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2018-07-14邝广琼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7期

邝广琼

摘要: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发掘语文课本的想象素材,从多方面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启发想象;诱发想象;展开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9-0062-02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语言、增强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我谈几点做法:

1.利用妙词佳句,启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都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绘,在头脑中唤起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进行组合,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启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段话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像千斤巨石” 、“一动也不动” 、“挪动” 、“呻吟”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出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壮烈牺牲的高大形象。这样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句子的含义,进而更好地理解全篇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利用课文插图,诱发想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①”。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學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物,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欲以展开学生的想象。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的插图,主要是展现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住炸药包,顶住桥体,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的场面。我在教这课时,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董存瑞叔叔的目光、表情、动作,你能想象这时他会想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他想,为了新中国的胜利,我一定要炸掉暗堡。”有的说:“他想,如果不炸掉暗堡,冲锋部队就要牺牲很多战士,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想,如果我不用手托住炸药包,就不能炸掉暗堡,如果用手托住炸药包,自己就会牺牲,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可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我宁愿牺牲自己!”想象的力量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感触到了董存瑞的高大形象。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让学生看着插图展开想象:“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像什么?”同学们纷纷争着举手回答:“像五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像五棵风吹不倒雨打不垮的青松。”“像五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像五尊钢铁铸成的塑像。”“像五只被激怒了的雄狮,正虎视眈眈地怒视青山脚下蠢蠢欲动的敌人。”语句中充满了对英雄们的赞美之情,想象使英雄们的光辉形象在同学们的心灵里生了根,终生难忘。这样运用插图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培养。

3.利用文中空白,展开想象

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中引入深思;有时在人物的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故事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省略部分,引导学生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如《穷人》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她(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对桑娜这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五个省略,反映了桑娜复杂的感情波澜,尤其是第三次省略,发人深思。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桑娜的思绪产生跳跃性的变化,可让学生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拓展学生想象:桑娜在忐忑不安中想到了什么?这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浪花,有的说:“想到自己丈夫冒险出海,忧心忡忡,如发生意外,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有的说:“桑娜想到家庭困境,生活没着,十分悲观。”有的说:“如果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七个孩子怎么养活?”这样使学生从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及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进一步领会桑娜纯洁、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对造成劳动人民贫困的剥削制度的憎恨。

4.利用故事延续,丰富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言虽尽意未了。对这些教材的处理,要使学生解放大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横加指责,冷嘲热讽,要在表扬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引导。同时,还要让学生讲为什么这样想?“原型”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

5.利用作文教学,拓展想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所以利用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是一种极好的途径。现在学生的作文许多是想象类的内容,如《二十年后的家乡》、《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多么想有一对翅膀》、《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未来的桥》、《小草的自述》、《未来的畅想》等。这些习作想象的基础往往是联想,联想越丰富,想象的空间就越广阔,作文时则会文思泉涌,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多进行鼓励、点拨,让学生敢想、敢说,并把自己看到的、

想到的、想说的都一一写下来。这样,一篇篇构思独特、想象奇妙的文笔就会应运而生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的想象素材,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最终成为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人。

参考文献:

[1]丰子恺 / 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