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为例
2018-07-17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吴国书
□ 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 吴国书
2017年2月1日,中央一套《中国古诗词大会》第二季热播,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高中阶段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兴趣、鉴赏古代诗词能力以及培育“核心素养”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要高度重视古诗词教学,努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继承和传播中国古诗词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语文素养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素养?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系列问题已然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将学生身心发展放在首位;在课程教学上,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语文基础。
魏书生老师说的好:“语文是什么?我认为语文是工具,它是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发展智力的工具。”[1]那么,何谓“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则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的水平。[2]
二、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地位
中国的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诗词在华夏五千年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育中,是当前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感受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引领作用。但从海南省近几年的语文高考中对于考生古诗词阅读的要求、学生的得分以及中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与鉴赏方面的缺失来看,在教学中强化中学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核心素养”,还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
三、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呈现
1.注重渗透人文精神。
古典诗词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通过对这种极富魅力的文学样式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把古典诗词中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审美活动播种在他们的心田里,这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让诗歌的教与学回归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中来,培养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欣赏、濡染真善美的人文修养,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内容。
其一,李白的诗《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等,他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饱含积极乐观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极度缺乏的东西。李白的诗,无疑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而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去阅读,去理解,做心灵层次的交流,学习古人的豁达、乐观、修养,从而感受自我人格的升华。
其二,杜甫的诗《望月》《春夜喜雨》《春望》《登岳阳楼》等,他的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反映出在祖国这样的境地下,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是多么疾苦痛心,多么想为国分忧。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合格的高中生的要求,而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的境界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宝藏,是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净化他们心灵的营养源泉。
2.优化教师教学手段。
中国古典诗词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为解读者营造的其实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老师需要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去欣赏这幅图画,多媒体无疑是教师用来展现诗词图画的最好手段。
鉴赏李煜《虞美人》这首词时,给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在这种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可以将他们直观的感受同自己熟知的场景、知识和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结合起来,进行再次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词的美妙,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面对浩瀚的古诗词,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修养,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古诗词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时而激越时而低沉,但无论怎样,抓住诗词里所表现出的情感,是抓住诗歌内涵的关键所在。这种感情一旦被挖掘出来,就会形成感人肺腑震人心魄的力量。
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时,先让学生找题眼,“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学生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归”字。又如,鉴赏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一)这首诗时,先让学生感知诗文,再从诗文中找出能够寄寓诗人情感的词是哪一个?学生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怨恨”一词。
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启发学生透过字面挖掘这些情感的引导者。在讲解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系统深刻地体味这些感情,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感染学生,教师必须自己先进入角色,必须把自己置身在古诗词营造的意境当中,把自己当成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含蓄的古诗词在学生面前变得鲜活开放,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宣讲者,也不能武断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把教学的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开放活跃的思维,才能让他们自己真正感知到诗歌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这一首诗时,课前先组织学生结合预习案预习课文并提出三个预习要求:
(1)结合课文注释,自行梳理全文。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让学生小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预习诗文,达到预习效果。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明确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探究任务,在完成自己小组任务后回到其他小组任务去探究。例如,表一:
学习小组学习·探究任务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四小组①从何而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文进行分析?②为何而归?请用原文的诗句回答?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③归向何处?请找出本诗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④归去如何?请用原文的诗句回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况且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并渗透一些分析、鉴赏与研究的方法,然后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以开阔视野,加深对古典诗词的整体感受和理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以上仅仅是针对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而举出的例子,真正的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个系统工程,很复杂。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中生素养的培育是非常关键的。而高中语文学科要培育什么样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最核心的素养是什么?我们如何培养?希望大家聚焦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