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果果讲古诗

2018-07-16唐浩铭

师道 2018年6期
关键词:果果杜甫古诗

唐浩铭

去年底,我开始给果果讲古诗。这件事酝酿了很久,最终被剑客兄触发。以前听过流沙河先生讲《诗经》,也听过冉云飞老师讲唐诗,我受二位先生的影响颇大。沙河老在讲《诗经》时说“无论古今人情不远”,冉老师则说“美好的古文带着情感”。我抱着这样的初衷去讲古诗,希望自己能把古诗文中的人情讲出来,和孩子一起体味古代诗人对人世和风物的感受,一起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和心志。

时光流转,四季变幻,像果果这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如果不用心,很难发现时序更替中的细微变化。所以我在选择古诗时,大致遵循“合乎时序”的原则,在每个节气或者节日之时,讲一首和节气节日相关的古诗。比如冬至讲《冬至夜思家》,立春讲《立春》,元宵节讲《生查子·元夕》,春分时讲《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寒食节讲《寒食》,清明节讲《清明》。在讲古诗时,先讲节气或节日的背景知识,风俗物候的变化,再和诗中所写相互对照,以便于果果更好地理解诗歌,希望他能通过诗歌去发现自然的变化,进而去观察和认识自然,了解我们的先民是如何顺时而为,和自然一起呼吸。通过古诗,我们知道冬至家人要团聚,立春时相互送春盘,元宵赏花灯,春分踏青,寒食禁烟火。我很喜欢龙应台说过的一句话,她说“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我们也在春节时贴春联,在春分前后外出踏青,在讲到对仗的时候也试着做对联。

果果如今读小学二年级,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未来也会面临小升初,面对应试教育中的诸多考点。有的朋友把孩子送到所谓的国学班,每次课后带回一两张印满知识点的题单,然后,背下来。似乎国学就是这些散落的知识点。在我看来,文化绝不只是写在书本上,或者供奉在庙堂之上,当然更不是印在这些题单上的孤立的符号,文化一定是浸透在我们的骨髓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化在我们的日常行用中。符号的背后,一定是有故事的;而文化的传承,故事是最好的媒介。而小孩子的接受过程,恰恰是先具象化,再概念化。因此,我们给小孩子讲诗,一定不能离开背景,不能割断历史的源流,否则这些诗便真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

在某一本写语文新教育实验的书中,作者在讲“蓑”这个字时说:“中间加了‘口和一道横,说明衣服破了需要补一补。”读至此,我不禁想起了“波是水之皮,滑乃水之骨”的笑话来。在给果果讲古诗的时候,我会给他讲一些字的源流。因为简化字的缘故,许多字从简化字的写法上已经看不出它的本来意思了,因此往往会增加我们读诗的难度。比如“造化钟神秀”的“钟”,它是“锺”和“鐘”两个不同的字的简体字,在这里“钟”的原字应该是“锺”,原是一种用于分酒的酒器,下面大上面小,因此引申出“聚合”之意,所以“造化钟神秀”就是“大自然(泰山)集合了神奇和秀美”。在我的认知中,每一个字都有一段故事,把字讲好了,会丰富诗歌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

在涉及到地域时,我会手绘一些地图,以增加对诗句直观的认识,比如《送元二使安西》里涉及到的阳关和安西都护府,《渡汉江》中的岭外和汉江,边塞诗中涉及到的河西走廊、楼兰和阴山,以增加小朋友对距离之遥、岭南之穷、边塞之远的理解。又因为记忆会随着时间衰退,所以我也会尽量利用一些元素或符号把所讲的古诗串联起来,以强化果果对所讲之诗的记忆。比如在讲到包含有“酒”的诗句时,我会尽量自然地征引之前讲过的“绿蚁新醅酒”“樽酒家贫只旧醅”“劝君更尽一杯酒”和“一举累十觞”等诗句,提醒酒在诗中的角色。再比如,在讲“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时,引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以后者来解前者。当然有些时候旁涉的信息,比如唐宋两朝的古文运动和“唐宋八大家”,和所讲故事本身没有太大关联,但也许某一天就成为另外一首诗的背景呢?当我们把文化符号背后的信息串联起来、把细节丰满起来,这些符号才具有精气神和生命力,也才能滋养和丰富我们的生命。

在我开始给果果讲古诗、并把文字版上传到我的微信公众号之后不久便听到不同的声音,有的朋友认为古诗中的味道是讲不出来的,若禅语,不可说,一说便破,因此,与其给孩子讲古诗,不如带他多朗读古诗,让孩子通过朗读来体味古诗的意境和韵味。也有朋友认为我讲解了过多的细节,反而有损于对古诗整体的理解。但我们不用古文也久矣,尤其是对果果这样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说,读古诗天然是隔的,如果能在不破坏古诗的意境的前提下,把诗歌写作的背景梳理一下,我想对于孩子理解诗歌、理解人情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在讲解的时候,尽量结合果果熟悉的场景,以及他自己的经历,以帮助他理解古诗中描写的场景和情绪。比如在讲《江南逢李龟年》“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时候,我提到他去年因为生病没有参加班级秋游的事,告诉他面对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我希望我们读古诗,不是隔着书本,而是走进去,和诗人一起,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当然,古诗中的有些味道的确是很难讲出来的,尤其像杜甫的诗歌,他经历了那么多事,有些诗歌读来真是哀痛之极,对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承平的时代的人来说,的确是难以讲得明白清楚透彻。因此我在选择古诗的时候,在遵循时序的大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在一个时间段内选择一个小主题。比如在讲完《送元二使安西》之后,我给果果连续讲了几首描写分别的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李白的《送友人》、陆凯的《赠范晔》,最后以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做结。因为有了前面几首相对简单易懂的描写别离的诗做铺垫,果果对《赠卫八处士》中描述的那种别离之痛以及人世的飘忽不定也就不那么隔了。为了便于他的理解,在讲《赠卫八处士》的时候,我还给他大致讲了齐邦媛先生的故事,然后读了《巨流河》中齐邦媛先生去病房探望老同学鲁巧珍的那一段文字:

巧珍被扶着坐起来,眉眼灵秀仍在,她说:

“我知道你要來,我一直等着。”

她从枕下拿出一张纸,隆重地,像致迎宾辞似地念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她气息微弱地坚持念下去,直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俯身在她床沿,泪不能止。她断断续续地在喘息之间说了些别后五十年间的事,青春梦想都已被现实击破:“你到台湾这些年,可以好好读书,好好教书,真令我羡慕。”她劝我珍惜已有的一切,好好活着。——我茫然走出医院时,知道这重逢便是诀别。回到台湾便接到她去世的消息。那年,她六十九岁。

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我读过两遍,但之前我从未像那天晚上给果果朗读时那么悲伤,胸中似大锤猛击,疼痛不已,几欲泪下。当我读完《巨流河》那段文字之后,果果也不像往常嚷嚷着要我再讲一下,他什么都没有说便躺下了。

我以为这便是沙河老所言“古今人情不远”。寻常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杜甫也不例外。在前面讲过的古诗中,杜甫的作品约占三分之一。杜甫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多是以一副忧国忧民的愁苦面容示人,但杜甫也有可爱有趣的一面,他也曾“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教育应该是由三部分组成,学校、社会和家庭,家庭教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补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不足。如果学校教育呈现了杜甫愁苦的一面,那么我想自己不妨做点补充,把他天真可爱的一面讲出来。通过讲解杜甫,我们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看到青壮年时期杜甫的豪气;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中感受到战乱中杜甫的悲痛;从“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看到杜甫在成都恣意快乐而闲适的生活;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到体味他不为人解的苦闷和无所依托的悲伤。随着杜甫的诗歌,我们也逐渐梳理出杜甫一生的踪迹,寒假贾二(儿子的朋友)来家做客那天,我们又专门讲了杜甫,从他的经历和诗歌,了解杜甫的诗歌为何被后人誉为“诗史”,他又为何被誉为“诗圣”。

我们钟情于杜甫并不止于此,还因为我们是成都人,我们生活在杜甫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城市。四川大学的周啸天教授说:“人们谈到杜甫的时候,完全可以不提他的出生地与死亡地,却不能不提到成都。”如今时兴游学,许多老师家长带着孩子花高價游走于世界各地,却偏偏疏漏了身边的文化。冉云飞在《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中说:“我一直相信人要接地气,一定要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有相应的关照与热爱,才不至于悬浮失重,不至于使自己与所居地处于油与水的关系,两不相洽。”因此之故,我以为了解杜甫合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讲杜甫的诗歌时,我们一起了解古蜀国的历史,了解古蜀国王蚕虫,认识“蜀”这个字,一起了解成都织锦业的历史,了解“锦江”“锦城”“锦官城”名字的由来;在白鹭洲湿地公园游玩时,一起背诵“一行白鹭上青天”;讲“窗含西岭千秋雪”时聊聊在西岭雪山滑雪的欢乐事;讲《江南逢李龟年》时,顺带提一提“扬一益二”,了解都江堰对成都平原的影响。果妈提议,等到哪一天我们再去杜甫草堂。上一次去时果果还不到两岁,我想下一次再去,应该是不一样的心情了。

如今讲古诗的人很多,各有特色,各擅胜场。不管如何选诗,或者是如何讲诗,我们不是要回到古代,完全回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借助于古诗,拉近我们和自然的距离,恢复日渐退化的感觉,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沉迷于电子产品,或者不走进自然、不慢下来,我们一定体会不到“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和赏花时的自在。中国诗歌有“诗以言志”的传统,古诗中有太多的养分等待我们去挖掘和汲取,我们读诗时“必附随一种对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语),这当然不是说我们要从古诗中学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是要有现代的眼光,为适应现代生活而准备。比如在讲《赠汪伦》的时候,我从汪伦这个普通人因这首诗而名传天下讲到文化的力量,即便如焚书坑儒这样的劫难也阻止不了;在讲到“岭外音书断”的时候,我提醒果果注意这个“外”字,它表现了诗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观,我们需注意诗人的局限性;在讲《赠范晔》时,我告诉果果作者陆凯是鲜卑族,给他讲解当时南北的文化交流;在讲《寒食》时,我从“御”字扩展开来,略微提及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下的不自由;在讲《出塞》时,谈到由诗歌可看出当时皇帝的相对开明,附带提一提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的观点……纪弦在《你的名字》中写道:“刻你的名字在树上/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当这植物长成参天的古木时/啊啊,多好,多好/你的名字也大起来了。”我希望果果未来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古汉语非我专业,因此讲诗之前的功课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自然是一利器,然而网上对古诗的讲解良莠不齐,且相互抄袭,缺乏新意。如今国学方兴未艾,市面上出现各种诗词讲解版本,我以为还是要选择大家的作品。我主要参考的有流沙河、冉云飞、葛兆光、施蛰存、顾随和洪业这几位先生的著作。这其中,《顾随诗词讲记》从古典诗词意境和美学方面启我心智颇多。而讲字方面,沙河先生的著作是我必选,除此之外,还有左民安先生的《细说汉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书》以及我给果果买的三套《有故事的汉字》。无论是讲诗还是讲字,相互参照,必有裨益。比如在讲《寒食》时,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首讽喻诗,施蛰存先生经过考证,认为不过写实而已。我记得在讲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果果问我:“项羽不是和屈原一样么?”果妈给他讲过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自沉汨罗江的故事,果果认为屈原既然都说了要上下求索,那干嘛还要自杀呢?我喜欢他思考的样子。

在讲《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我提到古人有时会以籍贯来称呼某人,比如韩昌黎,杜少陵,果果和轩轩两位小朋友立即接下去说可以称呼对方“罗伊甸”和“唐雅居”(“伊甸”和“雅居”分别是两位小朋友所住小区的名字)。我给果果讲的第一首古诗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中温暖的场景感动着我,但小朋友们似乎对诗中古代男子的排位更有兴趣,几个朋友的孩子读了我讲《问刘十九》的文字版后,顺带依着年岁给各自取了新名字:鑫仔最长,是谓“刘大”,小贾次之,乃称“贾二”,果果排在第八,唤作“唐八”。讲《问刘十九》之后不久,贾二写信给唐八:“牛排配鸡翅,乐高到处有。作业快做好,能来住一宿?”但两个人的作业总也做不完,直到寒假唐八才回信:“寒假无作业,聊赠肯德基。”这是我喜欢的场景。

给果果讲古诗是一个轻松又愉悦的过程,最初是在他睡觉前的十来分钟讲,后来果果的小伙伴来玩,于是我们会在某个明媚的午后,搬几个小凳一张小桌到阳台上,在煦暖的阳光中,在花木的陪伴下讲一首古诗。在讲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会交流,会讨论,也会纠缠,甚至一不小心被小朋友带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我再吃力地拉回来。我记得余英时先生曾用“一往一复”形容他的读书生涯。我喜欢“一往一复”这四个字,我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感觉。

“爸爸,今晚给我讲一首诗嘛!”果果的要求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果果杜甫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登高
排排坐
劳劳亭
好奇怪哦
绝句
逗逗的绳子
看得更清晰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