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空间扩散路径研究

2018-07-17刘日星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西部劳动者创新能力

刘日星

(宜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来看,企业主要从技术、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和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创新。早在1981年Westphal等[1]把获取信息技术、技术改革、组织变革和环境适从等方面的能力综合看成企业创新能力。而Adler和Shenhar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革新技术,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地适应外部情境的变化,他们把这些都看成研究归纳创新能力内涵的主要因素。Stamm不但发现了企业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创新能力,而且找到了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王一鸣和王君发现通过外部环境获取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是由综合竞争能力决定的。刘朝凤等认为企业资源利用能力、品牌竞争力、利用环境的能力等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共因。韩先锋等认为贸易依存度、外资利用水平、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工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方远平等认为信息技术对服务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比较而言,国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技术革新能力方面进行研究。二是从企业组织结构和提高技术革新的路径进行研究。

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内涵,认为信息技术不但包含收集、分析、整理大量信息数据的技术手段,而且包括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对计量、统计、数学等实证方法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高级思维等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二是信息技术的类型,从管理目标视角提出处理型信息技术、战略型信息技术和信息型信息技术等三种类型。三是信息技术的作用机制。在信息技术影响公司治理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他们分别研究了信息技术的替代效应和补充效应,Pavlou和Sawy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包括的内容,即市场导向能力、吸收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合作信念能力,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效率。信息技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业务流程,协调与供应商的合作,整合价值链,实现跨地区、多元化经营与管理。上述这些效率的提高反过来为创新提供了机会。另外,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存在互补效应。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另一条途径是研究信息技术和创新能力如何共同作用于企业生产率。自从Solow提出生产率悖论以来,学者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信息化投入与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论证,却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Brynjolfsson和Hitt、Brynjolfsson和Saunders[11]认为产生这一问题可能的原因是信息技术投入导致的产品质量或种类的增加,往往在信息技术对生产率贡献的汇总统计中被忽略,导致信息化贡献被低估。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创新能力纳入模型中,与信息技术共同作用于企业生产率,产生1+1>2的效果。Calecchia和Schreyer利用英国CIS数据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存在正向的互补效应,不同行业存在一些差异。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都重视从企业的微观行为视角研究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分别从企业组织管理、供需双方的关联与动态博弈、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却极少从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加以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研究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没有把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放在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内来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和作用机理。而研究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空间溢出效应及门槛特征的文献更加罕见。鉴于此,本文将在理论设计的基础上,揭示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与路径,运用《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探讨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找出其优势与不足,尝试为政府、行业及企业制定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与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二、理论设计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紧密相联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会减少企业创新搜寻成本,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信息技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机制分析

因为通过信息的传播,技术创新可以使得获取知识变得更加廉价,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获得比较充分的信息,市场上各种交易主体进行交易的成本变小,提高了交易效率,使得市场变得更加透明和安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可以直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间接地推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它的溢出效应又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些效应必将推动经济的增长,发挥它的独特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能动的创新源泉,技术创新推动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所以技术创新在企业中是创新的首要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企业创新的首要因素是不同的。在早期的以农耕为主体地位的社会,土地是创新的首要因素,当经济社会步入工业经济时代之后,资本成为创新的首要因素,创新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的积累。经济进入信息社会,技术变革无时不在,信息技术当然地成为了技术创新的首要因素。当然,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应用,还会推动技术创新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可以使企业占领更为高端的产业链。

第二,无论是从企业还是从全社会来看,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技术变革、进步和传播会不断地增加企业和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水平,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强化知识的更新和运用,会不断地推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使得企业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宁光杰和林子亮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组织变革都提高了企业的高技能劳动者比例,降低了低技能劳动者比例。运用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推理发现,如果技术创新要素放入模型,那么随着知识水平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提升,经济会表现出持续的增长。同时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素质,有利于企业劳动者自筹资金学习和培训,增加他们的知识存量,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第三,一旦信息技术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那么必将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但使得劳动者有更多的资金接受教育,而且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这样他们的创造性和生产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Jorgenson和Stiroh的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计算机生产和运用所引致的资本投入占总资本投入的比例达到20%,在全社会消费方面,它引致的消费支出占社会总消费支出的14%。从中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但从企业层面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还可以从企业劳动者个体方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整体素质和创造力。

(二)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上升的空间路径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能力不是抽象的,它具体表现为创新效率,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创新效率的提高来表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增强了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获得能力,使得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弱化,减少了企业获取信息和技术资料的成本,有利于市场资源的自由流动,提高了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也随之增长。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不但会提高企业基层劳动者和管理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而且会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促进他们进行创新,改进创新投入成本与创新收益之间的比重,提高创新效率,这样企业创新能力就会提高。在目前情况下,因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在差异,所以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也存在着差异,那么东部发达地区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向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扩散,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信息技术通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使东部地区先进的创新技术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成本降低,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企业更好地通过信息技术扩散接受东部地区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的投资收益,企业就会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随着信息传播数量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企业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随之提高。在我国东部地区,技术水平、生产工艺、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领先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会促使东部地区先进技术、生产工艺、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思维方式以比较合理和高效的方式传播到中西部地区,加速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比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网上竞价方式的运用减少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交易成本,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能力。

第二,东部地区先进知识文化通过信息技术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可以通过提高中西部地区企业劳动者个体工作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企业劳动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先进知识和工作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认知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为推行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奠定了智力基础。这种知识水平一旦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就会形成一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必定会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去改进生产工艺、改进组织结构、改良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投资收益率的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第三,东部地区先进知识文化通过信息技术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可以提升中西部地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对于企业这个微观主体来说,随着企业管理者决策能力的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也将会逐步提升。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中西部地区广大企业不但可以把自身的成本、工艺、技术、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与东部地区企业乃至全世界先进的企业进行比较,发现不足,而且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引进符合自身特点的先进技术、组织结构、制度、工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生产工艺、决策能力,促进本区域的技术革新和创新效率。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有利于他们改进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决策方式方法,这样企业的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以上方面从企业微观层面对创新能力的机理和路径的做了理论分析,此后将运用《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4年的数据,分别对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空间扩散路径的情况进行经验检验。

三、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为了研究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情况,本文用SWTL表示年上网人数,代表信息技术扩散水平。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TECH表示教育经费投入,代表教育水平。ACKS表示年终技术市场成交额,代表企业创新能力。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划分为东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湖北8个省划分为中部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广西12个省(市、区)划分为西部地区。本文共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两个大区域来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把东部地区11个省(市),以及中西部地区13个省(市、区)(中西部地区选取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陕西和新疆13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EViews8.0对各变量数值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东部地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中西部地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年上网人数、年国内生产总值、年教育经费投入和年终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均值和中值都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期水平。

四、经验分析

根据前面的理论设计,分别建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模型以及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模型。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模型(2)和模型(4)分别把SWTL(年上网人数)和TECH(教育经费投入)作为交互变量进行回归,表示职业技术培训交互信息技术扩散的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或表明企业劳动者利用信息扩散和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相互作用之后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

(一)模型设计

东部地区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模型(1):

DACKS=α0+α1DTECH+α2DSWTL+α3DGDP+

α4AR(3)+μ1

(1)

东部地区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模型(2):

DACKS=φ0+φ1DTECH×DSWTL+φ2DGDP+

φ3AR(3)+μ2

(2)

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模型(3):

ZXACKS=β0+β1ZXTECH+β2ZXSWTL+β3ZXGDP

+β4AR(4)+ω1

(3)

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模型(4):

ZXACKS=γ0+γ1ZXTECH×ZXSWTL+γ2ZXGDP+

γ3AR(3)+ω2

(4)

其中,α0、φ0、β0、γ0分别表示常量,α1、α2、α3、α4、φ1、φ2、φ3、β1、β2、β3、β4、γ1、γ2、γ3分别表示系数项,μ1、μ2、ω1、ω2分别表示干扰项。

(二)结果分析

东部地区模型(1)和模型(2)以及中西部地区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模型(1)至模型(4)的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5%和10%水平下显著。

表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首先,从东部地区模型(1)回归结果中可知,在东部地区教育水平、信息技术扩散对企业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经济增长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从东部地区模型(2)回归结果中可知,只有劳动者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素质,信息技术才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此时经济增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起促进作用。其次,从中西部地区模型(3)回归结果中可知,虽然在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有利于企业发展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但是对于这个区域的企业来说,信息技术越发展,扩散范围和深度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得越快的特征得不到检验。从中西部地区模型(4)回归结果中可知,虽然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扩散的交互作用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但是如果经济增长,那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随之增长,这表明经济增长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结论与对策

(一)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存在空间扩散路径

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在东部地区内部传播扩散,有助于本区域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而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在该区域内的传播和扩散对本区域的企业并不一定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发展经济学扩散效应理论分析,本文认为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引发了新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向中西部地区扩散,会激发中西部地区加大培训投入,从制度、资金等方面引导中西部地区企业劳动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经济学“学中干”理论模型认为,企业劳动者在一定的激励条件下,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边干边学,掌握外部溢出的先进知识技术,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这样看来,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梯度差异的条件下,东部地区先进的技术、工艺、管理方法、制度等通过信息技术向中西部外溢和扩散,促使中西部地区采用先进的制度、管理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与企业劳动者结合的效率,促使中西部地区企业劳动者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创新的投资收益率,最终促使创新能力的提升。这表明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促使创新能力提升的空间扩散路径为:由经济技术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向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扩散。

(二)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对策

我国东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教育投入提高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信息技术扩散会增加企业劳动者的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推动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教育投入不一定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信息技术扩散不一定会对企业劳动者的知识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中西部地区在信息技术发展和运用过程中,它的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得不到检验。其中蕴含的政策含义有:

第一,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差异。在东部地区信息技术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显著,可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得不到检验。这说明:从中西部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信息技术扩散只是被企业劳动者当作方便生活和娱乐的手段,而不是用来提升知识水平和生产效率。

第二,东部地区模型和中西部地区模型的实证结果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信息技术能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培训与信息技术扩散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明显,是因为教育培训没有与信息技术扩散相互结合,或教育培训效果不好。

第三,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要继续发展高科技产业,提升信息技术扩散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企业劳动者能够接受良好的技术培训,掌握适用技术和前沿的理论知识,提升企业劳动者的整体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工作质量和劳动效率,使广大企业劳动者通过信息技术扩散能够提升技术革新能力,促进工艺改造、管理创新和制度革新,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也随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也逐步提升。

第四,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企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没有与信息技术扩散紧密结合,企业劳动者不能良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工艺改造、制度革新,最终使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效果不如东部地区明显。中西部地区要加大企业劳动者的技术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劳动者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信息技术扩散学习先进的技能、先进的工艺、前沿的理论知识、先进的管理决策水平,最终接受先进地区的技术溢出,提升本地区企业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中西部劳动者创新能力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致敬最美劳动者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