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医学期刊通讯类文章对比分析
2018-07-17包雅琳
■陈 昕 包雅琳
1)《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1007102)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100710
根据刊载内容的不同,通讯类文章(Correspondence or Letter)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针对该刊既往刊载文章内容的见解或意见,提出作者的观点,这部分内容往往可能引出新的假设或引起读者对某一问题的重视;另一类则是作者临床研究的简短报告或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绍,也可能是病例报告等[1]。通讯类文章常因篇幅较短而不被国内医学期刊及作者重视[2-5];但历史上曾有通讯类文章拿下诺贝尔奖的先例,可见此类文章在科学界及公众之间同样具有影响力,因此从学科和期刊发展角度分析,通讯类文章具有不可代替的学术地位[1,6]。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在《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中声明,生物医学期刊应开设通讯类栏目,以体现该栏目在国际医学期刊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针对国内外医学期刊通讯类文章的对比研究表明,国外许多医学期刊,尤其是知名医学期刊,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NEJM)、《柳叶刀》(TheLancet)和《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of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都设有通讯类栏目,且其通讯类文章所占比例较高;而多数国内期刊不够重视通讯类栏目,将此类栏目置于次要地位,甚至不设置该栏目[6-7]。以上研究仅从栏目设置及内容方面分析国内外期刊通讯类栏目存在明显不同,而未对比分析通讯类文章的引用情况。本文将2015—2016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MedicalJournal,CMJ)与国外三大综合医学期刊(NEJM、TheLancet、JAMA)通讯类文章的被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阐明该栏目在提高期刊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中的作用,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医学期刊编辑如何针对通讯类文章的特点进行约稿,以提高期刊影响力。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平台和2017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 JCR),考虑综合性特点及学科影响力,本研究对比分析2015—2016年国外三大综合医学期刊(NEJM、TheLancet、JAMA)和国内医学综合期刊CMJ的载文量和被引情况。通过JCR,统计2015—2016年NEJM、TheLancet、JAMA和CMJ总载文量、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及通讯类文章载文量;通过WoS 数据库检索各期刊2015—2016年刊发的文章在2017年的总被引情况和通讯类文章的被引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具体方法为:登录WoS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输入期刊名称,选取2015—2016年时间段,获得该刊2年内刊发的所有文献,选取创建引文报告,获得这些文献在2017年的总被引频次;然后通过文献精炼,用上述方法获得通讯类文章2017年的被引频次;逐篇下载2015年和2016年各刊的通讯类文章,获取文章在2017年的被引情况;同时对NEJM、TheLancet、JAMA和CMJ被引数量排名前10位通讯类文章的特点进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WoS数据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3日,可能存在部分2017年引用数据尚未录入情况,与最终数据库采集的2017年引用数据结果可能稍有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CMJ与国外三大医学期刊载文量分析
从表1可看出,在2015—2016年总载文量和栏目比例方面,CMJ与NEJM、TheLancet、JAMA均存在巨大差异。NEJM、TheLancet、JAMA总载文量均超过3000篇,比CMJ高2.5~3.0倍。作为对被引率和影响力起主要作用的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国外三大期刊的载文数量和比例均不高,仅占总载文量的12.7%~21.2%,均低于其通讯类文章的数量和比例。CMJ在栏目比例方面与以上国外三大期刊情况相反,研究论文和综述的比例高达74.2%,而通讯类文章比例仅为14.1%。
表1 2015—2016年各期刊载文情况
2.2 CMJ与国外三大医学期刊所载通讯类文章被引情况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通讯类文章对期刊的影响,笔者统计2015—2016年NEJM、TheLancet、JAMA和CMJ通讯类文章在2017年的被引频次、被引率及对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的贡献。本研究中被引率是2015—2016年通讯类文章在2017年的被引文章数量除以2015—2016年通讯类文章篇数。研究结果表明,国外三大医学期刊通讯类文章的载文量比CMJ高,被引频次和被引率也明显高于CMJ,尤其是NEJM,其被引频次和被引率分别为CMJ的65.5倍和2.4倍。考虑到IF普遍应用于医学期刊,尤其是国内医学期刊科学评价中,本研究也计算通讯类文章对各期刊IF贡献值。众所周知,期刊IF是该刊前两年发表所有文献在统计当年总被引频次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这两类文章篇数。因此本研究中通讯类文章对IF贡献值为2015—2016年通讯类文章在2017年的被引频次除以该刊这两年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的数量[8-9]。结果显示CMJ通讯类文章对IF贡献值极低,仅为0.05,而NEJM、TheLancet、JAMA的IF贡献值分别为CMJ的90、38和48倍(表2)。
表2 2015—2016年各期刊通讯类文章在2017年的引用情况
注:①论文被引率为被引论文的数量与2015—2016年通讯类文章篇数的比值;②对IF贡献值是指被引频次与2015—2016年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的篇数的比值。
2.3 各期刊通讯类文章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文章特点
为全面分析各期刊高被引通讯类文章特点,本研究详细分析各期刊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文章,具体结果见表3~6。NEJM排名前10位的通讯类文章中,Zika病毒相关文章共4篇,热点药物治疗相关问题文章3篇,胚胎嵌合体、HIV-1和戒烟相关文章各1篇;这10篇文章在2017年的被引频次共532次,最高一篇被引频次达129次。TheLancet排名前10位的通讯类文章中,Zika病毒相关文章9篇,HPV疫苗相关文章1篇;这10篇文章在2017年的总被引频次为430次,最高达88次。JAMA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通讯类文章全部为临床或公共卫生事件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这10篇文章在2017年的总被引频次为354次,最高达87次。而CMJ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通讯类文章涉及多个临床领域,在2017年的被引频次仅18次,Zika病毒文章被引频次最高,但也仅5次。表3~6的数据显示,国外三大期刊所发表的通讯类文章均各有特色,主题鲜明,且对学科研究热点追踪程度高,导致载文被引频次高;而CMJ通讯类文章报道内容较宽泛,缺乏特色,仅有一篇Zika病毒相关文章涉及社会热点,在被引频次方面,与国外三大期刊存在巨大差距。
表3 NEJM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通讯类文章
表4 The Lancet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通讯类文章
表5 JAMA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通讯类文章
3 讨论与启示
3.1 CMJ应重视通讯类文章的学术地位,增加刊载量
国外三大医学期刊栏目均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包括固定栏目和非固定栏目;内容以研究类、观点类、通讯类为主;目次编排上,通讯类文章的作者、题目与研究论文地位相同,甚至置于封面图下突出位置以提醒作者[1]。这些均为国际期刊对通讯类文章学术地位的肯定,并认可该栏目文章对期刊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从本研究结果来看,2015—2016年国外三大医学期刊通讯类文章数量构成比均高于研究论文和综述,进一步证实其对通讯类文章的高重视度。
众所周知,高质量研究论文和综述是提升期刊整体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主要因素,但为何篇幅短小的通讯类文章受到国外三大期刊的高度重视?有研究表明,就各栏目对期刊IF贡献而言,研究论文和综述的贡献毋庸置疑,但通讯类文章对IF尤其是国外三大医学期刊IF的贡献尤为明显[6,10-12]。通过IF计算公式发现,通讯类文章可增加期刊计算IF被引频次的分子,但却不计入分母,因此此类文章对期刊IF的提高不容忽视[13],可作为提高期刊IF的策略之一。本研究对国外三大期刊通讯类文章被引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讯类文章被引率较高,NEMJ和TheLancet的被引率均超过50%,JAMA被引率超过40%,其中NEMJ通讯类文章对期刊IF贡献值高达4.50,客观说明通讯类文章的学术影响力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表6 CMJ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通讯类文章
相比之下,CMJ总载文数量和通讯类文章数量构成比、被引率和对期刊IF贡献值等方面与国外三大期刊存在巨大差距。CMJ通讯类文章的数量仅占总载文量的14.1%,而该类文章的被引率和对IF 贡献值分别为21.7%和0.05%;均远低于国外三大期刊。这说明CMJ通讯类文章尤其是高质量通讯类文章明显不足,还未充分发挥该栏目对提升期刊学术地位及影响力的作用。其原因涉及国内学术考评体制、编辑对通讯类文章的价值认识不清等多方面。当前,国内医学院校及医院对医师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年度考核和晋升评价,主要是以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及层次等为依据,通讯类文章因篇幅短小等特点不被纳入评价体系,使得国内作者对通讯类文章并不认可[2,14]。国内作者是CMJ作者的主力军,占92.1%,正是国内作者对此栏目的不认可、不关注、不积极的态度,造成通讯类文章来稿量少,高质量通讯类文章则更少[15]。另一方面,国内医学期刊对通讯类文章也不重视,很多期刊并未设置该栏目,即便设置也大多刊登投稿说明或并非反映时事的个案报道等文章[3,16],进一步加重通讯类文章不被重视的程度。
对此,CMJ等国内医学期刊应向国外三大医学期刊学习,正视通讯类栏目“学术探讨、学术争鸣”的价值,重新思考其定位。争取优秀研究论文和综述来提升影响力固然重要,但高质量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花费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数量有限;而国内期刊国际影响力低,对优秀研究论文的吸引力弱于国际大刊,使得高质量论文大量外流,导致国内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偏低,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难度加大,陷入恶性循环[12,17]。在这种举步维艰的时刻,国内期刊应积极调整栏目设置,重视通讯类文章的作用,增加高质量通讯类文章的发表数量。期刊可以引导读者、作者积极参与对某一热点问题、某一论点的学术讨论,从不同角度发表多篇通讯类文章,既能促进交流,又能提升期刊影响力。
3.2 积极关注热点问题,发表高影响力通讯类文章
医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影响力大的事件问题更能引起读者兴趣与关注,提升期刊影响力。2014年2月,智利首次发现Zika病毒感染病例,随后出现Zika病毒爆发,截至2016年1月的统计显示其有全球蔓延之势,因此由Zika病毒感染引发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性传染病,无疑是2015—2016年学者乃至政府组织的重点关注对象[18-19]。NEJM和TheLancet及时抓住热点问题,刊发多篇Zika病毒相关的通讯类文章,被引频次较高。长期以来,与疾病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向来是医学科学研究的追捧热点,被关注度高。JAMA把握社会热点,有导向性地刊发有关临床或公共卫生事件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从而获得高被引频次。而从CMJ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通讯类文章的内容特色来看,仅有一篇是报道当下热点Zika病毒,但因其刊发时效性差,被引频次仅为5次;其他9篇文章均为临床简报,既不是社会普遍性关注的问题,也不是当下热点,因此被引频次也仅为1~2次。从前10位高被引通讯类文章分析结果来看,CMJ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无敏感性,未能及时把握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CMJ所刊登的通讯类文章被关注度低。
3.3 积极运用各种对策,增加通讯类栏目的导向性和动态性
CMJ与国外三大医学期刊同属于综合类医学期刊,内容涉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等各方面,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药物不良反应等。编辑应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密切关注综合性、交叉性、跨学科和边缘性以及新兴学科的医学前沿研究,对当下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敏感把握此类稿件,给此类优秀稿件走“绿色通道”,尽快发表。同时编辑可根据当下学科研究热点内容,有导向性地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约稿,内容可以是热点事件的简报、观点及建议等。知名专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具有更强的感召力,能够带来更多关注和讨论。对于持续性热点话题,期刊可连续刊登相关通讯类文章,保证充分交流。
通讯类文章具有高时效性和高针对性等特点,有些热点稍纵即逝,因此通讯类栏目应具动态性。编辑要有时事敏感性,及时捕捉当前热点话题,引领学术探讨和争鸣,进而提升期刊影响力。
4 结语
国内外医学期刊通讯类文章发表情况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CMJ等国内期刊对通讯类文章重视程度不足,通讯类文章影响力低。国内医学期刊应重新思考通讯类栏目的定位,积极调整栏目设置,及时把握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社会热点,有导向性地刊发高影响力通迅类文章。
作者贡献声明:
陈昕:设计论文框架,收集整理文献,撰写和修订论文;
包雅琳:指导论文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审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