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真好课堂”,实现知行合一
2018-07-16邹福良
邹福良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沿用智育的方法,把重点放在道德认知上,学用分离使思想品德的生成失去活力,大多数学生只能在想象中学雷锋,在作文里助人为乐。那种切身的责任体验没有机会得以实践,使思想教育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课堂是新课改的主阵地,是育人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小学生,是每一位科任教师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广州市黄埔区下沙小学在“下沙有你真好”的口号引领下,提出“开启阳光向上的人生”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红棉花季”校本课程,创设“真好课堂”,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主动学习、体验生活、实践创新,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如红棉一般阳光向上”的教育理想。
一、改变教学理念,构建“真好课堂”
针对传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种种弊端,下沙小学着力構建“真好课堂”,提倡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带着“教你六年,看你十年,想你六十年”的教学情怀,把握“精准、朴实、灵动、智慧、有效”五个关键词。
(一)精准的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注重道德思维的发展,重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朴实的教学内容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和形式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因此,教学也应立足于学生当下生活,紧扣学科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让家庭、社区、大自然成为学生的大课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研究生活。
(三)灵动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平等倾听,欣赏、赞美、分享,还原孩子本真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动心,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现自己灵性的空间和机会。
(四)智慧的教学风格
智慧的学生,应该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独立思考,能够与同学合作学习,也能在合作中主动分享自己的见解,体现独具魅力的个性。智慧的老师就是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探究中、做事中开启学习欲望,学会辨析、判断,掌握正确看待世界的方法,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五)有效的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有效地运用学到的基本知识、方法,让知识有用武之地;能主动分享自己的见解,也能与同学合作学习;能在课程活动中找到兴趣、找到成功、找到乐趣,在乐做中乐学,在乐学中做好,保持着一颗好奇心。
二、灵活使用教材,加强实践导行
《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性很强,为避免知行脱节的问题,教师必须加大实践导行的力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使用教材,关注社会发展,联系本地区实际,扩展教学内容,从教科书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将相关社会题材融入课堂,从而丰富、充实课程内容,使课堂富有现实感和亲近感,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
(一)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开放性的情境题,让学生多一些选择,多一些思考,教学效果就会不一样。思品课应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
(二)归还主权,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课堂过于强调形式上的纪律,诸多规矩给学生过多的禁锢,如让学生坐在固定的座位,保持端庄整齐的坐姿,注意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等,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思品课教师要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尤其在学习时空、学习心态、学习地位三方面,将主权归还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科学分组,创设学生自主互动的学习空间
分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思品课可采用科学分组,改变学生固定不变的座次,实现时空上的灵活变化,创设互动交流的学习空间。如教学《不上当受骗》一课,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晚上,明明独自一人在家写作业。这时,有陌生人敲门。敲门者说自己是明明爸爸的同事,来送一份文件。然后向学生们抛出疑问:明明该不该开门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答案,认为应该开门的同学坐左边,认为不该开门的同学坐右边,两组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再选派代表,进行观点辩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该设计的用意是:首先,学生会进行自主思考,选择立场;其次,在小组内讨论过程中,逐渐明晰观点;再次,在两组辩论中,通过交锋,对开门的利弊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学会自我保护。
2. 营造氛围,塑造学生自主乐学的学习心态
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过多的束缚不利于思想的解放、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思品课教师要把学生从“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学生活动环节丰富化。如教学《待人接物有礼节》一课,与其教师在台上口授,不如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使其在自主表演中学习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礼节。
其次,学生自我表现的形式多样化。在活动环节中采用情境表演、分组合作、主题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身心愉快,保持积极乐学的情绪,无形中还起到活跃思维、深化道德认识的作用。
再次,激励措施多元化。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就像种子每天需要水的滋润,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多使用激励性语言,或采用小组评分等竞争方式,对有进步的学生发“小红棉”等正面鼓励,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乐学。
3. 转换角色,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地位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开展自主探究、交流学习。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步:
首先是适当抛出疑问。有些问题是教师预设的,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些却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意外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交流。
其次是引導探究。教师以引导、点拨的方式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鼓励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更深入。
再次是总结评论,通过课尾的总结,让学生谈感受,说说自己的收获或者再次质疑,以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三个基本步骤,落实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加强道德体验,启发思维。
三、改革评价机制,引导学生阳光向上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评价应着重解决好导向和定位两个问题。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会影响学生品行素质的发展方向。然而,传统的卷面测试的单一评价方式,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多数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运用“多元化激励评价”策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性评价的进行应注意以下四点基本原则。第一,评价的过程性,即将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态度和即时性行为动向作为评价内容;第二,评价的发展性,即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重视学生自身的进步;第三,评价的个性化,评语要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富有特色;第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即教师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总之,要通过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学生需求,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励学生挑战目标。
下沙小学除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外,还通过展示小报、作文、书画等文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该课程评价纳入“红棉学生”评选体系中,鼓励学生成为“好品格、好体魄、好习惯、好兴趣、好思维、好书法、好口才、好文章、好才艺、好外语”的十好少年。
总之,《品德与社会》不单单只是一门小学学科,而且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下沙小学树立“开启阳光向上的人生”的办学理念,以“教你六年,看你十年,想你六十年”的教学情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创新教学方法,启迪学生道德思维,引导学生阳光向上,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学生如同朵朵红棉那样闪耀不一样的生命光彩。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下沙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