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2018-07-14骆振耀张家鸿
骆振耀 张家鸿
摘要:书香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它需要全校师生,特别是全体教师齐心协力,一道成为传递书香的践行者。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付出。另外,书香校园的建设更需要校长有不被考试的功利心所束缚的长远目标,也就是说力在建设书香校园的校长必须是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或是一个有理想主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否则学校岂能突破高考或中考所带来的局限与逼仄?
关键词:榜样;读书摘抄;读后感;读书会;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8-0232-02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往往不被狭隘的现实所限制,眼界也好,胸怀也罢,往往是不读书的人难以企及的。换言之,读书可以拓展心胸,开拓视野,让人摆脱眼前局促现实的限制,进而生发出对未来境遇的美好想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阅读是成长的重要渠道之一。所以说,让学生在书香的陶冶中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更何况,书香校园的建设本是教育的题中之义。
1.教师阅读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的思想與精神是一潭死水的话,那么其工作状态的怠惰,是可想而知的。而改变这一种毫无活力,没有斗志的状态,最便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阅读。便捷在于,阅读于现实中的轻而易举。直接在于,通过阅读让思想与精神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死水当中,激浊扬清,除旧布新,给人生的进取带来源源不断的助推力。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是实现突围,挣脱自囚之牢笼的有效手段。因阅读而思考,因思考而总结、反省,因总结反省而有所收获。
阅读,到底可以让教育变得有多好,这是一个谁都无法提供标准答案的问题。阅读之美,滋润了每一个悦读者的心灵,所带来的好外化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之中。阅读可以陶冶教师的性情,养成反求诸己的良好习惯;阅读可以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让教师真正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阅读可以让教师把每一个日子过得有诗意,有情趣,有滋味,逐渐变成一个知识与气度、学问与修养兼具的人;阅读有助于我们认清周围的环境,针砭时弊,看清真相,获取真知。
一句话,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有书卷气的文质彬彬的人,正如苏轼在诗中所写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样的人。著名特级教师常生龙说:“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1]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引领者不读书,被引领者又怎么会热爱读书?学生是小鱼,教师是大鱼,学生的“从夫子游”是跟随教师在书海里遨游,得以尝到喜悦与苦涩、痛苦与快乐、悲伤与欣慰,得以饱尝知识与智慧的甘霖,得以在阅读中实现悄然无声又极其重要的精神成长。当整个社会都不读书的时候,校园凭依着它的教育本质,也应当是一个崇尚读书热爱读书的天然乐园。
教师不读,何以成为教师;教师不读,学生何以读?教师不读,校园何以成为校园?所以,教师的阅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不阅读或少阅读,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再多,校园里都不会有任何书香的。
2.书香校园的践行之举多种多样
教师在做,学生在看。书香校园的建设其主要力量必首先源于教师。教师如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可在整个学校营造美好的读书氛围。在校园里成长的学生们,岂能不受书香的润泽、精神的陶冶?
首先是阅读之余的读书摘抄和读后感的撰写。其次是读书分享会的定期召开。
读书摘抄即摘抄读过的书中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优美诗词、古谚俗语、名人事迹,内容不求一致,篇幅长短不拘。除却素材积累之外,做摘抄还可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可以从书中学到哪些知识,得到哪些启迪,收获哪些美好。读过一本好书,心有所感,情不能自已地写下或严谨或粗放或细腻或读起或稚嫩或笨拙的文字,皆可称为读后感。读有好书,心生迫不及待的分享之心。既可以呈现在读后感的无声分享,也可以体现在读书分享会的召开上。绿荫下,教室里,图书馆的某一个角落里,在任何一个安静宁谧的角落,都可以让书香流动开来,让好书散播到更多人的心里。
由教师主持召开的读书分享会在书香校园的创建初期是读书会的主要形式,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之后,由学生主持学生参加的读书会也会慢慢成为书香校园的一部分。而教师群体内部的读书分享会,更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个人学识、品德修养也会在定期召开的读书会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学习,是学生的福分,对学生的终生成长有着终其一生的促进作用。
读书会的定期召开长期举行,是书香校园建设的常态表现。如果只是三两个小范围内的交流,校园岂能称得上是“书香”校园?它最多只能算是有书香的校园,而不能被定义为“书香校园”。而书香校园的建设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洋溢朝气、孕育着无限可能的成长环境。少数人关于读书的甘之如饴,其辐射的范围,其扩散的影响力终究是有限的。
教师除却是学生阅读的引领者,还应该是阅读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选择好书,如何从书中得到营养。就阅读的方式来说,可以精读、细读、泛读,可以大致翻翻,得其概要,可以再三品读,得其精要,可以温故知新,咀嚼良久。就好书的选择来说,可以看出版社,可以看作者,可以看纸张的质量,可以看书籍装帧,可以看编者译者。就书籍给人带来的营养来说,可以是一时的信念鼓舞,可以是短暂的解惑答疑,可以是长久的精神启迪,可以是永恒的如同再造。周国平认为:“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2]
名校之所以有名,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全在于它拥有一定数量的有名气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名师。而名副其实的名师,必然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而且是通过边读边写边思边总结逐步成长起来的。只要用心追尋和探索名师的成长道路,必然会看到一本又一本的好书在原本迷雾蒙蒙的道路上闪闪发光。
3.图书馆应当成为精神成长的重要场所
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先生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倘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教科书之内,学到的只是有限的几篇课文,那么他们该如何实现精神的成长?倘能成长,也是蔫蔫的,像一朵被太阳梦晒的绿叶,耷拉着脑袋,毫无生气,这难道不就是营养不良吗?就像人的身体吸收养分一样,既要吸收水,也要吸收矿物质,要蛋白质,要维他命,也要膳食纤维。吸取了这些必需的营养素之后,才能够实现人体的健康,进而实现精神上的积极、乐观、向上。课堂上有限的几篇课文所能提供的精神养分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甚至可能只是应付考试而已。其实,要实现学生的人格成长,所需的养分恰恰更多的是来自课本以外的博览群书。多读杂书,多吸取各种各样的精神养分,才是对人的一生有极大好处的一件事。因此,学校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教育来说,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学校如果把图书馆闲置着,把馆里的书冷藏着,这样的学校绝对没有什么前途。从这个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在他日长成有独立人格有强大精神的参天大树,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样的学校里只是一个口号而已!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所谓“自由的生活”,主要是精神世界的自由,要实现这种自由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让学生亲近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书籍和其他的好书。
因此,图书馆馆长职位的设置和任命,在学校里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绝对不可以随意应付,可有可无的。图书馆馆长应该是德才兼备之人,如此方可令人心服口服。图书馆馆长应该是博览群书之人,如此方可名副其实。图书馆馆长应该是有学术创见与成就之人,如此方可在任上更有意义地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
图书馆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开放,开放的时间要与学生课间休息的时间一致,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有书可读,有机会可以读。如果图书馆只在课堂时间里开放,则只能服务教师,在学生来讲,就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了。图书馆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借阅及归还制度,这样才能让好书流动起来,让好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读到。这便是图书馆不同于个人书房之处,书房的书是个人所拥有的,它只服务于个人。而图书馆的书香应该润泽每个学子的心灵,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乐于阅读,让阅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读过《论语》,明白“仁”的重要性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读过《史记》,了解司马迁笔下的性情独具的英雄人物;读《人类的群星闪耀》,被茨威格曲折变幻、情致不一的美文所震撼;读《名人传》,得到跨越艰难、勇往直前之力量的鼓舞。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大师在课堂上,大师在图书馆里。这句话放在中学里可以改为,名师或良师在课堂上,大师在图书馆里。课堂上听名师讲课,图书馆里与大师交流,得大师教诲。学生除却在教室里听课,其余的时间应该有不小的比例是在图书馆里的。置身图书馆,才能更深切地意识到学海之无涯,才能更深刻地意识到一己之狭隘与有限,才能更明白“苦作舟”的必然性。
当一个人深陷中学时光的回忆中时,图书馆中潜心阅读的画面倘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个人必然是在得到过书籍润泽的人。当一个学校的图书馆成为摆设,当其中的藏书量只成为各种各样评估的一组数据时,图书馆就沦为一幢没有精气神的建筑了。
参考文献:
[1]常生龙.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67.
[2]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