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声合唱训练实践探究

2018-07-14蒋双刘铮

读天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童声声音合唱

蒋双 刘铮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作能力,使他们在演唱表现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童声;合唱;声音;训练

合唱是一门技巧性很高的群体艺术,它以注重情感陶冶,追求音色美好为首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包含声乐技能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师应重视合唱教学,充分利用音乐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时间,培养学生的合唱技能及艺术实践综合能力。为此,我们在班级合唱教学和多年的合唱队训练中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探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童声合唱的训练。

一、 视唱练耳训练

合唱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阶段性的进行学习训练。首先要加强单旋律音准和节奏训练,为合唱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 音准训练

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要准。小学生首先要从单旋律开始训练,先学唱音阶,在唱音阶的同时,教师可以弹奏简单的乐句片段,让学生辨别唱名,可从简单的乐句听起,逐步发展到较难的旋律音程。同时必须重视练耳,听得准才唱准。教师应注意多做示范性唱奏,让学生巩固对音准的认识。

(二) 节奏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加强平稳节奏的训练,不同时值的符点音符、切分音、三連音、前十六、后十六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及两声部交错节奏训练等,以提高学生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节奏训练可结合学唱歌曲或乐句进行,以突破重难点,避免枯燥,提高兴趣,唱好歌曲。

二、 歌唱技能的训练

(一) 演唱姿势

良好的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如翘下巴、挺肚子、嘴张不开、眼睛乱看等毛病,要让学生一参加合唱团就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状态:坐立要正直,保持一种兴奋和放松状态,笑肌抬起,双眼平视,上胸敞开,小腹微微收拢,面部表情自然等。在实际的训练中,教会学生尽量把牙关张大,口腔空旷。口形呈轻微的“竖立”椭圆形。适当的调整口形,让孩子唱出脆嫩的、甜美的声音;若口形太开放,声音太靠前,就会发出不悦耳的“白声”(散声)。

(二) 呼吸

歌唱的原动力就是气息。古人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在合唱团里,优美的音质,良好的音准,清晰的语言都是以正确的呼吸为基础的。呼吸训练时可进行一些纯呼吸练习,如闻花、呵气、咳嗽、高音喊叫等,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置。气息量应在自然状态下加深加大一些。在纯呼吸训练的基础上,可进行呼吸控制练习,如吸气→控制→吐气→……使学生逐步学会有节制地控制气息的能力(以上每次各10秒)。当中包括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吐气做到匀,慢,稳,以平直的线条出来,不是抛物线,如吹蜡烛。当然最重要的是循环呼吸,它是合唱艺术中特有的。循环呼吸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不减音量,二是口形不变。避免与换气、偷气混淆。

(三) 声音的训练

少年儿童歌唱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置即鼻腔以上贯通的头声发音。在训练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是要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英国儿童音乐教育家哈蒂指出:一般儿童在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决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积极地用轻声歌唱,能使儿童去体会发声器官的协调活动,建立起正确的声音观念,还能保护儿童的嗓音。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可先用轻声带假声,再以假声找头声,逐渐扩大共鸣腔,去解决自然声的局限。可用母音“u”音进行声音训练,因为“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容易找到头腔共鸣,避免大声喊唱,位置低,声音“炸”“虚”“白”“咧”等毛病。教会学生在演唱时口腔里有一种“空含感”,坚持声音高位置,在高声区加入适当的假声,上口盖要打开抬高,音越高越保持高位置,增强气息的深度,寻找“微提面颊、打哈欠的口腔动作、唱给远方的人听”等方法。

咬不准字头,归不好字韵,这是少年儿童声音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结合发声,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声母一带而过,把声音归到韵母上去。使学生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

三、 和声训练

在歌唱技能技巧及歌唱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和声基本训练,坚持对学生进行三度、六度、四度、五度等听音训练,这种训练可以从旋律音程开始,逐渐到和声音程,从单声部训练到两个声部的合唱练习。和声训练可以与练声训练结合,为了生动有趣,和声训练还应与歌曲合唱乐句训练相结合。随着和声训练的不断深化,就可以开始接触轮唱和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了。

四、 培养学生歌唱中的“生命状态”

在歌唱中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歌者应赋予作品灵动的生命,他的演唱要富有撼动人心灵的感染力,与听众达到情感共鸣。做到“融情、唱心”。以情带声、以字传情、声情并茂,唱意传情,吐露内心感受。要将声音唱活,让歌声成为自然声音与生命力的展示。

总的说来,合唱的协调由音量、音色、音准三种因素结合而成。在合唱教学及学生演唱训练中,不但要做到节奏整齐,音调准确,还要做到声音协调统一,各声部均衡和谐。要让孩子把“我”的声音融入进“我们”的声音,懂得“我们的声音”就是“我的声音”。要注意几点:“竖”,口形的“竖立感”,微微含着似的歌唱;“上”,声音的提位,口腔容积增大,唱高音时加强气息,适当加入假声成分;“下”,气息深,合理控制利用气息。“拢”,声音美,集中,不散,不咧;“变”,口形变化(咬字吐字),声音靠前靠后变化,乐曲表情变化,艺术形象变化等;“开”,即不要虚气唱,敢于运用自己的嗓子(不是喊唱)。共鸣腔体完全打开,有积极的状态。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实际合唱训练中,应主要发挥学生听音、演唱方面的模仿能力,不必讲高深理论,要运用愉快教学法。

合唱艺术,有着广博精深的学问,并非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为学生创造更好、更和谐的合唱氛围,让我们的合唱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

作者简介:

蒋双,刘铮,重庆市,重庆市荣昌区后西小学。

猜你喜欢

童声声音合唱
动听的声音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童声一笑
童声一笑
童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