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朽木虫雕发展现状的思考
2018-07-14汪新国
摘要:作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忠州朽木虫雕”,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数百年传承历史。忠州朽木虫雕风格独特,清新别致,典雅自然,寓意深邃,其作品既有写实性,更具山水画的写意性。虫雕用艺术语言把握艺术精神,重塑了“朽木可雕”的新观念;对于这个即将消失的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过程中,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忠州;思考
一、 忠州朽木虫雕发展状况
1985年10月,虫雕画的传人、忠县川剧团舞美设计师范远万发掘了祖上曾经做过的虫蛀木雕画,在几近失传的情况下,按其原理,以虫蛀朽木或树皮为原料在黑色的金丝绒底板上镶贴了一幅名为《冰峰藏琥珀》虫雕,画面非常精美、巧夺天工。由于虫雕画的独特性和可供观赏性强,需求量逐渐扩大。1989年,范远万在忠县建立忠县艺术厂,开始批量生产,远销欧美、东南亚。1990年获省专利新产品新技术汇报展银奖,同年又获第二届国际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优秀奖;1990年由省科委推荐该产品参加了日本的23届亚洲新技术展和美国的26届美洲新技术展并获奖;1992年获国家科委举办的全国新产品展览会新产品金奖;1998年被重庆市旅游局评为最具巴渝特色的旅游产品优秀奖,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两档节目向全国作了介绍,省市电视台也作了专题报道。其代表作品有:《古韵长城》《峡江》《三峡神韵》《九州风采》《夔门天下雄》《江上明珠石宝寨》等虫雕画等。
随着人类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化加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电子产品的发展,让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导致了传统技艺、传统文化难以为继。忠州朽木虫雕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范远万2016年去世,尽管其女儿想做此事,但没有基础技能。范远万曾经在1989年,倾其所有在忠县创办虫雕艺术厂,招收学员30余名,由于这些学员缺乏基础条件,无人出师,最终艺术厂因为资金、市场等问题倒闭。后来陆续与县文化馆、县残疾人协会合作办培训班等,由于市场热点不再,最终仍然无以为继。近年来,木材、特别是虫蛀的木材越来越少了,造成虫雕原材料短缺,濒临基础条件匮乏的危机。
二、 忠州朽木虫雕艺术价值
忠州朽木虫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独辟蹊径,变废为宝。虫雕让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材料增加了新品种。在这个经济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往往更偏重于去寻找那些高档的、精美的、稀有的材料制作工艺品,比如玉石、鸡血石等。而忠州朽木虫雕是利用被虫子千百年钻木琢成的蛀纹来作为工艺品材料,应该是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品种的新发现。取势精妙奇特蛀纹,进行二度创作,给工艺美术品创作技法增加了新的活力。通过虫子在朽木里面形成的天然肌理及偶然效果,蛀孔的大小、长短、深浅、粗细千奇百怪,无法复制,创造了一种蛀纹皴法。因此,忠州朽木虫雕素有“天下仅此一幅”之称。
2. 把传统技法与现代相结合。虫雕融平雕、圆雕、透雕、绘画和工艺造型为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3. 忠州朽木虫雕要经过选料、切片、打磨、消毒、防腐、清洗、烘干、镶拼、制版、浸色、粘贴、冷压、配景、着色、上漆、加框等十几道工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独特的制作工艺流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三、 忠州朽木虫雕保护状况
从2007年起,忠县文化馆就开始全面收集整理忠州朽木虫雕的资料。忠州朽木虫雕在2008年正式列入忠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已全面完成虫雕传承人、作品及原料等数据采录,传承人在制作虫雕过程影像资料,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虫雕的文献资料,并汇集整理完成《虫雕技法揭秘》文字材料,建立了虫雕数据资料库和档案。目前忠县政府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加以保护。
1. 静态保护
对忠州朽木虫雕进行全面深入调研,摸清虫雕产生、发展的历史、产生的影响以及目前虫雕发展现状等情况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对朽木虫雕的原材料选择、工艺流程等开展重点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编纂成书出版发行。
2. 动态保护
对在世的虫雕老艺人实行经费对位投入、重点保护,目前已经申请每年5000元的资金补助,同时支持、奖励其对后人进行系统传承培训。从小学生开始培养他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力争在全县中小学乡土教材中,增加忠州朽木虫雕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知识并意识到这是非常有艺术价值的一门学科,从而热爱并能够从中培养一部分人才传承这门艺术。
四、 忠州朽木虫雕传承与发展带给我们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产生的,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气息、工序繁琐、技艺要求较高、传承单一等特点。在当今注重时效性、工业化的社会中,要想让传统纯手工制作与注重个性化的时尚社会完美结合,就必然会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追求最大利润的市场中遭遇不景氣。而民间美术工艺品的传承目前多数还是家族式的传承,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美术工艺品,外人是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其核心技术部分。一旦家族变故或者家里面不再有人继续,其传承局限性就凸现出来。另外,这些技艺的传承需要有扎实的艺术技能及功底,不但要传承和光大,而且还要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而且很多产品价值倒挂,经济效益不好。
在国家政策法规中,我们仅仅只看到对无经济收入来源、生活确有困难的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适当补助,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资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这是国家级、市级传承人的待遇,也仅仅就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资助,而对于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经济条件的保障就很让人担忧了。
在虫雕产品的开发中,要做到: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独树一帜,创建、宣传其品牌,增加其艺术附加值,让产品进入高端市场,顺应时下市场的需求。这需要精湛技艺,加工条件,耐住寂寞,励精图治,各方面扶持。不仅有质量,还要有相当批量,形成市场中特有的亮点。开发高中档旅游纪念品,形成有效的市场,共创辉煌前景。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一环,某些特殊的民间工艺品精粹或面临失传的东西还需加大保护力度,使之符合现代审美观和价值观。需要探讨一些特定形式,将其图像化、片段化,为民族地域性文化身份的表征及经济价值提升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策略。为民间工艺品注入新的内涵和养料,实现手工艺品的转化、再生、推广和市场化,为社会发展或经济转型期寻找新的增长点。
作者简介:
汪新国,重庆市,重庆市忠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