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教学中话语分析能力的培养

2018-07-16

科技视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话语

操 萍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口译是在真实交际场合发生的话语活动,讲话者由于紧张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话语重复、自我修正的情况,也可能出于某种交际目的而故意遮掩、闪烁其词。译员从接受口译任务起,就需要对具体话语进行分析和预测。这种话语分析能力有助于译者准确把握话语产出者的交际目的,理解发言人所要传递的信息,同时用最贴切的方式向译入语听众传递信息,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予以关注。本文在分析口译话语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在口译实践中培养学生话语分析能力的途径,以期对口译教学有所启示。

1 口译话语的类型和特点

话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口语也包括书面语,指的是人们在交际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即索绪尔所说的“言语”、乔姆斯基提出的“表现”和韩礼德所指的“语言使用实例”。话语分析关注语言具体运用的动态过程以及交际中意义的理解和产生。一般来说,口译所涉及的话语以口语为主,类型有对话口译和会议口译两种。对话口译中话语具有更为明显的即席性,参与者互动性强,话轮转换频繁。相比之下,会议口译涉及的话语更为正式,讲话人常根据事先准备的发言稿照稿宣读,话语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且信息密度大,书面语特征比较明显(杨柳燕、苏伟,2014:173)。需要指出的是,越来越多的发言人在会议上利用幻灯片作为表达的辅助工具,译员口译的内容不仅涉及幻灯片上的书面文字,还包括幻灯片所呈现的图表、照片、音频、视频等,这就使得口译话语同时具有多模态性。

2 口译教学中的话语分析

口译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话语分析能力,达到准确理解源语话语、恰当生成目的语话语的目的,教师可以在讲解话语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交际活动发生的语境进行分析。语境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也是言语交际双方共同的前提 (赖祎华,2014:104)。为了成功实现双语转换,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员必须重视对语境的分析。口译语境既包括情景和符号学层面的在场概念,也包括社会功能层面的不在场概念,二者彼此关联,共同影响口译交际过程。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分析交际双方的语气、语速、用词等级等语言因素,重视口译活动发生的视听环境、传播模式以及说话人与听众的身份角色。这些因素属于在场概念范畴,译员在口译现场可以直接感受或接触到。学生在译前准备阶段应该尽可能多获取相关信息,如参与交际者的文化程度和专业背景、话语的即兴程度、口译现场的设备装置等,利用此类信息获得对口译任务的具体认知。同时还应积极分析社会文化因素、情感因素等不在场概念。参与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述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性格、信念、动机、意图、价值观在内的情感因素与话语产出也有较为直接的联系。

具体而言,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在口译前围绕以下五方面获取相关语境信息:(1)who,即参与者的人数、姓名、头衔、习惯、教育背景等资料;(2)what,即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及议程;(3)how,即口译具体形式,是对话口译还是会议口译,是单向还是双向,是单纯的文本口译还是多模态口译等;(4)when,即交际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译员前去工作途中所需时间;(5)where,即交际活动发生的具体地点,包括场地设备、灯光安排、发言人及译员席位、同传箱装备等。

3 培养口译话语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

口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话语分析能力,应多采取交互式教学法,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课堂与职场的互动。就师生互动而言,教师需在讲解话语分析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给出不同的口译任务,让学生根据对口译任务的描述分别预测并分析口译语境要素。也可提供原文和译文,要求学生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判断是否做到了语境匹配,思考改进不恰当译文的方法。生生互动是指学生分组对口译话语进行分析,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或以同伴反馈的方式互评译文,指出在语境匹配方面的得失。课堂与职场的交互以突出职业特点和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职业译员在不同场合的口译录音或录像,关注语境的切合性,也可邀请职业译员分享联络陪同口译和会议口译的实战经验,通过实例说明口译语境特征。通过交互式教学法训练学生的话语分析能力,有助于提高口译教学效果和口译人才培养质量。

[1]杨柳燕,苏伟.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赖祎华.口译:交际、语用与认知——口译动态RDA模型构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