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2018-07-14黄奕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园智慧信息化

黄奕宇

摘 要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重点建设内容之一,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互联网+”时代如何建设好一个智能、高效、安全的智慧校园,是摆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的地方高校面前的极其重要的课题。以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为切入点,探讨现阶段地方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地方高校智慧校园体系架构与建设思路,并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策略与步骤。

关键词 互联网+;地方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4-0008-04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represent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a university. In

the era of “Internet+”, how to build an efficient and secure smart

campus is a vitally important issue confronting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whose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t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that they have me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digital campus,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building of a smart campus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and procedur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Key words Internet+;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digital campus

1 前言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先后八次提到支持与促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发展。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强调将统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为主攻方向。“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给行业、企业、个人带机遇、希望与挑战。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借用马化腾的话来说,即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把互联网、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生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成为这种新生态的典型表现之一。

为了适应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学校信息化水平,各高校都着眼于智慧校园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学府智慧校园建设已比较成熟[2],但多数地方高校仍在为之努力。各地方高校积极制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但如何建设好一个智能、高效、安全的智慧校园,仍然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目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应用与实施不到位、师生信息化素养不高、信息孤岛、隐私安全等方面的挑战,这也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统观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其最早被引入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征是小型计算机进入高校,并且能够有限地使用一定的网络连接。真正开始建设的标志则是1993年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组建与推广,自此之后,高校信息化发展大致来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校园网络建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着重于网络设备搭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网络教学(含远程教学)实验等。校园有线的覆盖、教学管理及辅助管理平台的建设都在校园网建设阶段得以实现。

2)数字校园建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为应用系统的建设与数据整合期。校园各种管理系统建设覆盖比较全面,共享数据中心、数据交换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初步建成,数据层面实现应用/交换打通,无感知的服务系统也初步建成。就我国而言,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大体处于该阶段,但是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进程的推演,数字校园在“互联网+”时代也逐步显现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数字校园对于基础架构、移动互联、物联网的要求还未作具体考虑,想要满足“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开放生态和互联一切仍然比较困难。

②数字校园难以适应高校综合改革带来的业务流程不断变化。高校各部门业务众多且繁杂,数字校园尚不能全面整合相对独立分散的业务信息,容易造成数据同步不及时、数据信息共享效果不明显、各部门互联互通协作不佳。

③数字校园难以做到以人为本。数字校园建设通常以管理者为核心视角进行,更多是面向管理者服务,而不是面向使用者服务,存在用户体验不佳、人性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④数字校园难以确保动态数据的权威性。数字校园能够较好地处理静态数据,但由于校园数据量较大且内容总是不断变化,因此容易造成数据处理出错或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影响到校园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3],也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校信息化回归“以人为本”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在这一阶段,高校信息化应用深入开展,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并行,探索智慧校园的建设方法全方位展开,大量新技术被应用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校园业务进行全流程整合与再造,科学的管理与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互联网、物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而这一轮革命的核心就是智能化,进而形成一个高度化、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也就是现在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即智能化时代[5]。然而我国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正经历由第二阶段数字校园向第三阶段智慧校园的演进,目前还未能达到全面智能化的高度,仍需在基础设施、信息含量、关键技术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化、社交化、大数据为主要特征。其中,云计算平台在智慧校园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IAAS)、平台(PAAS)、应用(SAAS)三个层次;物联网借助智能感应系统对学生安全、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校园生活等进行有效管理[6];移动互联包括自组织网等各类型的接入技术的发展,能够突破高校校园中有线网络的限制,实现高校网络开放共享;社交网络具有开放性强、成本低等特点,广受高校学生喜爱,在高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数据则是通过各类传感设备、智能终端、数据库,快速高效地采集海量多样的数据,然后将这些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用以辅助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开展。

从技术视角出发,这一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由PC、笔记本向智能终端(可感知设备)发展;由有线网络向移动互联、物联网发展;由服务器、存储、虚拟化向云计算发展;由数据库、数据仓储向大数据发展;由CS/BS架构向APP、HTML5轻量应用发展;由信息化发布、论坛向社交网络发展;由文件管理、文档管理向知识管理发展。总体上看,高校信息化发展呈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地方高校主要是应用型高校。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均不高,处在数字校园建设阶段或智慧校园建设初期,为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有必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进度。

3 智慧校园概念界定

数字校园远非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终极目标,甚至还没有达到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4]。1997年,马来西亚智慧研究小组对智慧校园给出定义:智慧校园是一个学习机构,它能系统地设计这一机构中各种教与学的方法及各项管理方案,使得学习者能适应资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7]。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新阶段,它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双网覆盖的智能化网络环境下,为师生搭建便捷有效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开展智慧教育的资源与环境。为了解决数字校园存在的问题,更好更快地向智慧校园推进,将物理校园与虚拟化校园有效融合在一起,形成无处不在的惠生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课堂、精准精细的学校管理、安全可靠的运维体系,全方位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智慧校园是高校需要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

智慧校园的特征包括: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8]。为此,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在建设中应该体现针对性与个性化,需要与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结合自身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和建设需求,构建功能与结构都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全面服务于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社会服务,并为学校决策提供必要的、全面的、准确的支持。支撑地方高校开展智慧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当前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热点。

4 地方高校智慧校园体系架构与建设思路

地方高校智慧校园体系架构 主要由感知层、展示层、服务提供层、基础支撑层、数据层组成。其中,感知层应提供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种类型端口接入支持,保证这些多样化的智慧终端的泛在可连接性,捕获各类技术终端的特性,提供便捷的泛在访问功能,通过摄像头、传感设备、闭路电视系统等全方位感知校内的人员、设备、环境、活动,为智慧校园的全面数据采集提供通路;展示层能够实现统一门户、综合展示的功能,将校园内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联结集中到统一的門户上来,达到互联互通的目的,提高智慧设施的实用性与人性化;服务提供层也就是智慧校园中的“业务中心”,覆盖包括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办公服务、后勤服务、财务服务、网络服务、招聘服务、宿舍服务、学工服务等全方位业务流程,各业务应用系统统一门户、深度融合、开放共享,打造个性友好的服务环境;基础支撑层由身份认证系统、流程中心、即时通信模块、消息中心、报表中心、移动中心等建构而成,这些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服务提供层提供技术保障和一站式支撑,保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障各类信息安全可靠,保障智慧校园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数据层则是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综合采用数据写入、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发布、数据存储、数据管理等技术,汇聚校园内的环境、活动、业务、交互等各类信息,构建起连接网络空间和实体校园的智慧校园虚拟映像,并基于虚拟映像对实体校园开展全方位的分析[9],为智慧校园的用户体验提升、教学信息及时反馈、服务质量改进等工作提供科学权威的数据支持。在这一体系架构中,尤其强调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强调信息安全与信息防护。

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要做到地方高校智慧校园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保障信息安全与信息防护,应坚持以下具体建设思路。

1)建立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规范体系。构建流程规范与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与防护体系,全面采用标准规范的主流技术进行应用系统开发,使系统具备可扩展性。在建设过程中须注重设备与技术的更新和迭代,以充分适应地方高校综合改革带来的业务流程不断变化。

2)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规范地方高校原有的信息化资源,对这些资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真正做到“联通校园”,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与管理提供服务。

3)信息高效共享。根据学校特色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流程再造,以用户为核心,稳步组织信息开发和服务集成,这也是地方高校建立先进适用的智慧校园系统的有效途径。对于需要保留的原有系统,借助统一的数据交换中间件技术进行集成整合;而对于新建系统,采用定制开发方式进行,最终做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技术路线、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数据中心、统一网络资源和集中数据处理,力求智慧校园整体结构简洁明快、资源高度集中、管理维护方便,实现学校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

4)业务全方位协同。通过实时的数据交换,配合学校的业务工作流,协同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及管理部门工作,减少沟通过程中的人员、资源及时间损耗,提高全校的工作效率。

5 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策略与步骤

组织机构建设 完善地方高校信息化管理机构,成立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建设小组,做好各组织机构行政管理的制度建设工作,明确各小组、各机构、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队伍建设和团队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统筹管理地方高校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应该全方位安装感应识别与监测设备,智能感知在校师生教学、学习、生活等活动,并采集相应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为智慧校园采集数据提供硬件基础[10]。

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并进行统一规划。在现有的校园网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充,使用户能通过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获取网络。

2)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另一项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备份系统、容灾系统以及机房环境系统等。地方高校应加大力度建设安全稳定的统一数据中心,保证数据中心的存储容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并对数据中心进行有效监控。

应用系统建设 包括统一用户身份认证平台,业务构建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学生、教师、教学等各项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网络应用服务一体化平台,综合分析服务一体化平台,移动校园服务平台,大数据中心,安全与运维服务平台的建设等。在应用系统建设中,除了对各单元建设质量严格把关以外,还需要立足总体,充分把握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注重各个系统、平台之间的相互关联与配合,无缝式集成现有的和在建的各个系统与平台,并做好相应的联结和后期维护保障。

6 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注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工程。由于地方高校信息化基础稍显薄弱,这也注定不可能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师生、师生为本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不断升级与改进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因此,在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需要夯实基础、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首先,要强化统建统管,立足长远发展的视野制定相关标准,并且做到标准先行、加强顶层设计;其次,要选用成熟的应用服务,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并且注重后续的保障环节。

另外,智慧校园建设涉及除高校外其他机构,因此,选择对的合作单位和企业至关重要,这将有利于人力物力的最大化利用,节省建设成本,降低项目风险;要组建校内项目团队,明确分工,参与开发与建设,做到全面监管与质量监控,积极把握项目主动权,减少对外部单位与企业的依赖程度。

当然,在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也会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如何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智慧校园建设中去,如何将依托互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从而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各项挑战,是需要持续关注的事情。

7 结语

我国智慧校园的概念自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来,便伴随着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等特征[11]。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随着网络条件的优化和技术的一步步成熟,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更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和安全保障。在这样的智能化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推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網、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运用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促进地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快速发展和健康实施,全方位开展学校教育与在线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职能的发挥,也影响到地方高校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高校智慧校园设计与建设要以现代化、智能化、创新化、引领化、社会化的“五化”为准绳[12],搭建智慧校园的多层级体系架构,遵循体系标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建设思路,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社会网络等核心技术的作用,保障建设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注重信息安全与信息防护,构建智慧化、个性化、低碳化、全方位的地方高校智慧校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张龙磊.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5(14):125.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7.

[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5]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6]谢立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1):139-140.

[7]Aziey, Fatiza, Hazita.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lay-sian Smart School[J].Internet Journal of e-Language Learning & Teaching,2005,2.

[8]蒋东兴.“云端一体化”高校智慧校园畅想[J].中国教育网络,2014(1):49-52.

[9]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4.

[10]汪升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分析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9):218-220.

[11]甘琤,杨杰.高校智慧校园应用策略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21-22.

[12]陈琳,王蔚,李佩佩,等.智慧校园的智慧本质探讨:兼论智慧校园“智慧缺失”及建设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6(4):17-24.

猜你喜欢

校园智慧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有智慧的羊
信息化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