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体育实施男女分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018-07-16高梅
高 梅
(滁州市紫薇小学,安徽 滁州 239000)
小学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历来深受专家和体育工作者的不断探讨和研究。2016年9月,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正式实施体育课男女生分班教学,又一次拉开小学体育教育研讨的新帷幕,吸引了全社会关注的目光。本文从男女分班教学的历史由来入手,对我国小学体育实施男女分班的实际意义、制约条件等进行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实施男女分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1 我国男女分班教学的历史由来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常态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特别是我国已经迈入小康社会之后,国民体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带有激素食品、转基因食物的增多,使得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明显加速,加上网络知识的全覆盖,小学生心理发展呈现提前加快趋势,即所谓早熟状态。因此,先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快速发展的需要,小学体育已从苏联的体操式教学逐渐被素质教育、快乐体育等所取代,按性别分班上课也被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到公众视野之中。2009年9月,南通市实验小学打破传统的男女生集中授课制度,推行“性别教育”新举措,正式对外宣布该校五年级的学生上体育课,一律实行男女分班教学。新改革一时间引得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在中学体育实行男女分班授课的20年之后,小学体育按性别上课也终于浮出水面。男女生分班上体育课,其实不是南通实验小学的首创。比如,武汉第一寄宿小学2016年上半年就推出这项改革。而在更早的2012年,重庆市教委直接下文鼓励男女生分班上体育课。唯一的区别是,南通实验小学是将体育分班教学作为性别教育的课题研究推行。
实际上,在国人思想中,分班上课历来就是文化课的传统行为,体育课按性别分班教学似乎有点格格不入,特别是小学体育课。然而,纵观世界其他国家,按性别分班上课一直存在。芬兰学校从三年级开始男女分班教学;法国中学从14岁以上男女分班教学。这些国家的体育教学编班人数比较适宜,一般40人左右,这样便于组织教学工作,有利于加大密度和运动量,保证教学质量。
综上可以看出,在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变化、网络知识普及等众多因素影响下,小学体育实施男女分班上课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拥有一定的相关历史理论依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体育实施性别分班上课具有一定趋势性和可行性,只是从小学哪个年级段实施较为合适,将是未来学界的一个研究课题。
2 小学实行男女分班教学的优势
2.1 适应学生生理特征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 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尤其是女生,通常其生长发育快于男生,在骨骼发育、器官特征等方面都较为突出。月经来潮是女性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般情况下女孩在13~14岁开始出现月经初潮。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城市女孩月经初潮时间呈现逐步提前趋势,较以往相比提早3年左右。这与小学女生身高、饮食结构有较大关系,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不明显。而男生通常在14~15岁即初中二年级左右,青春期特征才有明显变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城市和农村学生体质差距也在不断减小。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增大和年级段的增高,学生生理机能发生较大变化,女生对运动项目选择和男女之别的介意就会加大。女生对某些与身体形态相关的运动项目较为喜欢,其运动的伙伴或搭档通常也以女生居多。相对而言,男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一些具有刺激、冒险或对抗性运动兴趣逐步提高,如跑步、篮球、足球等。可见,在小学某些年级段的体育课中,男女分班上课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 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有关资料显示,小学阶段学生到了一定阶段(一般是五年级左右),女生开始注意性别界限,其心理对于异性的区别度和认知度开始加强,并且在某些时刻情绪表露较为明显。在这一阶段,男女生自我评价意识逐步得到发展,在异性面前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言语和评价,其心理对于教师的一些批评尤为在意,有时反而会发生意外事件。在安徽某市小学,因为老师当众批评一位男生,并要求与家长见面,学生心理一时难以理解,造成学生跳楼自杀现象。体育课更是学生显露各自心理特点的重要场所,如何有效引导和应对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实施男女分班上课是一种可尝试性方法。
2.3 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无定法,不进则退。从传统体育田径式教法到素质体育教学,再到快乐体育教育等,课程改革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和变化,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学校体育教学在不断的改革中显示一定的活力和进步。而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内,能够使学生愉快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既然是改革,就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相吻合。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外来饮食文化的不断揉和,加上网络的普及,小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也随之发生了诸多改变。这些改变有时是隐形的,但很多时候的暴露却让老师、家长甚至是社会都束手无策。而重庆市和南通市率先进行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按性别分班教学,虽然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但对于体育课程改革来说,先“吃螃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4 社会适应的需求
社会在不断进步,在网络广泛普及、各种通信工具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社会适应已成为小学生的一种必要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家长,尤其是女生家长,出于各种担心和顾虑,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大,特别是体育课有着更多的身体接触,家长对男女分班教学基本持赞许态度,甚至希望女生体育课由女性教师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相关小学生受到各种身体侵害的负面事件不时发生,在网络的推手下,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也受到极大损害,一些专家和学者呼吁小学体育达到一定阶段实施男女分班上课。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实施男女分班上课,在社会适应的背景下,进行尝试性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3 小学实行男女分班教学的制约因素
3.1 师资配备
师资配备是小学体育课堂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发达城市,小学体育受到重视,体育教师配备较为齐全;而相当一部分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由于体育的社会地位受到偏见,体育课多数被占用甚至都无法正常开展,一些中学由于教师的缺少都无法进行男女分班教学,更何况小学?一旦尝试进行男女分班上课,学校师资压力就更大,特别是现在国家师资编制全面收紧的状况下,小学体育教师招聘更是困难多多。因此,如何解决师资配备问题,将是制约小学体育实施男女分班教学的主要因素。
3.2 场地设施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于学校体育重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极大提升。目前,一般城市小学大多配有塑胶跑道及一些必备的体育设施、器材。但经济较为落后的县市和农村小学,场地设施建设仍令人堪忧,个别小学连基本的标准400m跑道都缺乏。实施男女分班上课,在师资配备较全的前提下,由于课时数的增多,必然需要更多的场地设施、器材等。因此,场地设施问题的解决,也是小学体育实施男女分班教学又一个制约因素。
3.3 教材定制
实施男女分班上课,势必要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安排,而教学内容的安排又取决于相关教材。目前,我国没有相关正式的、针对小学男女生分班上课的具体规划性教材,甚至连基本的校本教材也缺失。而相对较为可行的应对策略,就是依据地区不同和小学各自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小学身心发展特征的校本课程。一旦教材得到有效的定制,小学体育实施男女分班教学也将如鱼得水,顺利开展。
3.4 实施年级段
当前实施年级段有两种界说。一种是将小学一、二、三年级作为低段年级,将四、五、六作为小学高段;另外一种是将一、二、三、四作为低段年级,将五、六年级作为小学高段。其主要临界限就是小学四年级。从国外一些国家如芬兰从三年级开始分班上课,实际就是从三年级作为小学高段起点。而从目前来看,小学体育实施男女分班上课,其开始年级段具有较大影响。因为如果从四年级开始,无论是场地设施、师资配备、课时等都受到一定制约;从五年级开始实施,是否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因此,根据学校实际和当地生活水平,如何选择合适的年级段实施,是影响小学体育男女分班上课的因素之一。
3.5 领导重视程度
每个学校的体育开展,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参与;每个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发展的态势。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学校领导喜好某个运动项目,一定程度上左右或影响该运动在学校的开展状况。小学体育男女分班上课,势必牵扯到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协调和解决,基本取决于领导对体育的重视态度和程度。因此,小学体育工作者应努力工作,彰显出体育在少年儿童中存在的重要价值,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4 结 语
小学体育实施男女分班上课,无论是从小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健全方面,还是从课程改革、社会适应等方面来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施价值。在人们饮食生活发生巨大改变的今天,小学体育男女分班教学也日益体现它有利的一面。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小学实施男女分班上课面临着师资配备、场地设施、教材定制、实施年级段、领导重视程度等制约因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制约因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或缓解,我国小学体育男女分班上课,具有一定的条件基础,因此其全面实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邓菊会.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分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 ].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14(12):27-28.
[2]施东华.初中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利大于弊[J ].中国学校体育,2008(11):92-93.
[3]曲宗湖,罗映清,周登嵩.国外中小学体育动态综述[J ].体育教学与训练,1982(S1):1-35.
[4]王宝.小学男女分班教学何时适宜[J ].体育师友,1989(1):23-24.
[5]谢卓峰.对“推行”初中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思考[J ].中国学校体育,2009(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