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悲鸿历史画《愚公移山》的功能性价值研究

2018-07-14张佳利

读天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艺术价值社会性

摘要:数十年来,徐悲鸿先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在抗战时期的大背景下的创作更注重于它的宣传性价值还是艺术性价值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民族文化;社会性;艺术价值

一、 作品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有国画、油画多个版本,其中最著名在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作品创作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40年,徐悲鸿在印度完成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是他走出思想认识困境的最好标志。

二、 作品成为宣传性工具的依据

历史画无论在中西方都是极为古老的画种,产生年代极为久远,并且最初的作用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色彩,是宫廷重要的“宣传工具”。在抗战时期,历史题材的画作具有强大的民族文化宣传功效,其创作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一) 愚公移山的时代隐喻

抗战工作中政府重视民族历史故事的挖掘,一方面用于抵抗日本的文化殖民,另一方面也从历史故事中借古喻今,激起民众的抗争意识。抗战时期,从五千年历史中选择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入画,充分体现了抒代的需求。

在1939年到1940年前后,也就是抗战最艰辛、晕关键的时刻,徐悲鸿在印度完成画作《愚公移山》并且主张:鼓舞广大人民的抗战士气,坚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展现中国人的不屈不提的精神,丰富国际交流,争取世界大国的同情和援助,帮助中国获得胜利。

(二) 抗战时期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的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爱国的美术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创作出了不少以抗日斗争为题材,表现手法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美术作品,这一时期西方美术的写实作风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主要的倾向。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以画人为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现实主义主张,得到战时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抗战把以写实主义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画派推到了革命的前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徐悲鸿身处后方,没有赴战地写生,他就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发掘出具有抗争精神的典故,这种做法也符合政府宣扬的发扬传统文化的方针。此时,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徐悲鸿的创作激情和时局环境结合下的最佳素材。此画并非是层层修饰的精必之作,特点在于争取时间,注重特定时效性。巨幅的尺寸,夸张的人体,用国画的形式表现中国传统故事,这些特征无一不符合抗战时期宣传画的要求。“他着手创作《愚公移山》早在1937年,他画过油画稿……他还想制作陶瓷镶嵌壁画,而且已经进行了勾描、分块,准备烧瓷的工作……同一题材而用多个画种来制作的,在他的创作中,只有这一件。他说,《愚公移山》如果能镶嵌在一个大建筑物的墙上,可起到广为宣传的作用。”宣传,是《愚公移山》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使命。

三、 作品的艺术价值

《愚公移山》创作于徐悲鸿的艺术盛年时期,是徐悲鸿着力推行的写实主义新国画的代表之作,充分展现了徐悲鸿的国画艺术特色。对人体的写实主义刻画是这幅画的特色和重要表现手段。

这幅作品的尺寸为1.43×4.24米,国画形式,画面最突出的部分是中部至右部六个裸体男子在开山挖石,中间偏左边是着短衣的白发愚公。愚公背对观众,与一着黑衣妇女交谈。老者身边围着两个裸体小孩。黑衣妇女左边为一赤膊男子,背对挑担,再左边是一头巨象。此画通过巨大的尺寸、丰满的画面构图和与巨人般的裸体男子形象给人铺天盖地的视觉冲击力,通俗而强烈地表达了故事的隐喻,结合政府《文化建设原则纲要》和朱应鹏的《抗战与美术》,这幅画可谓成功之作。但是就这幅历史画的艺术魅力本身而言,这幅画有以下不足:

第一、人物服饰和发型不类古。小孩、挖山男子均留短发,裹头巾的女子更像近代中国田间妇女。只有愚公一人,还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男子形象。特别是开山裸体人物群像,完全背离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画法和对人体的传统审美观。

第二、缺少创新。画面前排六个顶天立地的裸体巨人男子充斥整个画面,扑面而来的是肌肉与人体的密集展示。对于力量的表现,徐悲鸿似乎只能反复运用裸体与巨大体型这一西化的表现手法。

第三、人物不够传神生动,缺少打动人心的艺术震撼力。《愚公移山》这幅画及其草稿充分展现了徐悲鸿的国画作画方式:先用铅笔打草稿,再用毛笔依据草稿勾勒线条,绘制成品。这种用铅笔打草稿的作画方法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画笔墨的神韵。《愚公移山》中人物虽有印度人模特原型,但仍显得不生动,刻画平面,人物之间缺少呼应。尤其在助巧的细节表现上,照搬油画模式,没能用传统技法中的染法让人物立体起来。

四、 结论

徐悲鸿的代表性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主题,表现善的道德观念,蕴含了进步的政治含义。《愚公移山》就属于这类作品。从艺术魅力上来看,虽说这幅作品在表现上仍有所欠缺,但是它所承载的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这些作品的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人物畫“成教化、助人伦”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手法造成的“真实感”描绘了特定的时空环境,表达了一定的寓意和主题。这在中国主题性绘画史上,当属于一个界碑,对后来诸如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但是在抗战时期的大背景下,相对于作品的艺术性价值,宣传,是《愚公移山》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使命。符合上层政治的要求,积极响应政策、激起民众的抗争意识,这就是《愚公移山》这幅画问世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也是抗战宣传画这一类特定时期作品问世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邓福星.徐悲鸿与中国现实主义绘画[J].美术,1995(12).

[2]饶帆.抗战、宣传与美术——徐悲鸿历史画《愚公移山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王海珍.抗战时期徐悲鸿绘画写实主义美学研究.

作者简介:

张佳利,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艺术价值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