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股民的眼泪》学怎样不掉眼泪

2018-07-16陈嘉禾

证券市场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股民企业

陈嘉禾

要纯粹从制度和客观情况来说,我认为内地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俗称股民),应该是世界上最容易赚钱的人之一。

君不见,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不征收资本利得税(在成熟市场资本利得税是一个普遍税种,沃伦·巴菲特曾经就如何在投资中处理这种税,展开过长篇大论,大意是频繁买卖会在资本利得税下导致长期收益下降),分红的红利税基本是零(尤其对于长期投资来说),券商不征收仓租费、代收红利费等一系列费用(香港证券公司会收取),基本面增长又快(对比一下日本和英国市场的报表),还有涨跌停板,流动性也好,很少出现一下暴跌50%还卖不掉的情况(这在香港市场司空见惯),企业也很少退市,差企业还经常有壳来救,企业估值经常虚高、导致按合理估值买入的投资者往往能很轻松地赚一大笔。更不要提在当年股权分置改革时,对老股东免费赠送的、大概相当于持仓量30%的对价股票。哦,对了,内地股票市场还有一种特殊的新股申购制度,可以让资产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股民,每年轻轻松松赚个10%到20%的无风险收益。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长期超額收益,也没超过10%。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大一堆,那为什么内地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却经常抱怨自己没赚到钱呢?在张化桥先生的《股民的眼泪》一书中,你可以找到不少答案。

上市公司也有自己的利益

很多股民在分析上市公司的时候,盲目相信其披露的消息。或者不客气一点说,股民有时候明知上市公司披露的消息是为了诱导股价(这点在牛市的时候特别常见),但是却认为“会说故事的公司才能忽悠来更多人、不跟这样的公司跟谁”,因而自愿选择忽视一些虚假的业绩、虚假企业蓝图。长此以往,股民把自己的利润,建立在虚幻的忽悠之上,焉有不亏之理。

那么,怎么才能看出上市公司的公告究竟有多少水分呢?张先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观点。股民需要彻底了解这家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的经营环境怎样?利润从哪里来?管理层水平如何?上下游行业如何?护城河在哪里?竞争优势在哪里?劣势又在哪里?然后,依据这些了解,股民要试图理解上市公司的公告和财务报表:现金情况怎样?财务报表里有不匹配的地方吗?公司为什么要做出某种公告?只有这样,股民才能从根把握一家公司。

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最看重的是佣金和管理费

关于投资银行(内地也叫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对投资者所做出的诱导,我记得有一本书里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投资银行对你说,你就是股神,你只要多交易就好了(这样它才能赚佣金)。而基金公司则想对你说,你不会投资,基金公司才会,把钱给基金公司就好了(这样它才能赚管理费)。”那么,到底谁是对的呢?或许,谁都不对。

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券商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获得承销费、如何把股票卖出去,而不是卖出去以后,投资者能赚多少钱。毕竟,有多少人会把别人的利益(股民的损益)放在自己的利益(承销费、佣金和管理费)之上呢?虽然这个道理一说出来,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把它这么细致地写下来、甚至用自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一一举例,张化桥先生是我看到做得最细致的人。书中第一章,就叫做《券商不知不觉帮了坏人的忙》。

寻找好公司,不寻找看起来好的公司

在第三章《我从股票得到的深刻教训》和第四章《十倍股往何处寻》中,张先生提出:公司壮大不等于股民赚钱,好行业也有坏公司,便宜货里有不少是价值陷阱,小心竞争激烈的行业,谨慎利润不再增长的公司,别碰需要营销的公司,等等。

一直壮大的公司,难道不是好公司吗?可不一定。有的公司一直壮大,却是典型的虚胖。随着公司的壮大,其收购越来越盲目、利润率越来越薄、总部和分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企业发展蓝图越来越空洞和不切实际(甚至变成PPT公司)。最后,看起来公司越来越大,但是老股东却不一定能赚到多少钱。

好行业里,也能有坏公司吗?看看事实就知道了。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汽车、白酒、空调、基金管理公司,这几个行业能不能算是好行业?出过不少大牛股,但是,有没有坏公司呢?事实上,有时候好公司的辉煌,恰恰是以坏公司的惨淡为代价的。好公司所抢夺到的市场份额,就来自坏公司所丢掉的。

便宜货里有不少价值陷阱这事儿,A股的股民可能不算太了解。毕竟,内地资本市场一直是一个流动性过剩的市场,加上市场上经常有资产注入和借壳上市(香港叫后门上市),便宜货变成价值陷阱的例子还真不太多。但是,如果放眼香港市场,就会发现,破净(股票价格跌破每股净资产),在香港市场真不算什么。不要说破净,股价到0.5倍净资产、乃至0.1倍净资产,也不是没有的事情(但是一旦从超低估值反弹,也能带来巨量回报)。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前途渺茫,只是股价便宜,那么股民们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如此陷阱,还有许多。竞争太激烈的行业,有时候看起来新闻不断、故事频出,最好作为饭后的谈资,但是要在其中杀出一条血路,可是不太容易。一个公司如果利润不增长,就算资产再雄厚、估值再低,却硬扛着不分给股民,股民也都无可奈何。而那些需要营销的公司,往往就算业绩没有造假,却也是由营销驱动的。一旦营销止步,业绩常常难以为继。我自己就曾经见过一家公司,靠着高于营业收入增速将近1倍的销售费用,驱动公司增长。早几年还能持续,可是越到后来,就越步履艰难。

谨慎对待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会计报表里,投资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上市公司,从地方政府取得一次性补贴。而这些补贴,还是直接写在利润表里的。

很多投资者觉得,地方政府支持,那当然比不补贴要好,这怎么着也是个好事儿。但是,对于那些依赖政府支持才能生存的企业来说,有时候这些支持,恰如父母娇惯儿女,得以享受一时之快,却不免教育出骄娇二气的子女来。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不是从市场上得来,也不是依靠更好的管理、更干脆的执行力、更深厚的企业护城河所得到的,而是依靠和政府的关系好才得到的,那么,这种企业究竟能在商海中走多远,也就难以预料了。

情绪和无知毁灭一切

说一千、道一万,在内地股票市场这样制度上倾向于个人投资者的市场(比一比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新股中签率、佣金率就知道),却赚不到钱,股民自己要说没有责任,也是说不过去的。张先生的一句“自设地雷,股民垂泪”,真实地写出了这种状态。而在摧毁股民财富的特质中,情绪化和无知,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两点。

就情绪化来说,如果不了解股民的情绪,那么找一个大涨或者大跌的日子,去一些还有现场客户的营业部,你就能感受到这种情绪。也许,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情绪化是有好处的(你总不能指望老师发了小红花,小孩一点都不高兴,课堂还能正常运转),但是在投资中,情绪化有百害而无一利:它绝不会为股民带来哪怕一分钱的额外收入。

而知识储备的缺乏,则造成股民无法理性的下判断。人们在买卖一所房子、添置一个家电乃至挑选晚上吃饭的餐馆时,往往都会下功夫做一番仔细的比较。但是,在买卖股票时,许多人却连最基本的年报都懒得看。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想要做出果断、正确的决策,无疑是困难的。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问,股市里让人落泪的陷阱怎么这么多?但是,世界上又怎么可能有一种市场,让任何没有准备的人,轻松点点鼠标就能赚钱呢?如果这样的市场真的存在,大家又如何安于按月发钱的正常工作?

其实,在内地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下,股民本身已经是制度最占优的群体。而想要取得好的投资成绩、不掉眼泪,无外乎要遵从科学的投资方法。这方法总结起来就是,认真分析行业,好好研究企业,控制买入价格,分散持仓比例,然后耐心持有,少做交易。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只要按照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不断学习知识、磨炼见识,任何个人投资者或者说股民,最后都能取得好的投资业绩。难就难在,这份耐心和决心,少有人拥有罢了。

猜你喜欢

股民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7年A股超六成股民亏损
力量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力量
你真的明白股市是什么吗?
悲催的股民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