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要素的多维系统认知与拓展升级研究
2018-07-16鲁明勇
鲁明勇,覃 琴
(1. 吉首大学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2.吉首大学 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一、问题的提出:旅游要素之争的价值点
我国关于旅游要素的讨论持续了30多年,中国智网数据库1987—2017年的文献显示有1968篇研究这一主题。近年,关于旅游要素问题再次引起学术界政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导火索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提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旅游基本要素,新的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①为旅游发展要素或拓展要素②,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在新浪博客撰发《旅游到底有多少要素?》一文③,披露集聚世界各地华人旅游学界精英近400人的ICTA(International China Tourism Association)微信群,对李金早提出“新六素”与“老六要素”展开了激烈讨论。国内学术界拓展旅游要素数量几成“泛滥”之势,从30年前提出3要素开始,到5要素、6要素,最多提出18种要素,见表1。
表1 历年来旅游要素论代表性观点列举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至[15]归纳整理。
上述争论表明中国旅游界长期广泛流传的老六要素观再次受到关注和挑战,也说明旅游要素是弥久常新的研究主题,事关旅游学基础理论探索和旅游学科的建立,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态转型升级优化、旅游市场营销、优质旅游、乡村旅游与全域旅游基地创建等,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时至今日,下列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不容回避:旅游要素到底是什么?如何构成的?如何把握要素本质?各个要素之间是通过什么机制联系的?为什么每当中国旅游处于关键节点、转折点、升级点上,旅游要素就被学者提出来要“拓展升级”?这似乎说明,旅游业的提质转型升级优化,与旅游要素拓展升级有非常密切关系?旅游要素拓展的内容、方向在哪里?
本文围绕上述问题,首先梳理有关研究文献,回顾总结和综合分析旅游要素的各种观点,再从要素概念、要素认知视角、要素系统层次等方面,将各种旅游要素观进行集成分析,构架旅游要素的多维视角体系,力求全面系统深入认知旅游要素,触及或把握到旅游要素的本质,最后解决要素升级的内容与方向问题。
二、文献分析:旅游到底有多少要素
分析旅游要素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发现这一研究主要是围老的“老六要素”论形成、对“老六要素”论进行丰富补充完善、离开“老六要素”论语境体系另提要素体系、旅游要素系统论等方面展开的,研究非常深入,争论十分激烈。
(一)国内“六要素”论和“六要素+”论
1.“老六要素”论的形成
在我国旅游界和社会广泛接受和流行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论,被公认为最早源于何礼荪(1980)年提出“旅游饭店、交通和服务”3要素[1];黄辉实(1985)将之扩充到“吃住游行+买”4要素[2];孙尚清(1991)提出“行住食游购娱”6要素之后[3],20多年来,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话语体系”,被政府报告、政策文件、旅游规划、新闻传媒、报纸、会议广泛接受,也大量进入了相关旅游论文、旅游教材等学术成果中。
六要素论得到一批学者的支持。谢彦君(2004)认为,“六要素论” 实际上一直是人们理解旅游产品构成并推断其特性的向导或钥匙[4]。翟辅东(2006)认为六要素论具有旅游实践的指导性、体系形成的完善性、理论术语的稳定性[5]。亢雄、马耀峰(2009)认为,旅游“六要素”个有与旅游三体说(主体、客体、媒体)、旅游两地说(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系统论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价值,还认为“六要素”在实践层面应用价值也很强,能够满足人们分析旅游者可物化的,具有经济效益的行为(需求)的基本要求,旅游企业和旅游经营者可以有的放矢,能以此作为行业服务的主要内容,能作为引导旅游者的“指南”,还能作为考量旅游业发展的标准[6]。老六要素逻辑框架一直到最近仍然被应用,如汪秋菊、刘宇等(2017)研究中国主要城市旅游要素网络关注空间演化特征,郭向阳(2017)研究基于高铁同城化旅游要素系统空间格局的变化等[7][8]。
2.“老六要素+”论
老六要素论提出之后,随着旅游外部环境剧变和旅游自身的长足迅猛发展,用老六要素解释解决现实问题,遇到不少障碍,于是许多学者按老六要素的基本逻辑,不断进行所谓的丰富、补充、完善,在老六要素基础上不断添加新内容。如涂绪谋(2009)认为“六要素”并非同时存在 ,局限于物质层面,缺乏精神层面,难以满足现代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提出六要素拓展为“食住行游购娱+思”七要素[9]。亢雄、马耀峰(2009)认为作为理论的老六要素完备性欠缺、普适性不足,应以旅游活动的游前、游中和游后为主线,提出六要素应拓展为“贾、行、住、吃、游、娱、购、估”八要素[6]。吕俊芳(2011)认为除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外,还应该增加学、健、安三大要素[10]。颜仁才(2012)提出了“三大六要素”共18要素,即:保障六要素(吃住行安讯制) 、需求六要素(游娱康务学购) 、发展六要素(文科境政企合)[11]。符文洋(2014)认为 “六要素”已难以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无法涵盖近年所出现的旅游新要素,应扩展为“食住行游购娱+休养学商”10要素[12]。
3.“新六要素”论
还有一些学者没有否定“老六要素”,也没有按照“老六要素+”逻辑思路,而是换个视角,另外提出与老六要素不同的旅游要素体系,如 魏小安(2003)等人从旅游目的地发展要素和环境保障要素角度,提出“文、讯、境、科、制、合”六要素[13]。王昆欣(2005)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科学发展观和旅游发展史 3个角度,认为旅游活动萌芽期的六要素是“行、吃、住、游、娱、购”,发展期的六要素是“资源、环境、文化、科技、余暇、金钱”,成熟期会有其他的旅游要素[14]。陈兴中、郑柳青(2007)“新六要素”应该为: 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底蕴、文明状况、员工素质。新六要素论还有本文前述的李金早提出的“商、养、学、闲、情、奇”[15]。
(二)旅游系统要素论
国内外从旅游系统论角度探索旅游要素的文献,有功能、空间和线性三个角度。从功能上认知旅游系统要素的依据是旅游的根本功能是满足旅游者需求,这方面的研究有经济功能、管理功能的侧重。Gunn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认为供求关系是旅游系统最基本结构,需求和供给就是旅游系统最核心要素,而供给要素细化为交通、吸引物、服务、信息与促销等5要素,构成旅游产业子统[16];Mill 和 Morrison则从营销管理学角度,提出旅游系统包括市场、交通、营销、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务和吸引物)等4要素[17];吴必虎侧重于公共管理的角度,认为旅游系统包括客原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支持系统等4要素[18];从空间分析旅游系统,最先提出旅游地理系统要素模型的是Leiper,他指出旅游系统包括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等5要素[19];McKercher认为旅游系统是复杂系统,由旅游者、旅游媒体、外部旅游主体、旅游外部影响因素、混沌制造者、旅游内部影响因素、影响旅游媒体沟通效率因素、旅游目的地、输出等9因素[20]。
三、旅游要素的多维系统认知
旅游要素认知与辩论,是真理还是谬误,有没有一个是非评断标准?各学科、各学者、各观点之间存不存在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各种有关旅游要素的观点能在这个逻辑起点上集成吗?当前旅游要素之争主要还是研究视角和认知维度的差异,如用全景视角和方位视角来研究,结论不一样;再如用时间维、间空维、线性维、非线性维、一维二维还是多维来研究,结论也不一样;还有将旅游要素置于何种系统(功能系统?空间系统?线性或非线性复杂系统?)以及在系统中处于什么层次?得出的结论更不一样。看来,研究旅游要素一定要理性分析,客观认知,逻辑思辨,如果以自己视角上所见为真理,批评别人视角上所见为谬误,必然会一叶彰目,以偏概全,陷于盲人摸象、莫衷一是的困境,无法形成旅游要素科学性、逻辑性、全面性或都说接近真理的认知。
(一)旅游要素之争的逻辑起点
任何关于旅游要素的观点,首先必须明确回答“什么是要素、什么是旅游要素”这个根本性问题,不能脱离要素范畴本身的规范要求,而就事(旅游)论事(旅游要素),以旅游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导致要素创新的名义,无限制扩充拓展旅游要素构成,既违背常理和常识,也缺乏逻辑支撑和科学依据。
1.什么是“要素”
《现代汉语词典》对要素的定义是指构成一个客观事物的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位,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这一概念具有三个内涵规范:一是要素的系统性。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概念和范畴,任何要素都归属于某个系统,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系统功能性的载体,具有层次性特点。将某一特定要素置于整体系统中来分析时,就是要判断这一要素处于整体系统中的什么层次、具有什么功能、这一要素与其它要素到底是什么关系(线性还是非线性)。以生命科学为例,在“细胞(由分化形成组织)-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 系统中,生物体要素的层次性和功能性非常明显。二是要素的本元性与构成数量有限性。要素是构成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最小单元,既然是基本的最小单元,说明要素具有根本、底层、内核、源流等方面的本元性特质,从这个意义看,“要素”具有“元素”的内涵④。既然要素具有本元性,那么说明要素构成数量不是无限制的,不是可以无节制扩充、拓展,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越接近根本、底层、内核、源流,要素构成数量就越少。三是要素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研究表明,越到底层和本源,不仅物质构成系统要素少,而且呈极强的稳定性。社会科学也大量应用要素的概念,同样具有规范和稳定性,如经济学通过长期研究,认为生产要素就是劳动、资本、土地或再加上管理,成为约定俗成的认知。而系统要素的变化拓展与系统整体变化密切相关甚至生死相关。系统内部要素的结构调整与变化会引起新系统的革新,新要素的发现会扩充、改变、提质、升级、优化原系统,新要素的强力注入甚至会颠覆旧系统,如自然界的基因突变和人类社会的革命。
2.什么是“旅游要素”
明确了要素内涵之后,旅游要素对要素的概念也就十分清楚了,它当然指构成人类旅游行为的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位,是构成旅游行为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组成旅游系统的基本单元,是旅游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旅游要素既然是“要素”,就一定遵循一般要素的系统性、本元性、稳定性和变动性的内涵规范。本文以下的内容就基于要素的系统性、本元性、稳定性和变动性等逻辑起点,对旅游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二)旅游要素的系统归属
在使用“食住行游购娱”老六要素或使用“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时,很少有人思考这些要素到底是属于哪个系统里的要素,处于什么层次上的要素,也很少考虑要素系统与其它相关系统的关系,这就陷入了瞎子摸象的困境。认知旅游要素,不能脱离其归属的整体系统及系统层次。从全景视角来看,旅游是个大系统,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生活的重要行为方式,是人类旅游行为的总和,包括“定居行为系统和旅游行为系统”两大子系统,人类在是“定居—旅游”两个系统中反复互动互换;从方位视角看,针对旅游大系统,有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旅游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由众多系统要素构成。基于这个的认识,可以把本文第二部分的文献分析中的把关于旅游“六要素”观点,纳入旅游系统进行多维集成分析。
1.新老“六要素”及“六要素+”的旅游系统归属
老六要素本质上是游客旅游需求的基本保障,是从保障维度定义旅游要素的,即刘德谦讲的“支撑”系统要素,即旅游行为与居家行为不同的生存、行为、物质、精神保障,属于“游客需求基本保障子系统”的构成要素。老六要素正如张凌云指出的“具有逻辑自恰性”,概括全面、科学,长期以来逐渐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共识。而李金早总结的“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本质上是游客旅行需求的功能类型,是从功能维度定义旅游要素的,属于“游客需求功能子系统”的构成要素。逻辑上看,“新六要素”实质上是从老六要素中“游”的要素中派生出来的,但比“游”的功能要求更高,拓展丰富了包括了观光旅游在内的“游”的新型功能需求类型。
关于 “六要素+”的旅游系统归属,无论是在新老“六要素”后面加多少要素,不改变它们的旅游系统归属。新老六要素本身是线状的、一维的,它们都属于“旅游需求系统”,是不同的两个维度,或都说是两个视角,一个是基本保障视角,一个是功能视角,当然肯定还会有其它视角。也就是说老六要素与李金早提出新六要素,是不同维度不同视角或者说是不同子系统观察旅游的结果,两者不是逻辑并列关系,也不是非此即彼关系,后者不是前者的拓展升级。从系统的逻辑层次上看,后者是前者“游”要素功能派生出来。新老六要素组合起来,就形成网状二维平面“旅游需求要素平面体系”,见图1。
图1关于游客需求子系统二维平面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不同的旅游功能类型需求(新六要素),需要不同的旅游保障需求(老六要素)来适应或匹配。如商务旅游需要匹配与商务旅游需求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老六要素)支撑,康养旅游需要匹配与康养旅游需求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老六要素)支撑,两者是不一样的,以此类推,其他的要素也一样;二是同一旅游需求的支撑要素上(老六要素),在旅游功能需求类型上也是不同的。如“食”要素上,商、养、学、闲、情、奇的旅游功能需求就不一样;“住”要素上,商、养、学、闲、情、奇的旅游功能需求也不一样。这一分析框架,为搞好市场细分、满足旅游个性化服务、达到优质旅游目标,找到了理论依据。无论是新老“六要素”还是“六要素+”后,形成七要素、八要素甚至十八要素,也无论这种对要素添加是否合理,对上述分析整体框架不会产生影响,只是在图1的纵轴和横轴添加新要素,扩充内容。
图1 游客需求系统的两个维度:新老六要素二维平面结构图
2.六要素论与吴必虎要素论的关系
吴必虎(2014)是“六要素”论的激进反对者,他尖锐指出:“六要素一直是政府语言,不是学术语言,不是科学命题”,“六要素无论新旧,都不能明确解释旅游产业的基本要素,也解释不了旅游系统的若干要素……旅游活动或相关产业分类有完整体系,完全没必要再用六要素去解释……最常用的解释体系是旅游系统”⑤,这个旅游系统是指他在1989年提出的“客源市场、目的地、出行和支撑”四大系统元素。吴必虎的上述论断值得商榷,因为旅游六要素论,本质上是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瞄准客源地构建的旅游需求系统要素结构,是微观的面向旅游企业服务的旅游要素视角,也可以为政府提供中观的、面向旅游行业管理的旅游要素视角。而六要素自身确实具有逻辑自恰性,反映了旅游客源地游客的真实需求。这就是为何三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一直围绕六要素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实施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软硬件设施、开展市场营销,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吴必虎提出的“客源市场、目的地、出行和支撑”四大系统元素,本质上是以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为中心,瞄准整个旅游业构建的旅游供需系统要素结构,是宏观的面向政府旅游产业发展与管理的旅游要素视角,也可以提供中观微的面向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旅游要素视角。新老六要素其实是吴必虎四大系统要素中的客源市场子系统中的要素,既然是子系统要素之一,当然不能否认其学术价值和科学命题。进一步分析客源市场子系统、目的地子系统、出行子统和支撑子系统等四大系统元素,从微观供需市场角度来看,搞好客源市场营销(旅游信息供给)、建设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完善出行(旅游出行供给)和支撑子系统(旅游相关服务供给),正是供给旅游客源市场游客需求的供给系统。把新老六要素和吴必虎的旅游系统要素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网状二维平面的“旅游供需系统要素平面体系”,见图2。
图2 旅游需求要素与旅游供给系统要素结构图
从系统的逻辑层次上看,也会发现,旅游需求要素是从供给系统的“客源系统”中派生出来的,见图2虚线。将旅游需求系统的旅游六要素与旅游供给系统要素联系起之后,为认识旅游系统之间不同要素相互联系,形成新的供需结构关系,打开了广阔思路。在图2的横轴的需求新老六要素,与纵轴上供给四大系统要素的交点,形成旅游供需要素的均衡。这一分析框架同样为搞好市场细分、满足旅游个性化服务、达到优质旅游目标,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旅游供需要素系统的升级,提供了内容和方向,见图3。
图3 旅游供求系统的要素结构与要素升级
(三)多维视角下旅游系统的要素结构体系
除基于旅游需求系统的六要素与吴必虎提出的基于旅游供给系统的四个子系统要素之外,国内外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构建了许多旅游系统,不同的系统,其要素结构也具有很大差异性。把本文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部分的第(三)点国内外学者们关于旅游系统要素论进行综合,可以得出关于旅游系统要素结构的全景视角结构图。由图4可见,在旅游系统要素结构全景视域下,我国旅游界热点话题的新老六要素,属于旅游供需系统下的要素结构。
图4 旅游系统要素结构的多维视角图
图4的框架分析至少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一是旅游系统的要素视角是多样的。有供需视角、营销视角、产业视角、复杂系统视角、空间系统视角,还有其它诸如生态旅游视角、文化旅游视角,这些视角是由研究者的学科背景而产生的。二是旅游系统的要素结构是多维的。针对同一个系统,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如旅客需求系统,就有从保障维度、功能维度等认知。三是旅游系统的要素结构是分层的。这是系统本身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如供需要素系统就具有“旅游系统-旅游供需系统-游客需求系统-游客需求基本保障系统(食住行游购娱)-游客需求功能系统(商养学闲情奇)”这样的层次性。四是多视角多维度下的旅游各个子系统之间不是互斥的、排它的而是开放的。旅游系统要素具有交叉、重叠、互补的特点。
(四)最核心最底层的旅游要素存在吗
根据要素本元性特点,旅游存不存诸如物理学(物质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化学(118种元素)、经济学(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等学科那样的核心、底层的要素或元素呢?如果存在这样的要素或元素,那到底是什么?这必须从旅游系统的生成原因来回答。众所周知,旅游系统无论有多复杂多层次多功能,但生成旅游系统最内核、最源头、最深层的动因是人类对旅游有需求,人类追求与居家行为体验不一样的旅游体验,获得快乐愉悦感受,并由此而产生与居家行为不同的旅游行为。而科学研究核心目的就是解决人类现实需求,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学科提出的旅游系统,根本目的是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解决人类旅游需求这一问题。如果这个认识得到赞同和支持的话,那么关于旅游核心要素的认识,将有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直达核心和底层的逻辑判断:
1.旅游者——旅游系统的核心要素
旅游者,是所有全部不同视角提出的旅游系统的要素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只是不同学科将“游客”这一核心要素,进行了学科差异表达。在吴必虎提出的旅游系统中、在旅游产业系统中,游客要素被表达为客源市场;在旅游复杂系统中、旅游空间系统中,游客要素被表达为旅游者;在旅游空间系统中、旅游营销系统中,游客要素被表达为客源地。所有关于旅游系统要素的结构体系,都在游客这一要素上交集,因为离开了游客这一核心要素,就不成其为旅游系统(图5)。
图5 旅游系统要素结构的层次性
2.旅游者需求——旅游供需子系统的核心要素
旅游者在旅游大系统中是一个要素且是核心要素,当只分析旅游者时,它又变为一个系统,是一个多视角多类别的系统,如旅游者身份要素系统、旅游者收入要素系统、旅游者文化要素系统、旅游者供需要素系统等。在这些系统中,旅游者需求要素既是旅游供需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整个旅游者系统的核心要素。因为研究旅游者身份、收入、文化等要素,都是为了细分和细化旅游者差异化需求建立的系统要素,目的是以旅游者需求要素为核心来精准匹配旅游供给要素。
3.旅游者需求特殊性——与居家行为不同的旅游需求核心要素
再进一步缩小到旅游者需求系统来看,旅游者需求特殊性本质上体现在旅游行为与居家行为的差异性体验上,旅游者产生旅游行为冲动是基于旅游行为比居家行为更具有愉悦体验的预期上。我国长期以来,将旅游者需求最基本的“食、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基本要素,具有逻辑自恰性,符合要素的本元性和本源性的逻辑规范要求。因为构成旅游者需求的最底层、最核心、最基本、最源头的第一要素是“游”。“游”体验是旅游行为与居家行为或其它人类行为的根本区别,是旅游要素中的“元”要素,是决定其它要素的要素,还是“源”要素,是其它要素产生的源头。为了在“游”环境中生存,“食”与“住”是必要的保障,但旅游环境中的“食”与“住”不仅限于生存保基本保障,更是旅游者追求与居家行为生存保障差导化所带来的愉悦体验。“行”要素旅游行为实现的保障需要,体现了旅游者从空间属性差导化所带来的愉悦体验。“购”、“娱”则体现了旅游行为与居家行为差异化体验的一般需要。 由此可见,旅游系统的层次中最内核的要素元要素是“游”,第二层是“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旅游者需求系统,第三层是以旅游者需求为核心要素与其它要素相结合,形成的旅游复杂系统、旅游产业系统、旅游供给系统、旅游空间系统、旅游营销系统等,见图5。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观察,这一系统及要素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四、旅游要素升级拓展的内容与方向
李金早(2014)指出,新六要素是对老六要素的升级拓展,今后还会拓展出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⑥。按图2、图3分析框架加入要素升级的动力机制,构建图6的框架,来分析回答旅游要素升级拓展问题。随着中国全面向小康迈进,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管理高效的三重力量推动下,旅游要素拓展升级是必然的,升级与拓展也多方面。
图6 基于旅游者需求系统的旅游要素升级三维结构图
(一)旅游要素点的升级拓展
旅游系统中某个要素的内涵品质的拓展升级,在现实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以图6的X轴上的老六要素为例,在Z轴的升级动力推动下,每个要素点都有升级,如旅游“食”要素实现了以前只注重吃饱的底端供求到当前“健康+味道+环境” 的高端供求拓展升级;旅游“住”要素实现了以前住招待所的底端供求到当前个性化、差异化民宿、客栈等高端供求拓展;旅游“行”要素实现了从汽车到高铁等快速立体交通将来到飞铁的升级拓展;旅游“游”要素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实现了从地面到空中到水面甚至水下、从单色到多彩、从被动引导到积极互动的升级拓展。
(二)旅游要素线的升级拓展
旅游要素线的升级是指旅游系统中某一个系统要素数量的增加丰富。很多学者认为图6的X轴上的老六要素不够用,提出了许多新要素,延长X轴扩充上面的点。李金早(2014)认为新六要素是对老六要素的升级拓展,也是要素线的升级拓展,是从X轴跳到Y轴的升级。其实Y轴上新六要素本身并不完全创新,小众旅游时代就存在商务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等功能要素,只是大众旅游时代在Z轴升级动力下,新六要素普及到大众且功能与内涵品质得到重大提升。
(三)旅游要素面的整体升级拓展
在图6的X轴老六要素和Y轴新六要素构成的旅游要素平面系统中,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整体处于底端水平,但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管理高效的三重力量推动下,平面整体由逐渐低端升级到中端再到高端,体现出历史性、阶段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旅游全要素拓展升级。这种升级与其说要素平面升级,不如说是旅游系统的整体升级。
由此看来,旅游要素的升级拓展,不应仅仅纠缠于旅游要素构成的数量上无限制拓展,而应把基本旅游要素的品质做得更高端、内涵做得更深入和外延做得更广泛。现实中,对老旅游六要素进行文化创意和科技革新,催生出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实现新增长的案例比比皆是,如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的创意、天门山的索道创意,把传统的旅游“行”要素升级为“行”景区核心吸引物,升级了张家界旅游要素产品,取得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
注释:
①为了易于区分,将“食、住、行、游、购、娱”简称为“老六要素”,将李金早提出的“商、养、学、闲、情、奇”简称为“新六要素” 。
②⑥见http://travel.people.com.cn/n/2015/0115/c41570-26391660.html。
③⑤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56cdd50102vjdp.html。
④要素与元素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联系是两者都是指整体中的单体、全部中的局部、集合中的个体、系统中的子系统等。区别是要素侧重于“要”义,即重要或关键性单体、局部、个体或子系统;元素侧重于“元”义,即最根本、最底层、最内核、最源流的单体、个体,如化学研究发现外形千变万化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本质上是118种元素。一般来说,元素可以成为要素,但要素不一定都是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