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018-07-14何晓丹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能力就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一般来说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最为重要。初中生的思维活动,主要使用具体形式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时教师要有一个全盘考虑,循序渐进,统筹安排,既要注意形式思维训练,更要加强形象思维训练。
关键词:地理;形式思维;形象思维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学习地理知识并很好地运用地理知识。近年来,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已经是智者见智。本人认为,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是能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和初中中考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因此,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两种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
第一,形式思维。形式思维属于抽象思维,就是只凭借概念,并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依照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概念直接进行判断和推理是很常见的。例如: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铁矿资源属矿产资源,因此铁矿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复杂一点的例如福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问题,就必须从亚热带的位置,季风气候的成因两个方面分析,从而得出福州位于北回归线北侧附近而且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气候类型特点。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这类问题可谓比比皆是,因此可供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多。老师应该多加引导,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培养学生的解题信心。而培养和发展判断及推理能力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过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仅凭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是不够的,更多的形式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因果分析,找出地理规律的演变过程,同时探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以分析出地理特征。虽然在初中阶段这个要求不高,但是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效果,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习惯。例如,要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经过以下思维过程:首先分析日本的环境资源特点,明确临海的位置,众多的高素质人口,适宜的气候,便利的海运交通及丰富的水力海洋资源是日本发展的有利条件。地狭人稠和矿产资源贫乏是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因果关系,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发展经济。所以日本工业类型是加工——贸易型经济。根据这些分析,可以综合出日本工业布局的地理特征是“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四个地区,在海港附近形成工业中心”。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分析——综合是常用的思维方法,需要老师花费较多的力气去培养和训练学生。
第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联想的思维。地理学科中的形象思维主要特点是:首先要有一定的地理表象,然后进一步通过联想进行思维。例如,大家都知道金字塔是埃及的重要标志。但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知道埃及有金字塔,更需要的是一看到金字塔就知道是埃及,进而联想到埃及的地理景观。又如,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学生都能在实际生活中亲自感受到冬季经常出现从内地吹向海洋的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多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气候既湿润又温暖。当联想到云贵高原的气候时,夏季由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两种影响,所以降水丰富;而冬季高原大部分地区云雾笼罩,多阴雨冷湿的天气。从而学生对我国季风气候有了全面的了解。这种依据地理表象的联想进行思维使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同时有助于中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抽象思维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运用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学生感知地理事物,获取感性材料形象地理表象的有效途径。野外观察、识看标本、实际测量、演示实验、参观访问等。还可运用反映地理实物的图片、幻灯电视录像等使学生直接接触或观察实际地理事物,都是形成地理表象的有效方法。比如,电视录像能突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学生如临其境可看到千里之外的地理事物,对重点内容还能仔细观察,反复品味。又如用课本上的插图(云南省的路南石林,雪峰耸立的喜马拉雅山……)以及畫报上与教学有关的彩色图片等搞小型展览供学生参观,不仅印象深刻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加强运用地图的教学。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也是形成地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运用地图,一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二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坚持长期的反复细致的训练,学生就会掌握地图的各项要求养成用图习惯。识图侧重于形成地理表象获得感性事实材料,而分析图则在形成地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综合。例如,以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作比较,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各专题地图,进行以下思维活动:赤道、南回归线、南纬40°纬线通过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各处在什么气压带风带?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及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各大陆分别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哪些反映出地带性分布、哪些属于非地带性?最后得出南美洲、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征。然后运用地图提出假设:若安第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美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移,沙漠面积、气候将怎样变化?学生从这类具体事例中受到思想启迪,激发出思维的创造性。又如,常见的气温曲线图和年降水柱图,既是一种形象说明,又是对某地气候特征的抽象概括,学生可以利用形象思维去取得直观认识,再去分析——综合出某一种气候的特征。读图和分析图的教学,从读图的感性认识到分析图的理性认识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许素贞.地图教学与创造性思维[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7、8).
[2]程祥清,吴宏生.探索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潜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0).
作者简介:
何晓丹,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