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下科普基地资源利用及优化研究

2018-07-16李百华

科技视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资源共享场馆

李百华

(河北地质大学科技处,河北 石家庄 050031)

1 京津冀科普基地现状

1.1 北京市科普基地

作为首都,北京市的科普基地较其他省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均居全国领先的地位。“国务院2016年9月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科学技术普及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截至目前,北京市启动科普基地命名已十年,实现了科普基地建设常态化、管理规范化,形成了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多方参与科普的良好局面,建好科普基地,对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首都核心功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截至2017年,北京市科普基地达371家,包括科普教育基地313家,科普培训基地 10家,科普传媒基地 31家,科普研发基地17家,逐步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综合性与行业性”协调发展,既面向社会公众又面向目标人群,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科普基地发展体系。

1.2 天津科普基地

(1)场馆基本情况方面

天津的科普基地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投入的大量资金,规模普遍比较大。展区更加注重传播知识与趣味性的结合,寓教于乐。而且场馆内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如VR,AR设备,提高了整个场馆传播知识,吸引参观者的能力和水平。注重亲身体验,使参观者在体验中学习,提升自身的科普能力和水平。

(2)宣传方面

天津市的科普基地在宣传方面投入很大,线下以传统媒体为主,主要是发放宣传手册,而且,宣传手册种类众多,内容丰富,更新快;线上依靠新媒体网络,开通官方微信、微博,与电视台合作,通过电视上演示,讲解向更多的人传播科普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游客方面

天津市的科普基地在吸引游客方面除了与中小学合作,组织学生前来参观之外,还与旅行社合作,推出旅游线路,更好的利用了科普之旅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此外,他们还举办夏令营活动,在节假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4)接待能力方面

天津市科普基地基本上都与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校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讲解员,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学生成为工作人员,提高了基地的接待能力,达到了互利互赢的效果。

(5)科普活动方面

天津的科普基地经常举办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除对中小学生进行科普外,还举办科普进社区活动,向全民科普迈进;在各个节假日举办针对性的科普活动,既丰富了人们的假期生活,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使基地的科普资源的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与电视台合作,积极参展,为观众呈现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基地的影响力。

1.3 河北省科普基地

河北省内的科普基地多为高校博物馆和与高校长期合作,鲜有与其它科普基地进行馆馆合作模式。而科普活动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主要有科技场馆与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模式等,在馆内设备上,馆内采用电子自动解说仪器,引导游客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探索科学与技术的魅力,这些设备采用科技创新,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在宣传方面,省内各馆均有官网,官网更新近期举办的科普活动和一些政策上的变动,并在线上线下进行宣传,举办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进行场馆宣传和科普宣传。此外,河北省部分场馆内展陈设计单一,部分展板介绍内容枯燥,在展陈设计需借鉴优秀的科普基地进行创新。

2 协同下的京津冀科普资源利用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发达的经济区和最大的产业密集区,具有地理位置佳,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等多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科普方面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科普资源利用方面实现了一定的协同性,正逐步扩大三地合作深度和广度。

2.1 在宣传方面

京津冀科普资源利用宣传方式均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下包括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多种多样的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与旅行社合作加入旅游线路,与馆校合作以及为了响应社会热点而开展的临时展。其中北京天文馆与中国天文学会联合主办 《天文爱好者》杂志为特色宣传方式,杂志吸引众多天文爱好者来馆参观。线上主要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定时更新推送馆内新闻、媒体报道、热点专题等馆内实时信息及与馆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提升场馆知名度。北京科普基地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与央视媒体、网络公司展开网络直播来吸引大众眼球。天津和河北宣传方式侧重于传统媒体,线上信息更新慢,临时展数量较少。

2.2 在游客方面

京津冀科普基地均面向全体民众,其中中小学生占游客比重大,游客来源多为本省市居民、旅行社、夏令营等。科普基地人流量淡季、旺季分明,平均日人流量为上千人。场馆在周末、节假日以及场馆举办重大活动时参观人数达到高峰期,接待方法方面,通常场馆会采取限流,分批进入等方式限制人流量;后台技术保障方面,设备维护部门针对剧场设备负荷大的特点,利用前期空闲时间对其进行了整体的检修和维护,加大巡查力度,确保所有设备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2.3 参观服务方面

科普基地展教部门与参观团体提前对接,完善接待方案,有效提升团体接待效果;人员保障方面,加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力度,为观众提供场馆信息服务和讲解服务。同时对志愿者规范管理,定岗定责,着力提升场馆服务水平。但是由于北京的首都特性,场馆人流量远大于津冀,在高峰期时体现尤为明显,场馆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秩序较乱的现象。游客对各个场馆布局、展品、服务较为满意,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场馆更容易获得游客的好评。

2.4 科普活动方面

京津冀三地科普基地积极参加每年的 “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以及各地组织的“科技周”、“科技节”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活动期间与媒体、当地学校合作,活动中社会公众获得了学习平台以及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临时展紧跟科技最前沿,临时展的开展加速科普进程,但是在中小型馆开展较少。科普活动合作单位大多是本省市单位,三地科普基地联手举办科普活动存在一定困难,不能充分进行交流合作。

3 京津冀科普基地资源利用优化建议

3.1 深化京津冀对科普资源共享的认识

目前,京津冀地区社会各界对科普资源共享建设的理解已渐渐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但科普资源共享意识不强,科普共享工作仅停留在表面工作,没有深入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这直接影响到科普工作的方向和深入落实。经过近10年的科普之旅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对科普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及指导。通过组织研究、研讨、交流等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京津冀科普交流与合作,深化三地各级科普组织机构管理者对科普资源共享的认识和理解,使广大科普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科普资源共享对于科普资源建设整体规划战略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资源共享的根本原则是互惠,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开发成本,核心任务是建立共享机制,进而促进京津冀科普工作全面开展。

3.2 加强对公共科普资源共享的政策引导

在目前的科普资源共享环境及现行管理体制下,资源共享最直接的挑战是资源共享意愿不强烈、现有政策引导力度不足,社会化协作力度不够。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全面开展科普教育工作非常关键。科普资源共享涉及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等诸多机构,而且,对拥有科普资源的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机构而言,科普工作的份量在其职责要求中差异性很大,对科普资源需求的迫切程度也很不同,仅靠社会责任感、投入公益的觉悟性,难以有成效地运行复杂的资源共享活动。必须以更有效的政策规定引导,从而推进科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协调机制,加强对公共科普资源共享的政策引导,以国家层次的法规来确定公共财政投入形成的科普资源的共享义务。

3.3 加强科普基地基础设备设施建设

科普基地设备的完善是科普效果得到充分展现的基础,是游客体味科普魅力时寓教于乐的手段。因此,应该加强科普场馆设备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推动地市级边区和地市级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地区差距。在科普普及发展的进程中,各科普基地已经大量引用科技设备来更加便捷准确的阐明科学与技术,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游客的科学素质已经提高一个层次,对科普需求已有深度,游客通过自主参与和动手实践直接获取相关的科普知识,而这些科技性设备的引用,可以激发游客对科学与技术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达到更大的科普效果。

3.4 提升科普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近年来,京津冀的科普内容出现“低幼化”,科普服务面向人群主要是中小学生,很难满足在大龄社会人士的科普需求。而科普资源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科普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应当立足于需求,在需求牵引下有针对性地整合集成资源,切实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科普需求,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开发和服务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1]高波.网络时代的资源共享[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李峰,张贵,李洪敏.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9).

[3]杨萍,李辉,张玉娟,等.北京市科普基地开放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科协论坛,2014.11.

[4]丁刚,吴华刚.我国典型地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经验概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1,12(4).

[5]陈涛.浅析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路径[J].科 技 展 望,2016,26(24).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资源共享场馆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