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绝”大放光彩 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2018-07-14姜婷婷
姜婷婷
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余年的建都史,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在充分汲取各地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批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的宫廷艺术,“燕京八绝”技艺就是这其中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燕京八绝”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展现出璀燦的时代精神。
在2月7日至25日举办的平昌冬奥会“中国之家”活动中,包括“燕京八绝”在内的十余个非遗项目,40多件非遗精品,2位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惊艳亮相,成为了一道冬奧赛场外的美丽风景线,展现了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魅力。
融合了中西方美学元素的景泰蓝创新作品《蝶舞》《鱼舞天骄》《海底世界》,浑厚细腻的雕漆《和字插屏》,寓意吉祥的盘金宫毯《沙弥送福》,皇家京绣《盘金凤凰》等作品,让来宾深深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大国工E”的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
“燕京八绝”大放光彩
“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是最具北京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作为“京作”特色宫廷艺术的代表,“燕京八绝”曾专供皇家御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燕京八绝由宫廷造办走向了民间制作,但依然代表着传统工艺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办工厂,延续中华百工的精湛技艺和匠心文脉,“燕京八绝”曾成为国家创汇的主力军。而在一度欣欣向荣后,因为经济转型和统产统销方式的终结,燕京八绝也经历了产业规模缩小、技艺传承困难的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党和政府为抢救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同时社会收藏热潮不断兴起,工艺美术企业逐渐从低谷中一步步走了出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相继开办并恢复了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雕漆、京绣五个传统专业,设立了大师工作室,采取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形式,探索建立了“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燕京八绝”迎来复兴。
首都的非遗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展示首都作为全国的国际交往中心、展示中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文化窗口。
“燕京八绝”讲述中国故事
燕京八绝,之所以被称作绝技,是源于每项技艺不仅用料讲究而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汇集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中国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望。如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在明景泰年间趋于成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是掐丝和点蓝。掐丝是按照图纸,将铜丝制成各种图案,枯在铜胎上并进行焊接。点蓝,是把各种颜色的珐琅彩填入图案中,点完后还要烧制,颜料则取材于天鮮物质。《太平有象》是许多人熟悉的景泰蓝经典艺术作品,大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象与“祥”谐音,古时候《太平有象》常陈列在皇帝的庁堂之中,以祈求“天下太平,吉样安康'景泰蓝制作工艺耗工耗时,像《太平有象》这样的作品,就需要二十名技师一年时间才能完成。景泰蓝庄重华丽、造价昂贵,歷来为皇家所独享。
京绣,又称“宫绣”,明清两朝大量用于皇家、贵族的服装和饰品,是宫廷的专属品。因为专为皇家服务,所以京绣技法独特,用料讲究。面料要选用上等的丝绸,绣线的材质主要有黄金、白银和蚕丝。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皇帝、皇后穿的朝服就是京绣制品。比较有名的八团龙凤双喜绣抱是当年皇后大婚时穿的吉服之一,绣工精细,颜色丰富,衬托出大婚时的喜庆与热烈,寓意吉溜庆。红色的锦缎配以金色的图案,彰显出皇后尊贵的身份和端庄典雅的容貌。衣服通身绣满了吉祥图案,如龙凤团,寓意着夫妻和谐,仙鹤寓意着幸福长寿。京绣制品的色彩十分丰富,一件绣抱使用了上百种颜色的绣线。再如金漆镶嵌,通俗的说就是以实用木料、天然大漆、优质金箔、五彩宝石等为原材料,通过雕填、刻灰、彩绘和镶嵌等复杂的工艺制作的屏风、宝座、桌柜、食盒等传统漆器艺术品。如以历史典故《海屋添筹图》为题材的屏风,采用了“金漆镶嵌髹饰技艺”手工绘制而成,具有和平美好、吉样长寿的寓意。(本文作者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