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探索与研究
2018-07-14吴婷婷
摘 要: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措施。本文阐明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意义以及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为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也在逐渐实现育人理念和育人途径的创新性转变。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所发挥的积极育人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理论和实践探索。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意义
1.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在校师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导向、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学科文化、仪式宣教、文体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作为校园行为文化的主要体现方式,校园文化活动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
2.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对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体现。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新时代的高校致力于采用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进行大学生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以其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成为传统教育教学的有力补充,大大拓展了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思路。
其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表现。教育体制要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同样要跟得上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统一,校园文化活动在“行”上大有可为,科学合理的学科实践、文娱体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力助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创新化发展。
再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符合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需要。改革后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需要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评价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以得到客观公正的综合性评价。同时,科学的人才观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这也要求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锻炼,避免和克服“有学历无能力”的弊端。
最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机构办出特色,要保持人才培养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因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高校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增强高校及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刚性需求,也是高校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和促进高校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的科学实践。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途径
高校是培育符合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学生开展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坚定大学生理想追求、提升大学生思想素养、丰富大学生文化修养、磨砺大学生综合能力、启发大学生发展潜力有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效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核心教育任务之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契合点,打造活动项目载体,丰富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兴趣。比如,在理论教学方面,可开展业余团校、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师和课堂一同走出教室,走向多元化讲台,把理论课变得更加立体;在实践教学方面,可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坚定理想信念、修正价值观念、完善综合能力,以增强创新创优的兴趣和创业就业的实力。
2.校园文化活动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学风建设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服务教学的功能,创新优良学风建设路径。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开展摄影书画展、经典诵读、模拟法庭、音乐会、科技展、体育比赛等,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专业教育;针对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开展入学教育、文艺汇演、毕业生座谈会等,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和文化氛围;除了常规的个人评优评先外,设立十佳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志愿者协会评选等项目,促进团体学风建设和文化建设;针对各级赛会,举辦和组织师生参加教学技能大赛、舞龙舞狮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果。
3.校园文化活动与社团建设相结合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引领者,以其思想性、多元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等特征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具体方法有三点。一是加强社团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学术、科研、文艺、体育、竞技等多种类别相融合的社团体系,拓宽社团涉猎宽度,增加活动内容厚度,提高学生参与广度。二是强化社团管理制度,实施社团导师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实施社团考核制,采用立项、考核和淘汰机制,对社团进行申报论证、年度考核和整改清理,提升社团发展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三是增强社团活力,采用活动和竞赛,如社团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月等各级各类优秀社团评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优热情。
4.校园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运用实践育人平台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充分磨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操,丰富其精神,拓展其能力。比如,选派学生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通过一线学习锻炼、检验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赴偏远山区、革命老区等地方强化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品德;组织外语、礼仪、播音等专业志愿者服务大型赛会,以优质平台激励学生发展;创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关爱抗战老兵、阳光助残、节水护水、为老人服务等,最大化地吸引资源支持,衍生创新创业机会,实现高校实践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三、结语
根据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结合高校的办学实际,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形式,通过发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维度宽广、渗透广泛的育人模式优势,能够在全域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探索和建立校园文化活动新阵地,是新形势下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新途径,同时也是凝练和铸就大学生人文精神、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新要求。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2017fdy50)。
作者简介:吴婷婷(1987— ),女,河南漯河人,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