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中秋节
2018-07-14胡永杰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丰富的节俗描写更与大量的中国古代节俗文献相契合。其中对于中秋节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不但丰富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還描绘了一幅幅浩瀚的民俗文化画卷。
关键词:红楼梦;中秋节;节俗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节日,所以它的节俗文化在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与意象特征在鸿篇巨制的《红楼梦》中也有提及,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更加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命运发展和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悲剧命运。
中秋节是中国农历的八月十五日,由于是秋季的中期而称。在中国一年又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根据中秋所在位置又称为仲秋。八月十五的天气为秋高气爽,天上的月亮特别明亮,人们多仰望明月思亲怀人,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在外的游子更能感觉到,正如宋代苏轼那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中秋节之中,拜月、赏月、赏桂、家宴、月饼、闻笛、击鼓等活动都展现了世族大家的“诗书礼仪”风采,同时也折射出许多人物背后的悲欢离合和情感脉络。
在《红楼梦》第76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和第77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德高望重的贾母带领众人在凸碧山庄登高赏月、击鼓闻笛、宴飨瓜果,他们的通宵达旦是为了继承在中秋佳节阖家团聚的传统。正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所记载“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贾巨室,莫不登高楼,临轩观月,或开广茱,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观。”贾府在中秋时对于“礼”是十分重视的,清晨众子侄开祠行朔望之礼与家宴中“贾母居中,左边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贾政、宝玉、贾环、贾兰”的座次都有所表现。中秋时吃的食物为瓜果与月饼,这些食物不仅是符合此时成熟的物候条件,最主要的是代表人们对月亮意象的崇拜与对团圆之情的憧憬。在清代的《清嘉录》就有相关记载“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礼物。十五夜,则供瓜果,以祭月簷前。”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天最为特色的食物是月饼,它的名字和形状都寄托了人们思念家乡亲人、企盼幸福美好的愿望。所以在红楼人物的中秋夜宴中,这些食物是必不可少的,也被多次提到,桌子椅子皆为圆形也与月饼的团圆取意有相同的含义。中秋焚斗香的习俗在《红楼梦》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众人来到庄重的嘉荫堂月台,那里月明灯彩,香烟环绕,贾母及众人需要一一拜过,方可赏月。这种特殊的节日形式与清代《金陵岁时记》中的话也很相契合,“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
表面上依然维持着“诗书礼仪”的贾家的背后却是每况愈下的情形和不可逆转的没落,从细节的描写中无不透露着作者曹雪芹的哀叹。在《红楼梦》第75回,尤氏在贾母处吃晚饭时竟然遇到添饭人盛下人的饭,这种令人震惊的小情节表明了贾家的财政情况的衰败,与元春省亲时的挥金如土的情形有些强烈的对比。同时不肖子孙贾环、贾珍等人的腐朽生活、寡廉鲜耻也展现了纨绔子弟的形象,更加重要的是影射了家族衰落的内部原因恰恰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中秋时节这个本该团聚的日子,贾府的人员出场却缺席了许多人,宝钗、宝琴两姐妹回家自去赏月,李纨、凤姐二人又病了;人物的精神状态也没有了节日的欢愉,宝玉因晴雯病重而无心赏月,探春因家事烦恼也无意游玩,这也表明了树倒猢狲散的大趋势。所以,在明月清风、天空地静之中有赏月的贾母,尽管看着月亮越发精彩可爱,在听到悠扬的笛声时也不禁落泪,感慨万千,而强颜欢笑的众人更会悲凉备至。“一切景语皆情语”,《红楼梦》中描写中秋节的闪光之处在于融合了节俗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整部作品的思想倾向,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走向也更加清晰和丰满。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再来看看中秋时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的对月联诗,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她们为《红楼梦》增添了诗意的内涵,她们的博学多才不失为没落大家族中难得的清醒。二者的诗包含了多种中秋意象,令读者为那才华横溢而敬佩,其中预示的结局命运更加令人担忧。贾母和众人去的“山之高处”的“凸碧山”与黛玉湘云来的“山之低洼而近水处”的“凹晶馆”,二者“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作为赏月之处都源于黛玉的拟写,不得不说是一种才情。黛玉和湘云两位才女以“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和“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这样的中秋事象来开头,却以“寒塘渡鹤影,冷月藏花魂”来结尾,令人深思。“寒塘渡鹤影”表现了湘云凄凉的命运,正如她的判词所言,“对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所以开朗豪爽的湘云作为大观园女子中有个性的人物,结局难免逃脱不了会像飘飞的云彩和逝去的江水一样的命运。而“冷月藏花魂”正是在中秋顾影自怜的黛玉的写照。她的身世是寄人篱下,她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所以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悲伤的情感更会涌上黛玉的心头。即使黛玉拥有堪比晋代谢道韫的“咏絮才”,也不能回避命归西天之路。妙玉欣赏二者诗的清雅,却遗憾颓败凄凉的诗境,所以再续诗以做翻转。“岐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尽管妙玉不能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性,也不能改变“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悲剧,但是这种主观的愿望也不失一种美好。
从中秋一点来看,《红楼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曹雪芹把贾家命运变化设置在这个典型环境下也含有特殊的功能,在看似欢饮达旦的中秋夜中又透露着悲情,而对于人物塑造、结构安排、情节发展和思想内涵等都有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清)顾禄著.清嘉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宋)吴自牧著.梦粱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4]陈诏.红楼梦小考[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5]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北京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胡永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