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018-07-14段家泽
段家泽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8-0193-01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师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方式,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一时难以适应,所以教师们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进而带动教学行为的转变。
1.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做好“学生成功引导者的角色”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去成功地引导,学生科学研究揭示,学生参与的实现主要经历了三个基本过程:即学生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动过程;学生积极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过程,认真研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按规律教学,才能实现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和发展。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其次,要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不光要求学生自学,还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积极地去发现。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的问题信息。第三,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对学生的思维引而不发,不断激活,把学生们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学生的探索、发现也因此深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
2.改变“过多的课前预设”现象,做好“随机调整教法”的心理准备
以往教师们上课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所谓“万事具备,只欠上课”。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下,一步一下地进入教师预设的“圈套”,非常成功地上完一节课。细细思考这样的课,仍然是教师控制了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事先设计一环一环,一层一层牵着学生往前走,教师总想“免生枝岔”,以免造成难以收场的局面。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小步走,步步为营”,较难的问题,被人为地分出许多步骤,教师的问题不富挑战性,导致最具创造能力培养的机会被教师独占了。我们的学生是发展中人,他们的知识层次是不一样的,对知识的反应,在某些方面是老师也始料不及的。我们看到一些公开课,学生的回答或发问令教师感到失望、尴尬,出现“冷场”现象,其实这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真实流露,教师只要随机灵活地进行引导,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冷场”现象将变成“精彩”场面。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执行方案,而是根据设计方案去行动,去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创新信息,提炼学生的独到见解,及时设计纠错方案,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才是真正的一堂好课。
3.改变“教材呈现方式的单一”,根据需要重组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有些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呆板、抽象。教师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应用意识,即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学材料应从生活中捕捉,提炼成数学知识,再应用到生活中去。要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如:家庭的客厅、学校的操场、教室、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游戏等现实场景为题,或创设动态变化的情景,或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体会数学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现行教材上的材料是单一的、封闭的,为了使学习材料更充实,可以让学生从观察最熟悉的校园入手:校园里有几幢教学楼,每幢教学楼有几层,每层有几间教室,每间教室里有多少套课桌椅……,这些信息鲜明、实际,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何愁学生说不出来呢?接着可以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学校图书馆里的问题。这样呈现的材料形式是多维的、开放的,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不仅使应用题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4.改变“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我们必须保证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案才行,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
总之,新课程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需要我们第一线的教师们认真地钻研、扎实地实践,及时地总结,才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走进新课程的教学,也才能在新课程这片沃土上栽培出鲜亮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