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飞向蓝天的恐龙》词句教学思考

2018-07-16雷富荣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用词漫长恐龙

雷富荣

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由于其用词准确,科学严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优秀范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课标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范例中用词之精妙,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教学策略、何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采用“两相比较取其‘重’”的教学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从中选择最有效果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这里所讲的最有效果,是教师在认真学习课标后,根据学段的要求、学情的需要,在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内容后所产生的教学收获。这种教学收获的大小,因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而异,因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而异。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值,是每个教师最大的愿望。要实现这种愿望,应该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科普说明文,课标在第二学段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故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体会文章用词准确方面上。我在多次解读文本后,捕捉并确定了以课文的一个教学内容为突破口:“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怎样设计教学思路呢,用什么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呢?我思索着,并先后进行了两次教学设计。第一次是按惯例进行的启发式教学设计:第一步,学生读通句子。第二步,说说“恐龙的一支”中的“一支”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漫长的演化”中的“漫长”是什么意思,去掉行吗?第三步,再熟读这句话。设计完后,我反复琢磨着,这种教学设计是属于常态的,大多教师都会采用这种“增删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虽然这种教学设计属于启发式,有读有思,在一定程度上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但由于缺乏对事物的直观比较,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仅仅是处在一般层面的思维中,所体会的词语是不深刻的。如果采用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去感受、体会、感悟课文用词精妙的句子,不会有什么突出的教学效果,如果说有,那只能说是一般效果,所要实现的高效课堂,岂不是一句空话、大话吗?我于是将其搁置一旁,做了第二次设计:

读一读,比较下面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课文原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改动一: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改动二: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只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种教学设计属于先比较后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去观察它们的异同。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共同点、从相似的事物中看出差异点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不难判断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再逐一分析出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两相比较取其“重”,最后,我选择了第二种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师:(出示小黑板)谁来读读这三句话?(生读,师正音:翱áο翔)通过比较,你们发现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的句子写得好,多用了两个词语,一个是“一支”,一个是“漫长”。

师:那多一个“一支”好呢,还是不用“一支”好呢?

生:用上一个“一支”比不用好。用上一个“一支”,是说恐龙的一部分变成了鸟儿,而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

师:你观察得非常细致,能看出它们的差异点。为什么要用上“漫长”一词?

生:用上“漫长”就表示恐龙的一支要变成鸟儿,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化;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化,恐龙的一支就不能变成鸟儿。

师:你真聪明,能体会出用这些词语的效果。改动后的第一个句子中不用“一支”,可以吗?

生:不可以。不用上“一支”,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就会把这句话理解成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

师:你说得对,课文句子中“一支”的使用相当精准,作者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告诉大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儿,而是部分的恐龙演化成了鸟儿。那改动后第二个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改动后第二个句子中的“一只”是说,只有一个恐龙变成了鸟儿。而课文中的“一支”是指部分恐龙。

师:不能说“一个恐龙”,我们应该说是“单只恐龙”。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一支”跟“一只”,它们相同的地方是读音相同,不同的地方是它们的意思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体会得真准确。“一支”是指部分的意思,“一个”是单只的意思,就在于数量上的多少不同。像课文这样用词精准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要多加留意,仔细区别它们的异同。大家把课文的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师:下面大家默读课文,用心找出类似用词精准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体会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生自学,师辅学。)

……

第二种设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我出示材料时,学生通过比较观察能迅速地发现三个句子的不同点,能积极思考、发言。我稍加点拨,他们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揣摩出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用”与“不用”的效果,辨析出“ 一支”与“ 一只”的异同。 而后,学生在读原句时,便可以自然而然地把“一支”“漫长”这两个词语读出味儿来。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写道:“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当学生比较出词的含义、效果后,我通过“下面大家默读课文,用心找出类似的用词精准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体会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这一导向性问题,将学习的内容扩大到全文,由此及彼,引导学生进行“涵泳”字词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的现代教学理念。有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涵泳”字词的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从上述课堂教学和反思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在备课活动中教师不要囿于旧的思路、旧的设计、旧的教法,要跳出常规;要根据课程目标、学段的要求、学情的需要,用现代教学理念,将科学的教学方法与语言训练、文化积累、能力培养进行整合,设计多套的教学方案供自己选择。两相比较取其“重”,便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收获教学效果的最大值。

猜你喜欢

用词漫长恐龙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漫长的“旅行”
苍凉又喧嚣:《我与地坛》中的用词
捷径,是更漫长的道路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下)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上)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