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在严重创伤急救中应用价值分析
2018-07-16杨洋
杨洋
【摘 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急救中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达到梗阻与呼吸衰竭标准方予以插管的严重创伤患者35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出现梗阻趋势即开展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的严重创伤患者35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预后指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1d内清醒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死率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严重创伤患者,采用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可缩短患者清醒与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 严重创伤;急救;预防性;口咽通气管
【中图分类号】R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024-01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严重创伤患者早期病死率在伤亡人数中占到30%,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十分必要[1]。目前,临床上一致认为早期重要生命器官功能支持是该病患者急救关键,可维持基本的呼吸与血液循环功能。同时,相关研究指出,早期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对于早期创伤疾病极为重要,无论患者是否存在呼吸或急性循环障碍,均可起到降低早期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2]。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严重创伤急救中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达到梗阻与呼吸衰竭标准方予以插管的严重创伤患者35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出现梗阻趋势即开展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的严重创伤患者35例为观察组,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1.53±13.07)岁。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0-69岁,平均(41.74±12.98)岁。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两组均建立双静脉通道,输液、全血或代血浆,进行抗休克与对症治疗,同时监测血压、呼吸、心电图、中心静脉压、氧饱和度等。对照组待患者达到梗阻与呼吸衰竭标准方予以插管,即出现以下表现:(1)呼吸频率<10次/min或>30次/min、抽气式或点头样呼吸等呼吸频率、节律异常;(2)脉搏血氧饱和度<90%;(3)氧合指数<26.7kPa。观察组出现梗阻趋势即开展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依据患者性别、体型、身高选择口咽通气管型号,置入时保持管咽弯曲面向腭部,再向口腔插入,待其通过悬雍垂时旋转180°,继续向下推送,让舌背恰好置于通气管弯度中,确保下咽部到声门气道畅通,无法开口者,可将压舌板放在后臼齿间、撬开口腔、再安置通气管,之后固定翼缘部分,以防管误入气管或滑落咽部,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预后指标(1d内清醒率、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指标 观察组1d内清醒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住院时间 观察组住院时间(17.23±5.14)d短于对照组(27.89±6.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3,P=0.000)。
3 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由于遭受高能量致伤因子的瞬间作用,机体多个脏器、多个部位均会受到损害,进而出现休克、应激、器官损害、缺氧等症状,一旦救治不及時,就可能失去生命。良好的气道管理对于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气体交换充分,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这有赖于人工气道的快速建立与有效通气的重要保证[3]。
口咽通气管作为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凭借其易于掌握、安置简便、创伤较小、通气效果好等优点,近年来被较为广泛地应用到创伤急救中。临床研究表明,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即是在患者创伤后出现急性气道梗阻或存在气道梗阻趋势情况下即迅速行气管插管的气道管理方案[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1d内清醒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病死率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相较于对照组患者,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的应用在加快患者清醒,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改善患者预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口咽通气管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置管时间短,安置简便,可加强气道开放的有效性;二是早期开展预防性插管利于确保气道通畅,纠正气体交换异常,改善氧合,避免气道梗阻的发生、发展,阻止酸中毒与低氧血症,增加氧浓度与肺活量,提高氧供有效性;三是严重创伤患者的生理病理改变核心即为应激、缺氧与炎性反应,此三者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加强呼吸道管理,对于改善缺氧,辅助临床医师救治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四是在患者未出现呼衰时提前予以通气支持,可最大程度上减少能量消耗,支持呼吸功能,偿还氧债,减少并发症发生,进而改善预后[5]。总之,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利于辅助抢救治疗,改善缺氧症状,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针对严重创伤患者,预防性插入口咽通气管可发挥对抢救治疗的重要辅助作用,缩短患者清醒与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恢复,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赵惠琴,陈洁.2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0):1823-1824.
[2] 赵晓东,刘红升.创伤患者呼吸道管理策略——尽早气道管理,过分谨慎就是失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04):359-361.
[3] 胡莲,庞双艳,海梦.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02):138-139.
[4] 冯林娟,张华.新型口咽通气管固定方法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7):2445-2448.
[5] 李天泉,张文军,徐世伟.预防性气管插管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5,44(29):4092-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