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瓶颈与突破

2018-07-17于振峰杨献南

运动 2018年1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足球校园

于振峰,杨献南

(1.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北京 100191;2.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国办发[2015]11号),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足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从国家层面强调了中国足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战略高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方案提出,要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加快校园足球普及,促进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及青少年足球人才规模化成长,建立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为深入落实《方案》精神,2015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意见中明确了校园足球发展的重点任务,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深化足球教学改革,加强足球课外锻炼训练,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畅通优秀足球苗子的成长通道。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已开展3年有余,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障碍。因而,本文在文献分析、逻辑思辨及调研考察基础上,对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瓶颈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或建议,以期能为继续推进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同时引起学理上的探索和争鸣。

1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实瓶颈

1.1 对校园足球的认识仍存在偏差

我国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除了受诸如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以外,人们对校园足球活动的主观认识也存在较大的偏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文轻武”的思想一直控制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可谓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对于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即使身体弱不禁风,人们也通常称之为“文明书生”,而对于体格健壮、舞刀弄棒的人,却称之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人们对于这种分类逐渐认可,形成了固有的、僵化了的传统观念。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人们(尤其家长)对参与校园足球运动产生了消极对待的情感与意向。在访谈调研中发现,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足球是一项危险性较大的体育项目,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和比赛容易受伤,同时影响文化课学习成绩。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他们对校园足球开展产生了主观上的抵制,甚至十分反对。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关系的认识也存在偏差。部分校园足球特色校领导认为,组建校足球队参加各种比赛,培养竞技足球后备人才是校园足球的主要任务。这种认识俨然已经偏离了国家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初衷和目的,又有重新走上足球传统学校发展模式的倾向。

1.2 校园足球人才成长路径缺少规划

当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已达2万多所,提前完成了2020年的预期建设目标。特色学校数量在逐年增多,意味着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规模也将持续扩大。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发改社会 [2016] 780 号),规划提出,2016—2020年是保基本、强基层、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预计全国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人数超过3 000万人,同时社会足球人口数量超过5 000万人。新时期,我国足球人口数量不断剧增成为必然。随着足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必将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就是从校园足球走出来的大批量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出路问题。由于我国职业足球联赛俱乐部数量较少,仅有中超俱乐部球队16支、中甲俱乐部球队16支、中乙俱乐部球队24支,这些球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接纳的球员数量较为有限,那么剩下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去向何方,如何规划他们的发展路径,值得深思熟虑、仔细研讨。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学校领导与家长对校园足球活动的认可度和配合度及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积极性,还势必会造成大量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资源浪费,最终对我国校园足球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仅简单地为上一级学校输送足球后备人才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而需要进行长远规划,拓宽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成长路径。

1.3 校园足球实施效果缺少动态评价

新一轮校园足球工作启动以来,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对于校园足球实施效果如何,却缺少了动态评价工作。这里的动态评价是指教育行政部门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手段,对中小学校,尤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园足球工作开展效果进行周期性的客观评价。通过评价,不仅能够检验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对于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较少,并且评价指标过于宏观,实际应用性和操作性欠缺。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未出台关于中小学校园足球实施效果的评价细则,教育部只是针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工作出台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试行)》,以及2017年5月针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评估,出台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指标体系》。复核指标体系较于基本标准有所细化,但部分指标仍难以在实践中操作评价,以致于容易出现发展目标错位、形式主义、似是而非等问题。校园足球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和基础性工程,需要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推动我国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

1.4 足球特色学校监督制度建设滞后

监督是对某项工作的特定环节或过程实施的督促和管理。在公共领域,任何涉及公共利益分配的行政事务都需要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样,校园足球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发展载体—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工作也需要有力的监察和督促,从而保证遴选过程的公平公正和遴选结果的真实有效。然而,在实际的遴选过程中,并未设置遴选工作的监督办法。尤其在关键环节,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申报材料、上报推荐名单,可以说这个环节基本决定申报单位是否能够入围。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监督管理办法。此外,要想使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不沦为“一阵风”和“大跃进”,就必须建设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各种配套制度建设滞后,诸如遴选监督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准入与退出制度等亟需建设完善。尤其校园足球特色校的退出制度更是迫在眉睫,因为随着每年大批学校入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由于各种资源有限,这种扩张不可能无限进行,在达到一定规模后,需要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不仅需要进入,也需要退出。

2 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突破策略

2.1 树立育人功能理念,明确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提出,校园足球有五大任务,首位即是发挥育人功能,充分表明校园足球的功能定位不能仅仅着眼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上,而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首先,校园足球开展要树立德育观,即通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足球运动的规则教育,足球比赛既允许“合理冲撞”,又有明确的判罚规则和尺度,这些都是浓缩了的社会规则。再者,通过校园足球活动,要让学生在足球比赛场上尊重对手、裁判、遵守规则,在足球场外能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宣扬礼仪与礼让。当然,校园足球的这些育人功能不会自动发挥,而需要深度挖掘,并需要学校领导有力的引导和专门工作部署,需要教师积极贯彻执行。实践中,结合校园足球活动,要对学生的各种精神、品行进行奖励教育,不要仅关注学生的身体活动与否,而要以校园足球为载体积极进行思想与行为规范教育。其次,明确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表面来看,不难理解,在普及中提高,提高中促普及,两者相辅相成。但这种微妙关系使得实践中出现了模糊化,甚至变异的可能,现实利益争夺与博弈,让理论上能区分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异化。校园足球的普及工作是基础工程,不仅耗时长而且见效慢,提高工作因为有竞赛成绩而往往被抓牢。在政绩、利益等驱使下,普及与提高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就变成了以提高的需求为前提,用少数人参与的足球竞赛替换了多数人参与的足球文化建设和普及工作,最终扭曲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校园足球开展的首要任务是普及、重在参与,育人是其本源,储备足球后备人才只是其衍生功能,不能与本质功能同日而语,因此,要减少或避免急功近利的“提高”工程,防止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发生(这里的老路是指过去的足球传统学校倾力打造足球运动队的发展模式)。

2.2 科学谋划校园足球人才成长路径

随着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多,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规模日益扩大,校园足球优秀后备人才也将变得越来越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是国家层面对我国传统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创新,其与原有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有着本质区别。正常情况下,普通人都是通过学校走向社会,但传统的足球人才培养是脱离学校环境进行专业训练,进而向上发展,但最终真正进入职业队的球员却微乎其微、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在经过若干年专业训练后,还是要自谋出路。然而,由于他们文化积淀较少、缺乏正常的学校生活经历,自身的社会生存变得异常困难[8]。这种是典型的体育系统人才培养模式。而校园足球,则旨在通过教育系统培养足球后备人才,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校园足球各级联赛为平台向上发展、输送,优秀的足球人才通过校园足球联赛走向专业队或职业队。在每一层级校园足球联赛中,被淘汰下来的优秀足球人才,仍然拥有通过学校途径走向社会的出路。这相较于体育系统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把那些在足球训练竞赛中淘汰下来的优秀学生接着通过正常升学通道,获得自我发展空间,使得校园足球人才培养的出路更具人性化、合理化。然而,由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各持不同的资源,如体育总局、中国足协具有丰富的教练员、裁判员资源,而教育系统则掌握着丰富、优质的文化教育资源,因此,怎样发挥两大系统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科学谋划校园足球人才培养通道成为关键。

2.3 构建科学且实操性强的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教育部2014年底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这一标准虽然能够总体上概括了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基本要求,并对每个部分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但是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却很难满足评价标准所要求的可测性。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用于评价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园足球实施效果。尽管这一评价指标体系较于基本标准,评价指标更为细化,但实践中仍存在部分指标难以量化,且有的指标表述过于泛化,甚至出现与国家有关政策不兼容的表述。例如,体育经费投入指标中的为学生新增购买运动意外伤害险。在访谈调研中,大部分学校没有为学生购买此类保险,深究原因后发现,并非学校不愿意购买或没有经费购买,而是财务相关规定不允许学校购买这种商业性保险。再如,后备人才培养指标中的近年向上一级学校足球运动队输送优秀人才不少于3、2、1名。首先,近年指的近1年还是2年并不明确。其次,向上一级学校输送的这种表达有些泛化,指代不明确。正常情况下,小学足球队运动员都能升学进入初中阶段,那么这种正常升学也是人才输送?显然,它与学校向业余俱乐部或职业俱乐部的人才输送是不能等同的。当然,这里只是举了几个例子,因篇幅有限,虽不能将所有评价指标细化(需单独研究),但制定评价指标时需注意几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要有科学依据,不能肆意虚造。(2)可测性原则。也就是说,重新拟定的指标是一些实质性的东西,避免像先进的教学理念等这种指标的出现。(3)实操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努力使每项指标简洁化,且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操性,这样便于实践操作。(4)分类评价原则。即区分不同学段,因实践中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所以分别构建小学、初中、高中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也势在必行,当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很难满足评价实践的要求。

2.4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足球特色校准入与退出机制

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整个管理过程来看,如果对其不实施有效的监督,那么部分利益相关者可能采取不正当行为,挑战遴选过程的公平、公正性。笔者认为,在监督遴选工作时,可着重监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申报学校的互动式审核环节,切实了解申报学校的实际情况,保证基层选拔的真实性、可靠性。因为只有保持基层遴选的真实性,才有可能保障最终入围学校的代表性和示范性,继而实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遴选的初衷。此外,经过3年,教育部已遴选出20 243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提前完成了2020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数量的总目标,但只有进入没有退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毕竟国家投入的各种资源有限,不可能无限扩张,而只能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保持动态平衡。诚然,建立科学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准入和退出机制,不但能够维持特色学校规模的动态平衡,同时也是对现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一种鞭策和对其他积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学校的一种鼓励。退出机制的建构尤为迫切,但建构时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样的特色校可被淘汰?(2)淘汰的依据是什么?(3)淘汰周期和规模如何确定?第四,执行淘汰的机构或部门为何?

3 结 语

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的政策措施,为校园足球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园足球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对校园足球的认识存在偏差、校园足球人才成长路径缺少规划、校园足球实施效果缺少动态评价及足球特色学校监督制度建设滞后等发展瓶颈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树立育人功能理念,明确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科学谋划校园足球人才成长路径;建立科学且实操性强的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足球特色校准入与退出机制等几点突破策略。在校园足球热潮掀起的时代,我们越应该冷静思考,深刻认识和理解发展校园足球的真义和时代要求,正确处理和解决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唯有此,才能促使我国校园足球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 1 ]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Z ].2015-02-27.

[ 2 ] 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 Z ].2015-07-22.

[ 3 ] 杨献南,于振峰,左娜,等.我国校园足球“升级”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2):74-77.

[ 4 ] 国家发改委.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 Z ].2016-04-06.

[ 5 ] 郭斌.初级中学校园足球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 6 ] 郑萌.从教育目的和社会责任角度析学校足球的推广意义[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6):520-523.

[ 7 ] 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1):61-67.

[ 8 ] 吴剑,桂蓉,曹电康.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J ].体育文化导刊,2017,(3):138-142.

[ 9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的通知[ Z ].2017-05-16.

[ 10 ] 沈建敏,应孜,高鹏飞.校园足球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回应[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4):83-88.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足球校园
基于GIS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与提升暨普通高中体育课标培训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