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新课程理念发展性教学评价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8-07-14张海千
张海千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学生存在着学习的需求,竭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8-0118-01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过多的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探讨,本文坚持发展性评价,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开展探讨。力求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
1.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注重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基础理论与策略的指导性功能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吻合的程度,而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品质关注不够。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在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度同时,更重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发展、推理与创新能力的显现。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发展性的课堂评价强调丰富性原则,从多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评价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标准是多重的;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互动的而非单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注重评价中的互動,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相信学生的判断能力,承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立价值,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则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强化情感的因素,学生能够从教师情感化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态势语中,充分领略课堂教学的乐趣,感受老师的澎湃激情和殷殷期望。
2.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分为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两种。外在表现即看得见的表现,如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而内在表现不易觉察,如学习的兴趣、毅力、情绪等,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神情及行为骈解读学生内心蕴藏着的另一本奇妙的书。给不同表现的学生以不同的帮助和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学习的困境,心灵的困境,获得发展。知已知彼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相信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
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帮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养成这种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不起来或小组里不能顺利进行学习,其原因主要是学习缺乏合作的方法(技能)。要想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的学习中加以指导、帮助,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技能)。
4.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注重运用人文化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对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评价,坚持多元化、自评为主。“我的进步,我自己最了解。”情感目标更是如此,因此情感目标评价更要坚持学生自评为主的策略。如强调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情绪体验,人本主义启示和自我觉醒,并进行个人纵向比较,获得进步体验。教师则要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在课堂参与学习过程中,学习品质和社会品质的进步和缺失,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要实证化和人文化结合。虽然对学生进行情感品质发展的记录是必要的,但情感目标又是难以量化,甚至根本无法量化的。评价者要走出实证化评价的层面,注重运用人文化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5.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老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定,给予赏识激励,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自我激励与超越。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逐个去评价每个学生的活动,但评价活动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注意以正确观念为课堂教学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课堂教学评价依据,以激励向上和全面发展为最终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董奇,赵德成.《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03(8).
[2]刘志军.《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9).
[3]曾俊萍.《发展性与学生成长的关系》 《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