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
2018-07-14孙晓雪
孙晓雪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文化特征和思维品质都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并且发生了改变。国家为了培养出合格的数字公民,现要求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改革,要求将以往的“信息技术常识”教育转换为“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本文分别为信息技术常识教育以及面向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进行了分析,又对信息技术学科信心素养的内涵与其课程结构的设计进行了探究,希望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从信息技术常识到面向科学核心素养
(一)基于“信息技术常识”的信息技术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被广泛普及,它的出现也使得社会的信息总量增长速度迅猛,它在满足人们一定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们的工作及心理负担。因此,那时的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强化信息常识教育。信息技术常识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以及信息的处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技能与方法不断融入到学生要解决的问题中,以此来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习惯。
(二)基于“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
近些年以来大数据技术和移动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技术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但也正是因为大数据及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一部分学生出现了过分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改变原有的技能、常识性教育,使学生们在当代的数字化环境中,能够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去处理问题,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公民”。“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中小学生应該具备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自己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因此,要将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到学生的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就一定要先明确该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培育工作起着要点整合以及指引方向的作用。
(一)具有信息意识
它也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体在参与一些与信息有关的认知活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知觉和感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信息活动的认知力与判断力。信息意识一般表现在信息感知方面、信息应用方面以及信息观点的形成方面。
(二)计算思维
思维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心理认知的过程。计算思维主要包括,根据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存在的问题形式化;建立结构模型,组织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对数字化工具的利用,形成能够自动解决问题的方案;将方案系统化,用以解决相似问题等。
(三)数字化实践力
实践就是人们在现实环境中,通过对世界的认知,采取自我改变,从而实现创新和发展的整个过程。目前数字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新的数字化环境,因此中小学生首先要掌握信息时代的技术工具,并具备相关的实践能力。例如,能够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能够在数字化环境中解决问题;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创新。
(四)信息社会责任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给社会成员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信息社会责任,例如,遵守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合法使用信息技术;养成信息社会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好习惯,并保证开展的信息活动不能违背信息社会的道德准则;尊重多元的信息文化,并要了解信息社会这种多元文化间的差异。
三、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框架与结构
中小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同时还要强调学生们在态度、情感以及能力方面的发展。因此,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首先要了解学生当前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同时也要注意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知识为什么要学习,应该怎样学习以及学习后应该如何运用所学内容去解决问题等等。
(一)树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中小学的学科教育发生了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社会、主体以及科学技术三者之间的全面思考,绝对不能忽视人文性、科学性以及技术的综合教育。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时,需要首先树立起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观,再根据学科素养设定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及学习方法等,将学生的科学技术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三者相互结合、综合设计。
(二)建构学科概念体系
对于中小学而言,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因此需要首先明确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才能更好的建立起学科概念结构体系。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特殊的学科教育功能,将信息系统、数据、算法以及信息社会等作为学科大概念,并将这些内容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渗透到具体课程中。
(三)设置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结构
为了满足中小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科大概念注重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专长倾向,设置一些多样性的学习模块,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职业倾向需求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拓展和拔高,设置出可供学生们选修的教学模块,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
(四)渗透项目学习的过程及方法
制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技术工具、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应用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们逐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能够为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施歌;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构成与培养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07期
[2]任友群;李锋;王吉庆;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07期
[3]李德刚;数字素养:新数字鸿沟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