中原大地刀光剑影、战火纷飞,蜀人尚能歌舞升平,在风调雨顺中把酒话桑麻。蜀地最温柔之地当数成都,一个被唤作“天府之国”“锦绣城”的魅力之城。别满足于蓉城已经给了你一千次温柔,倘若再去,定然会给你一千零一次温柔。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圣杜甫的这一首诗《春夜喜雨》可谓是把成都的雨描绘得生动形象。想必闲居草堂的他又一次听到雨声,推开小门,在夜色中独品这夜的雨,禁锢而释放的雨,急切而柔和的雨。有了好雨的亲近,自然也有了好水的陪伴。杜甫草堂的浣花溪,便是一处十足的佳境,小桥、流水、绿树、繁花。走过亭台池沼,在浣花溪畔,翠竹古木的掩映下,一排茅草棚展现在眼前。估计是害怕诗圣寂寞的缘故,给他精心布置的景致自是美好,而浣花夫人的故事更是迷人。传说年轻貌美的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边一家农户的女儿。有一天,她如同往常一样在溪畔洗衣,恰巧遇见了一位过路僧人,遍体还生着脓疮。僧人不知怎的跌进沟渠里,毫无拘束的游方僧人脱下沾满污泥的袈裟,请求浣花夫人替他洗净。好心答应的她在溪中洗涤僧袍时,居然随手漂浮起朵朵莲花来,霎时遍溪莲花泛于水面,浣花溪大抵由此得名。好浪漫传奇的故事,好含蓄婉约的景致,很难想象在这种境界里,诗人杜甫能写出那悲催动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惨境和浣花溪风光的旖旎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答案可能也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诗人永不更改的忧国忧民情怀。倘若我与杜甫为邻,定会在院前的篱笆上种上攀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朝向茅屋,为他歌唱,消解他的愁苦与寂寞。

有了锦城,自然就有了锦江,由府河、南河两条支流汇合而成的一条河流。经历了古蜀鳖灵、先秦李冰、西汉文翁、晚唐高骈的多次治理,锦江成为当地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也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意大利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成都府》中这样写道:“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写下这段文字,刚好借清明假期观看了都江堰的放水节,人山人海,好不热闹。锦江的今日和都江堰的修建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李冰父子的功绩更是千秋传颂。在“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沼邑”的重庆古镇西沱,居然撞见了一民居式的小楼,名为“川祖庙”,一座为祭祀李冰父子而建的晚清建筑。也有张献忠曾将大量金银财宝扔于锦江的说法,前阵子考古学家真还打捞出了不少财物,只是没在成都市区的锦江。提到张献忠,难免会想到他的残忍,史书《蜀碧》记载:“贼与病弱者,多割鼻斫手。……抽善走之筋,断妇人之足,碎人肝以饲马,张人皮以悬市。”如此暴行与温柔成都无法合拍,兵败身亡是张献忠最好的结局,是成都人民对他最恶的毒咒,滚滚锦江水不正冲刷着他的罪恶吗?

荡漾文人墨客雅致的成都,茶摊很是丰富。茶是唯一一种起源于中国并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经济作物。在战国时期,四川已经开始种植茶树,并把茶叶加工成一种饮料,在唐代成为全国范围内使用的饮品,而这又与一系列文化活动联系起来,僧侣和文人墨客都十分爱好茶,茶诗逐渐成为一种文学体裁。“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都是有名的茶诗。而四川一带的百姓难得有如此雅兴,暑天熬上一大壶老鹰茶,冷却后大口大口喝下去,又到田地里干活去了。这是十指不沾泥的达官贵人鄙夷的,因而有了“一品、二喝、三驴饮”的说法,正是这些当驴做马的百姓才维系了他们的奢侈豪华。“蜀为西南之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盆地封闭的地形特征孕育了成都这座城的闲适与宁静,因而常常在中国最宜居城市中榜上有名,除了自然环境,与这方水土培育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是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从地理上来看,蜀地整体来说还是属于西南一隅,“蜀道之难”也意味着四川很难成为一个大国的根基,不会也不可能干出多么轰轰烈烈的事儿。倒是在社稷危难时,屡屡成为帝王君主、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们最好的避难之所。大约从秦的统治开始,成都平原便是帝国的大粮仓和兵源库,为江山社稷的争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刘备王朝也是凭借这一优势在三国这只股票中占据了份额。最终扶不起的阿斗选择臣服,辱居魏国,过上乐不思蜀的日子,有史学家认为这是他识时务、顺潮流的明智选择,而他的性格与选择应该与成都闲适文化的熏陶有紧密的关系。

唐朝是华夏儿女引以为豪的一个强盛帝国,但凡遇到兵变或者起义,帝王最先想到的就是成都,有盆地四周的天险,更有适合人居的各种条件。奈何西蜀之路,山高路遥,逃难的皇帝和妃子们有时还没到成都,战乱就已经平息了。所谓政治上的争斗,军事上的纷争总是那么的微妙和迅疾,就像一阵风似的,说来就来,说去就去。有人将三国的曹、孙、刘的鼎立归纳为分占天时、地利与人和。相比而言,刘备所拥有的土地财富是微弱的,舞动的汉旗是东汉的残喘,之所以能占有一席之地,全然靠君臣一心。当然,我们决不轻言四川人没有血性和勇毅,生物进化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就获取什么。就近现代而言,温和的蜀地所出将领反倒是很多,朱德、陈毅、聂荣臻、刘伯承等元帅都是四川人。最为可歌可泣的是壮士出川打鬼子,川军浴血抗战成为抗日史上不可抹去的一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主動请缨出川奔赴战斗一线、奔赴台儿庄,以“失地不复,决不回川”的誓言,以三百万壮士出征,六十万军人伤亡的代价,打出了“无川不成军”的威名。据不完全统计,在十四年抗战中,蜀地提供的兵源和军需物资是最多的,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川军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四川人的意识中只有两个豪迈而响亮的字——雄起。

文化积淀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朝代屡换、战乱频仍的五代,西蜀却出了非常好的画家和文学家,尤以花间词人最为有名,他们演绎了一个温柔的时光,装扮了一个缱绻的岁月。“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世事总是如此的出奇,花间词人的鼻祖反而是住在长江尾的温庭筠,是他引领了长江头的蜀地文人骚客。提到温庭筠,自然会想起“温李”,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人难以想象摇摇欲坠的晚唐居然会孕育一个情歌王子,不止一个,还有一个,那便是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不知他那《望江南》里的妇人望了多久,也不知有多少这样的妇人痴痴地凝望。江南的水性与温柔奇迹般地体现在成都这座城市,“温李”式的成都文人更如雨后春笋。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公元941年)赵崇祚编辑出了《花间集》,词,才被明确为一种文学体裁,中唐以来南方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壮大,追求世俗享乐的意识迅速膨胀,进而成为一股声势巨大的文化潮流,温婉的蜀地文学是受了这一影响的。

诸君请看,宽窄巷子的美食、春熙路的商品、树荫下的茶馆,喝茶看戏、摆龙门阵,生活好不惬意,还有那一张张麻将桌和缓步行走的节奏都足以说明这里的时光真温润。

猜你喜欢

蜀地锦江成都
蜀地房屋花样多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民国时期蜀地孟学概论
宋祁入蜀路线考述
上海锦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船期表
上海锦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船期表
上海锦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