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体能训练中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7-16鲍勇
鲍 勇
(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体能训练中若干问题与对策。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网站,检索和收集100余篇有关篮球体能训练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基本上掌握了我国在篮球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和发展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研究支撑。
1.2.2 访谈法 对山东农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2所高校的运动员、教练员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就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体能训练的现状进行了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体能训练现状
2.1.1 对体能训练缺乏整体性认识 篮球场上的一些技术动作大多数是在高速度、强对抗条件下完成的,诸如NBA比赛中令人眼花缭乱运球过人技术,强对抗下的“拉杆”扣篮,展示给人们的是速度与灵敏、力量与协调的完美结合,这需要运动员有很好地整体力量和对身体的控制力。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对力量、速度、耐力在篮球体能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对灵敏性、柔韧性及核心力量缺乏针对性训练,致使体能训练的整体性不足。灵敏性训练可以进一步促进运动员速度素质的提高,使速度在运动员专项应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柔韧性训练与力量训练相结合,可以防止肌肉僵化,增加肌肉弹性,提高肢体活动范围,促进运动员向专项高水平发展,同时可防止运动员肌肉损伤。
2.1.2 重视超量,轻视恢复 运动训练的生物学特征就是机体的超量恢复。超量与恢复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 超量与恢复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多年来的惯性思维和训练习惯,形成了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重视训练过程的超量,轻视训练后恢复的误区,在训练中过分追求负荷量的积累和强度的刺激,忽视训练后主动性、积极性恢复,并缺乏科学措施与针对性手段,往往训练后做一些简单的拉伸就草草了事,膳食营养、运动损伤后的体能康复训练更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过度训练,后果就是训练质量的下降,运动员产生身体、心理的训练疲劳,容易形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平台期,甚至诱发运动伤病。
2.1.3 有氧抑或无氧,耐力训练中的困惑高水平的篮球比赛,其中90%的能量是无氧供能形式提供的,包括磷酸盐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因此,耐力训练的重点是发展、提高运动员的无氧供能能力。在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每周耐力训练中,有氧训练训练量和强度偏大,无氧与有氧训练构成比例不合理,训练手段以匀速的周期性田径场跑圈为主,枯燥乏味的周期性中低强度有氧耐力训练,虽然能改善运动员心血管呼吸系统,但对提高运动员的磷酸盐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作用不大,对运动员专项速度和爆发力是一种明显弱化,也打击了运动员的训练热情。
2.1.4 体能训练目标不明确,训练计划不系统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是由学生运动员组成,大部分教练员很少能在学生入学之初,对其体能训练做一个系统的总体设计规划,制订出每年的体能训练目标和检验制度,以及为实现目标相配套的详细训练计划。在训练计划中,体能与技战术的分配比例不合理,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第一类倾向以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所占比重过低;第二类倾向是脱离篮球运动的专项特点,以长跑和杠铃来代替现代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比重过高。
2.1.5 体能训练手段比较单一,缺乏个体针对性 随着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发展,学校加大了对球队的经费投入,购置了各种训练设备,但与职业队配备相比还是较为简陋,训练手段方法比较单一。球队没有专职的体能教练员、科研人员和队医。主教练员既负责技战术训练,又负责体能训练和管理全队的日常生活,可谓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传统的双边训练模式势必影响到体能训练效果。篮球运动的训练负荷安排是通过训练计划来实现的,对练习次数、组数及次与组间隔等应有严格量化标准。而部分球队的训练负荷是根据教练员的经验去安排的,或大或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个球队仅一份训练计划的训练模式,往往忽略运动员个体差异性和球员场上位置对体能的不同要求。个性化的体能训练已成为高水平专业队体能训练的一大特点。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统一安排训练任务之外,应对每一位球员进行具体诊断,并针对不同运动员的特点进行扬长避短的个性化体能训练。
2.1.6 缺乏客观操作性强的体能训练质量评价体系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对体能训练过程缺乏客观、可靠和有效的评估方法和评价制度,一般只在学期末对运动员的体能进行终末性一次评价,缺乏体能训练的过程性评价,这样就难以获取运动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的实时进展信息,导致训练过程缺少必要的监控,致使教练员难以有效控制训练目标。科学的训练应在运动员入学之初,对其进行全面的起始评价与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对运动员现实状况做出理性分析,制订出符合实际的体能训练总目标,并将体能训练总目标有机地分解成小目标安排在不同的周期内。每一训练周期结束时,通过对训练指标的及时测量来评价目标完成情况,从而找出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修改训练计划和实施方案,从而实现总体目标。
3 对 策
3.1 厘清项目本质规律,更新体能训练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不深,方向不明,行动就难免敷衍了事,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教练员应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篮球项目竞技特点与运动规律,始终能够围绕篮球项目的竞技特征把握体能训练方向,使体能训练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始终符合篮球项目竞技要求。体能训练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需要教练员亲自参与其中指导训练,这也是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的短板所在,因此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办法,不断充实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掌握新的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并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掌握体能训练中的核心要素和细节,这样才能使体能训练实践真正符合篮球的实战要求。
3.2 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建立复合型教练员团队
要提高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整体的训练水平,必须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吸纳多学科人才,组建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目的就是优化教练团队的知识结构,拓展分析问题的角度,扩展教练员信息获取渠道,实现训练过程科学化控制,从而减少训练设计、操作中的盲目性。由于高校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有些团队成员工作性质可以是临时的、阶段性的,主要根据专项训练需要,主动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在与教练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对训练过程进行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和训练学等方面的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见解,撰写分析报告、提出训练调控建议,为教练员制定、变更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3.3 构建纵向系统性、横向多层次的体能立体训练计划
高水平竞技能力的获得依赖于运动员“训练-适应”长期效应的渐进积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必须按计划系统地进行全年和多年体能训练。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长期系统规划,按照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结合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学生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等训练原则,制定出多年的、年度的纵向系统性训练计划,并以年为基本训练周期,合理安排各阶段的训练任务、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体能训练不是年复一年简单的重复,这样只能使运动员体能水平驻足在某一水平上。因此,要不断丰富训练方法与手段,科学合理地提高训练负荷量和强度,梯度式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其在高位上低幅振荡。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有不同学生运动员组成,他们的竞技能力差别很大,一个球队仅一份训练计划不符合科学化训练的要求。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应根据不同年级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划分一般体能、专项体能,专项体能提高和保持4个阶段,制订出不同内容、不同训练手段和方法的横向多层次训练计划。横向多层次训练计划在每一个周期中,各种素质要均衡发展,注重速度与灵敏,力量与柔韧,有氧与无氧、力量与速度等各种素质的双重性,提高体能训练的整体效益。教练员在制订纵向系统性训练计划和横向多层次训练计划时,要进行统筹规划,处理好纵、横交叉点的衔接。
3.4 把恢复、营养纳入到体能训练系统中
超量—恢复在运动训练过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NCCA、NBA等国外高水平竞技篮球训练中,营养、恢复手段不仅仅体现在训练后或伤病出现时,而是深入到运动员体能训练全过程。经过大运动负荷后,运动员的力量等运动素质并不会马上得到提高与增强,而是通过训练后的科学恢复措施,在下阶段的负荷训练中得到增长与提高;在训练恢复期间对运动员营养的类型选择和补充营养的时机掌握,很大程度上能决定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的程度。
3.5 完善体能训练质量评价体系和定期评价制度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要形成体能训练效果的定期评价制度,目的是针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能有清醒的认识,并适时加以有效干涉因子,促使体能训练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需要制定体能训练质量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包括: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的确定、年度和阶段训练计划及其执行情况、训练周期间衔接性测量并依据测量结果评价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3.6 “为有源头活水来”,试办俱乐部制的高校办队模式
经济基础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保障,高水平竞技篮球的竞争依赖于大投入,杯水车薪式的行政拨款已成为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提水平、上档次的掣肘,致使营养、恢复、监控和科研没有纳入到整个训练体系之中。因此,高校管理者应更新办队观念,制定有关政策,积极吸引效益好的企业介入高校篮球,从而改善、提高高校办队条件与环境,高校球队从广告宣传反馈与企业,使之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俱乐部。
[1]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67-268.
[2]杨世勇,李遵.体能训练学[M ].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171-177.
[3]刘新增.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体育学科,2006(5):114-116.
[4]陈小平.对我国体能类项目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2(1):10-13.
[5]鲍勇,王元丰,杨正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发展对策[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67-70.
[6]鲍勇,张勍,庞凤东,等.CUBA男篮运动员与CBA青年男篮运动员体能的比较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13(6):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