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赋能与共赢
2018-07-14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同金融的深层融合不断打破了现有金融业的边界,深刻地改变着金融业的业态,“无科技不金融”已成为金融业的共识。金融科技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业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间的竞合关系。为此,2018中国金融创新论坛特设“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赋能与共赢”圆桌论坛,邀请业内专家共聚一堂,探讨金融科技在银行中的运用与创新、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如何互利共赢,以及区域性银行和中小银行如何借力金融科技企业为自身赋能。现将精彩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主持人致辞
邵山:
本论坛的主题是“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赋能与共赢”,这个课题很大,涉及的领域众多,需要深入探讨研究。金融科技的内涵很广泛,尤其是,当前科技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包括炙手可热的区块链等技术,都在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这一切已促使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对金融客户、作业流程、业务模式都带来了重大影响,金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今天的会议有幸请到银行业及科技企业的代表共聚一堂,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介绍各自所做的工作和对当下行业业态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思路,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
(邵山系《金融电子化》杂志社副总编辑)
嘉宾发言
周颖辉:科技赋能,推动中国银行业纵深发展
金融科技能力的引入,能够帮助银行在大数据营销、精准获客、量化风控、智能贷后管理、实时联动定价等领域提升效率并降低风险。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间的密切合作,能够为广大客户群体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实现真正意义的普惠金融。战略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结合金融科技,能够及时掌握重要信息,防范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对智能化的风险管控有很大帮助。
金融科技对银行发展有广泛影响
第一,时代变化酝酿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伴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以及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开始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和推进数字化变革。《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降低了企业开户的要求,有利于移动展业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终端实现上门开户等功能,为金融科技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数字化信息服务带给银行竞争威胁。银行业面临数字化提速的威胁,以科技企业为基础的金融科技企业,掌握了更为完整、精确的客户画像,在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等方面带来了竞争。
第三,运用新技术优化客户体验。随着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日渐成熟,银行提升数字化业务能力和客户体验有了新动能,实现了以客户为战略重点,全面优化服务速度、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
第四,以系统建设打造多场景使用模式。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着力点主要是数字平台和金融云的建设、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并应用于商业银行各个场景,实现场景与金融服务的无缝对接。
金融科技对银行发展的革新
第一,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感受到较大压力。随着金融科技的持续推进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应用,银行开始发力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客户体验。第二,打造全场景创新的服务模式。金融不再是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内嵌在碎片化场景中的底层服务之一。这意味著银行必须颠覆传统业务模式,通过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对场景进行布局,借力金融科技创新,打造开放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同业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升级换代,各家银行都明确把金融科技纳入全行战略,并持续升级换代;二是银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渐次设立,从组织架构上积极打造专业的、全资或者控股的科技子公司;三是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投资力度,邮储银行也在新一轮IT规划中,将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科技迈向深度发展
第一,掌握核心技术是大型银行未来领跑的关键。在金融科技浪潮下,银行业逐渐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以金融科技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商机获客和智能风控等各个方面持续升级发展。
第二,技术部门市场化运作是大型银行深改的趋势。很多银行已经在金融科技子公司设立方面走出了第一步,未来技术团队可能会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让产品和服务真正接受市场的检验。
第三,统一监管让持牌机构优势进一步显现。金融监管的再加码是对统一监管、功能监管的贯彻落实,对金融科技发展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系统建设发展模式从丰富入口转向数据治理。商业银行开始转变追求丰富流量入口的传统单一模式,未来将聚焦于数据治理、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对筛选出的高价值数据进行更为精准的分类、分析和应用。
(周颖辉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
陈伟钢:科技创新是银行转型的根本出路
今天我想重点表达三层意思,第一,科技是推动金融变革最根本的动力;第二,金融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第三,金融监管部门责无旁贷。
科技是推动金融变革最根本的动力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用到金融领域照样适用。从近代史来看,我们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科技进步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近500年来,人类社会大约经历了四次重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人类第一次完成由机械力代替人力,使人的力量成百上千倍放大,迎来机械化时代的到来;第二次飞跃是以电力技术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实现了电力代替机械力,使人的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迎来自动化时代的到来;第三次飞跃是以电子技术的应用为标志,人类实现了超能计算和远距离信息传输,迎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第四次飞跃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标志,人类实现了万物互通,使机器对人的理解和模仿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迎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目前人类正在向第四次飞跃迈进。事实证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以科技进步为前提的。四次飞跃,引发四次工业革命,而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又都需要金融的助推,相应的引发了四次金融变革,推动着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蓬勃发展。这条路径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推动工业革命进而推动金融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着金融业本身的效率变革,比如银行从手工记账到机器记账,从算盘计算到机器计算,从经验风控到系统风控,银行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机器和技术的依赖。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创新让金融插上了翅膀,效率极大地提高。
科学技术进步还让金融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金融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后来有了证券,保险等,但是这老三样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金融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非金融行业大量涉足金融,网上贷款、网上支付、网上筹资等不断涌现,使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的界限变得模糊。
科学技术进步同时还促进了金融监管手段的变革。近些年来,监管者本身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对金融机构产品和风险的监管,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可以说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助推,科技是推动金融变革最根本的动力,如果没有科技进步,金融是不可能有这么飞速发展的。
金融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
金融的飞速发展依靠科技推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于我国金融业而言,在金融科技方面又有多少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要成为金融强国,至少应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货币形态要有创新。大家知道,货币形态大约走过了四个时期,最早的货币是贝壳,随着冶炼技术的成熟,黄金、白银、黄铜等贵金属成为主要货币,这应该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时期,称之为货币1.0时代,后来发明了纸币,包括票据、支票等等,这是货币的2.0时代;随着电子技术的成熟,以借记卡、信用卡为代表,货币进入3.0时代;现在应该要向第四步迈进了,就是数字货币,或者说具有国家主权意义的数字货币,这一货币形式一定会到来,它的实现将是人类社会又一重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是支付手段要有创新。自从有了互联网以后,网上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各种支付方式层出不容,极大地方便了金融消费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未来还有哪些更科学、更先进、更方便、更安全的支付方式呢,等待我们去创造。
三是风控手段的创新。因为金融总是与风险同在,金融价格会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波动而变化,金融要受到金融参与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人的因素又非常复杂,所以,防范金融風险永远在路上,更科学、更实用的防范风险的方法永远会成为市场的最大需求。
四是身份识别的创新。未来对金融参与者,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准确识别其身份非常重要,因为世界上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在某个自然人或法人名下的,也就是说,任何资产或者负债都是有主的,识别了主人的身份,也就识别了资产或者负债的归属。目前对自然人的身份识别研究得比较多,但对法人的身份识别相对较少,这项技术的创新对金融风险的防控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五是征信手段的创新。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是维系一个国家正常社会秩序的基础,尤其对金融行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金融参与者如果缺乏信用,该付的不付,该还的不还,金融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近些年来,经常出现的政府平台违约、企业经营三角债、违法金融机构信用欺诈等,严重干扰了金融的正常秩序,必须对这些不法分子绳之以法。但目前对自然人和法人的失信行为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采集,致使一些违法违规者长期逍遥法外,助长了违法行为的蔓延,征信手段的创新和信用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
六是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区块链技术始于金融,更应该扎根于金融。从目前情况看,区块链技术还不够成熟,真正能够应用的更是少之又少,相反,一些领域借用区块链这个概念,用于炒作和诈骗,对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应该予以严厉打击。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是一个方向,迟早要成为现实。但现在对区块链的认识相当于三十年前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一样,很多人没有看清楚它的功用,对未来有哪些影响也看得不是很清楚,区块链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作为网络技术的一种新模式,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提前布局研究,否则又会像其他技术一样输在起跑线上了。
金融监管部门责无旁贷
近些年来,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够快速、有序发展,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密不可分,政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这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给各种涉网络的非法经营活动留下了不小的生存空间,在国内金融大案、要案频发,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事件影响深远,有的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的甚至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给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金融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我认为作为政府部门,对金融科技的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容忍。任何创新都是从无到有,都有失败的风险。新生事物出现,不完善的地方在所难免,而且任何好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坏人利用,不能一出问题就一棍子打死,要允许试错,防止把好的创意扼杀在摇蓝之中。
二是支持。政府部门虽然不可能像企业或个体劳动者那样富有创新精神,这是由机制决定的,政府创新永远不可能走在企业的前面。但是,政府部门也不应该成为创新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政府相关部门要做有识之士、有知之士、有志之士,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并且从政策、经费、资源、人才等多方面支持创新。
三是引领。政府部门具有行业、产业、地区等领导地位,有更多的话语权,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积极引导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
四是统筹。政府要善于在顶层设计上多做工作,因为顶层设计只有政府出面才能实现,哪一个企业或者哪一个个人不可能做到顶层设计,而只能在底层实践;要善于在统筹协调上多做工作,如行业之间的统筹、区域间的统筹、国家层面的统筹等。统筹工作很重要,也很困难。现在各行各业,各定各的标准,政府部门也各唱各的调,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有时造成很多浪费,有时形成新的壁垒。如手机充电器,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国家就统一不起来,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标准,换一个手机就要换一大堆充电设备。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金融科技创新也不例外,如各银行、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发系统,有的大机构拆巨资建自己的系统,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也自行其事,最后的结果是系统五花八门,互不兼容。所以,政府部门、监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多做统筹工作,统筹越早,浪费就越小,危害也越小。
(陈伟钢系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 监事会巡视员)
左振哲: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竞合要做到“四个四”
认识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背景——“四个在变”
一是技术在变。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极大地改变了金融生态,让银行提供“适时而在”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二是客户在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客户在金融业务种类、服务渠道以及服务时间的选择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和灵活性,从而体现出更具差异性的金融需求特征,移动金融的服务、产品、功能等个性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三是市场在变。从基础技术与金融的融合程度上看,金融科技不再是简单的“互联网上做金融”,其应用基础是智能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市场上带来了更多更深刻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四是玩法在变。现在的市场玩家,尤其是随着新金融科技公司的加入,与传统金融的玩法完全不一样,它既有资本市场的资金实力,也有深入骨髓的互联网创新基因,还有自身逐利的资本与愿望,这些互联网的玩法决定了传统金融机构必须向新生的金融科技机构看齐才能赢得市场。当然,来自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也是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背景。
理解商业银行如何拥抱金融科技时代——“四大变革”
在不久前的银行发布会上,招行明确提出要从基础建设、业务与IT要融合、创新机制建设和人才结构转型等四个方面全面对标金融科技公司,体现了银行向金融科技转型的信心。发展金融科技是银行在新的金融科技环境下的自我颠覆和变革。一是要坚定金融科技的意识和信心。这绝不是发文件喊口号的,而是要把这种意识和信心深入到传统商业银行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到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二是变革现有产品的服务体系和流程。要构建即时响应、快速部署、不断迭代的敏捷产品研发流程,不断简化业务流程、优化产品界面、改善用户体验,在客户交易、客户服务、内部管理等领域与客户金融需求无缝对接。三是要改变固有的体制和机制。推进新技术与业务的有机融合,通过整合全行科技创新资源、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优化创新工作流程、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等手段,建立建成快速响应市场的业务管理机制。四是要创新市场营销的策略和手段。通过用户画像、大数据模型等实施对客户的精准营销,提高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要通过产品创新和重点场景驱动,提升线上获客和活客能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模式。
掌握商业银行推动金融科技的突破点——“四点加强”
一是加强对移动端服务能力建设。要在客户交易、客户服务、内部管理等领域推进移动化,以实现对客户金融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加强大数据的应用。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硬件的兴起,获取数据的渠道日益丰富,这将极大促进了个人征信、授信、风控以及保险定价等多个金融领域的发展。三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这将大幅改变金融现有格局,使金融服务(银行、保险、理财、借贷、投资等方面)更加地个性化与智能化。在前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服务客户;在中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支持授信、各类金融交易和金融分析中的决策;在后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风险防控和监督。四是加强“联合创新”。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极大地改变了金融生态,让银行在Bank4.0时代提供“适时而在”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
推动农业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探索——“四类实践”
一是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初步形成。完成了金融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生活平台主体功能的投产上线,实现了农业银行网络金融从渠道建设向平台经营的转型升级。二是全面推进社交化金融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微信银行建设,注重微信渠道的营销推广,并在四大行中率先推出了微信小程序,打通线上、线下服务。三是持续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按照全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战略要求,为三农服务打造专属移动端APP,创新实践农村电商发展的新模式应用。四是积极探索金融科技新应用。如通过采用刷脸取款技术,有效降低了伪卡风险;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行业应用模式,推出了“e链贷”和“嗨豆”产品体系,等等。近期,农业银行还重磅推出了基于语音导航、人脸识别、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应用的新版智能掌银,诚邀广大客户下载体验。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提三点建议。一是要提升对银行业利用金融科技进行创新的风险容忍度,监管部门要鼓励商业银行大胆创新,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客户体验,以监管科技的创新适时应对金融科技的发展。二是要加强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务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諸如支付清算、身份认证、金融标准等方面,要未雨绸缪加大统筹力度。这不是单个或几家金融机构所能实现的,更需要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的推动。三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进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彼此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积极探索“赋能和共赢”的合作机制。希望农业银行将来有更多机会与在座的各位深度合作。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唯有携手奔跑才能在这新时代的潮流中砥砺前行。
(左振哲系中国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
陈则栋:区域性银行在金融科技应用中应有自身特色
区域性商业银行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战略高度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多数股份制银行已将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列入战略规划,部分城商行、农商行也开始将互联网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战略规划、优化组织架构,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渠道和产品不断丰富。
江苏银行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战略性地位。常熟农商行推行“数字化、智能化”战略。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常熟农商行的信息科技类员工占比均上升。兰州银行很早就开始拥抱金融科技,建立起集支付、理财、信贷、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等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打造形成自身特色核心竞争力。直销银行增长明显、微信银行功能逐步丰富。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通过开展直销银行业务扩大获客渠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开展直销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已超过110家,除百信银行以独立法人形式开展业务外,大多数直销银行以商业银行下属部门形式运营。部分商业银行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引入智能柜员机、智能机器人,推动网点服务智能化、轻型化转型。生物识别技术加速推进。光大银行、江苏银行等将指纹、声纹、人脸识别等应用于身份验证、交易确认、语音导航等场景。
城商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中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城商行金融科技发展从战略思维上,要能承受压力,金融科技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投入很大,要认识到短期收益与长远发展的平衡。二是要以已有客户的优化服务和数据挖掘为前提。不是简单的将线下产品和服务搬到线上,需要对后台积累的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对客户进行画像,实施精准营销;需要在线上提供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特点和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三是应当立足当地区域优势,在专业领域深耕細作,打造特色牌,通过发展科技金融,更好地实现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错位竞争。四是注重风险的防控。互联网渠道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是重要因素。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强风险防控应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注重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与互联网企业、同业机构、电信运营商等建立竞合关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在互联网金融方面,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组织资金存管测评。已经申请的银行中全国性、股份制、互联网银行、城商行都有。城商行占比更大,在这方面不同的银行其出发点不同,但客观体现出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的部署。二是建设互联网金融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平台是协会组织建设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主要解决当前推动解决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的共性问题。平台整合各身份核验渠道主流数据资源,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入口,提供身份核验的一站式接入,可有效提高身份核验效率,节约企业运营成本。三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测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包括监管服务、统计分析、信息共享等功能。截至2018年3月15日,接入平台收录自然人借款客户4000多万个,借款账户9000多万个,入库记录4亿多条,基本实现了对开展个人负债业务的P2P网络借贷、网络小贷、消费金融等会员机构的全覆盖。四是成立互联网银行专委会、移动金融专业委员会等就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如直销银行发展、城商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等课题进行研究。针对当前二类户绑卡问题,协会也在与监管推动沟通在II类户开户绑卡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陈则栋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副主任)
段云飞: 打造银行金融科技转型路径
我想说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银行跟金融科技企业的关系是什么;第二,招商银行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战略。
说到银行跟金融科技企业的关系就有必要对金融与科技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我认为,首先应明确的是,金融的本质并未改变。虽然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业态,但金融就是金融,资金融通仍然居于核心地位,绝不会因为采用了科技手段改变了金融的本质。当前监管机构加强金融监管的逻辑也正在于此,用科技改变金融,来进行所谓的套利性的金融创新肯定是没有出路的。金融科技要求市场主体有场景再建的思路,科技企业在入口和场景上具有优势,但银行在资金和线下服务的优势也是不容置疑的。绝大部分银行构筑了一个服务于高端客户的强大网络,这部分高端客群往往需要线下的专业服务,这正是银行的优势所在。银行服务于长尾客户的成本较高,但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这一点,随着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银行这方面的成本是趋于下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技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就变得十分重要。然而,离开银行扶持的金融科技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但如果离开金融科技的赋能,则并不必然会给银行带来致命的打击,银行只是会维持“传统”的原貌而已。银行不满足于当前的现状,致力于延伸其服务面,这是造成银行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共融共生关系的根源所在。
第二个方面,我想介绍一下招行的金融战略。2015年,招行制定的发展战略将自身定位为金融科技银行。这意味着,招行首先要变成金融科技公司,要能以金融科技的思维来思考互联网战略。为贯彻该战略,招行制定了十二字方针,即“内建平台、外拓场景、流量经营”。内建平台是指构建两大零售APP——招行手机银行APP与掌上生活APP,以及两大对公板块APP——企业银行的APP与同业金融的招银通APP的服务。外拓场景指构建更多丰富和大众化的场景,由原先的高端客户服务向日常消费背景进行延伸,包括汽车金融、房地产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等。在此过程中,招行也积极利用诸如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拓展各种各样的业务场景。在这个基础上,招行实施流量经营,其目的就是使招行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到信息流、资金流的闭环运作,进而招行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生态圈和朋友圈的支持下,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的生态系统。所以我们现在就开始要实现几个转变。
第一,向获得账户的思维转变。招行正逐渐摆脱强调客户总资产的传统银行思维,转而以活跃客户作为指标,向金融企业靠拢。招商银行的两大零售APP的活跃用户已超过一亿,是中国银行业APP中活跃客户比较高的,未来两三年内我们将向两亿客户发起冲击。第二,实现线下用户向线上的转化。吸引有实体卡的招行存量用户习惯与我们的手机APP,因为移动互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创立小的创新团队激发整个银行的创新。我们拿出营收的1%,除了正常的开支以外,专门奖励小团队创新,让这种创新的文化能够在整个招商银行生根发芽,使我们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更加迅速。
(段云飞系招商银行同业客户部副总经理)
刘 鑫:金融服务外包助推银企共赢
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正风生水起,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合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认为,大潮来临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下有几点亟待厘清:第一,互联网企业把表内的“流量+数据服务”收入,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包装成为一个面对金融企业的流量数据为核心科技为外壳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表内收入的资本化。第二,金融企业主业是金融,没有必要深入到技术底层研究ios和android的竞争,只要有利于满足客户需要,拿来用就可以,所以,所谓的科技、技术都是工具。第三,金融产品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客户需求的商业服务流程一体化过程只能更加深入,金融服务外包范畴和体量的扩大给了广大科技公司更多的业务机会。第四,不论银行系科技公司、还是互联网系科技公司,生存的基础只能是技术,如果非要用来包装流量和数据,那就是伪金融科技。打比方说,就像我们要买个鸡蛋,商家说,不行,我得煎一下再给你,因为我是卖铲子的。
(刘鑫系包商银行行长助理)
扈 浩:科技驱动银企价值共赢
中原银行自成立以来,立足于河南省级法人银行的区域战略定位,秉承“科技立行、科技兴行”的理念,大力推进信息系统与IT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各类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努力实现科技驱动价值共赢。以下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原银行金融科技生态合作的实践与思路:
一是基础技术方面。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与基础技术龙头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不断加强自身投入,夯实IT基础设施,努力将外部技术转化为企业级技术应用能力。例如:自2016年起,与华为公司开展大数据基础技术合作,利用华为分布式大数据技术平台,构建了涵盖数据采集、整合加工、挖掘分析等方面的大数据基础技术体系,并承载建设了智能营销、风险管控、管理会计等10余套数据应用系统。
二是产品应用方面。坚持开放心态、迭代试错的理念,与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的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开展产品应用合作。比如在惠农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围绕特定客群打造专属金融创新产品,迭代优化完善,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三是场景平台方面。传统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并不是高频场景,在获客与留存方面相比互联网平台有很大差距。为有效推动网络金融业务发展,中原银行积极探索与房、车、出行、美食等高频生活场景生态平台开展合作,如:结合特色美食场景,打造聚焦于地方特色美食的“中原吃货地图”,以更好地获取线上客户流量并提升客户服务粘性。同时,顺应互联网生态开放共享的发展趋势,搭建开放金融服务平台,将银行账户、支付、信贷风控等专属能力嵌入输出到高频流量的互联网场景平台中。
四是数据共创方面。银行基于自身金融产品服务所积累的客户与业务数据质量价值很高,但若要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创造业务价值,仍需要与外部行业大数据企业进行深入合作,真正实现内外部数据汇集贯通。近年来,我行与一些专注于工业、税务、惠农、互联网行业数据的金融科技企业开展了数据共创合作,在线上化信贷产品创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实践成果。未来中原银行会进一步加大数据产品应用创新,有策略地通过线上产品建设积累数据,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与外部行业大数据企业合作,实现数据价值共创共赢。
五是人才培养方面。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人才储备上,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金融科技巨头企业具有明显差距。为有效践行科技银行、数据银行发展战略,我行大力推进产学研生态联盟人才培养工作。如: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金融科技企业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等方式,全方位推动金融科技人才联合培养,为后续科技战略持续发展积累储备人才力量。
未来已来,数字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原银行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金融科技生态创新合作,坚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开放共享,相互赋能,努力助推数字化战略实践跨越发展。
(扈浩系中原银行技术总监)
陈志华:“和而不同”是银企赋能与共赢的关键
我认为,真正实现赋能和共赢,合作双方至少应该在以下三点达成共识:第一,目标不同,结果共赢;第二,能力不同,优势互补;第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就以上三点谈谈我的体会。
为什么要目标不同,结果共赢
2017年以来,国有大行和主流互联网公司,双方科技金融的合作轰轰烈烈,开发布会,搞战略合作,至少现在看起来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只开花不结果。根源在于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以科技之名,行获取对方用户之实。所以合作不是很理想,甚至有“同床异梦”之感。
只有当科技金融公司的目标是服务好银行,把银行当作自己的客户;银行的目标是尊重互联网公司的科技能力,通过互联网公司的科技能力,来获客和活客,最终才能实现双赢。
为什么说能力不同,优势互补
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之间,必须是能力互补;尤其是金融科技公司拥有的这个能力,是银行在服务客户时必须拥有,但是自己又不愿意拥有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给银行的这个能力,是银行必须拥有,而且又特别有意愿拥有的能力的,这个合作很难长久,换位思考,因为银行一般都会实行拿来主义,转化成身能力的。
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首先,科技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很清晰,不能摇摆,合作的初心是要把遵守合规作为前提、风控作为底线。其次,风险是银行的底线,银行的部门和架构设计,本来就有相互制约的问题,不同部门对同一个业务合作的角度各不相同,过程中的磕绊和纠缠自当不可避免。合作双方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决心,砥砺前行。
2017年底,易宝支付和建行推出了联合收单产品。合作一年多,帮助建行拓展和服务了大型优质商户6000多家,其中不乏301医院、口腔医院、北京师范大学、新中关商场等知名客户。在合作这个产品时,易宝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服务好建行,而不是惦记着银行的客户。建行的目标也很明确,通过易宝支付提供的能力,服务好建行的客户,让建行的客户满意,帮助建行揽存吸储。
联合收单解决的是建行在服务大型客户的订制化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快速反映,量身定做。建行的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国际一流,但是建行的科技能力都集中在建行的各开发中心,不是下沉在建行的支行网点,更不可能在其客户经理。
有句话叫做“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还有句话是,“潮水退了,看谁没有穿底裤”。毋庸置疑,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的合作和赋能,当前正在台风口上。我也希望,我们金融科技行业的精英都是智者,真诚祝愿大家等这场金融大潮退去后,不仅穿着底裤,还穿着西装。
(陈志华系易宝支付有限公司副总裁)
邵 忠:以智能化技术助力IT运维
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討的是IT运维领域的话题。 首先,我想强调一下,IT运维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性。运维部门在很多企业里都是幕后英雄,业务部门很少意识到为了保证银行业务的连续性,运维人员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我们都知道,IT运维从来都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无论是从工作强度还是工作复杂度来说,运维工程师所承受的压力都很大,在科技引领“业务创新”的发展过程中,IT运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确保服务运行的安全,保障企业良好运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金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引领也已成为业界共识,科技创新为银行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大数据和AI技术在银行业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预见很多传统的业务岗位最终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与之相反的是,科技部门的运维压力却与日俱增。运维人员还要面对诸多问题,比如:软硬件系统的部署更加复杂,日益庞大,故障难以避免;为了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出现问题如何快速准确做出决策?如何去处理每天产生的海量、多样的监控数据?同时还面临着人员增速跟不上信息系统规模增长的速度、系统架构的转变增加运维难度等等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运维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是身心俱疲,加班是常态,时常还需要7×24小时待命,最担心的事情是半夜“机叫”。运维就像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时而硝烟弥漫,时而安静得可怕。IT运维工程师不但要拼智力,还要拼体力。
智能运维(AIOps)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为了应当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把运维工程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运维工作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把AI算法引入IT运维领域,在运维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运维的智能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监控贯穿运维建设全程而不算一个阶段,之所以放做一个阶段是因为这几年的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让监控成为了运维技术的新方向。运维的主要任务就是故障发现、故障止损、故障修复以及故障规避。智能运维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而是IT运营分析和管理体系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智能运维以运维大数据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运维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涵盖IT监控,应用性能管理、外网监控、日志分析,系统安全等方面。
智能运维的使用场景
我认为智能运维主要围绕质量保障、成本管理和效率提升的三个基本运维场景,逐步构建智能化运维服务。在质量保障方面,为保障现有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可以细分为异常检测、故障诊断、故障预测、故障自愈等基本场景;在成本管理方面,可细分为指标监控、资源优化、容量规划、性能优化等基本场景;在效率提升方面,可分为智能预测、智能变更、智能问答、智能决策等基本场景。
智能运维如何落地实现
智能运维的落地实现需要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及算法界的深入合作与共赢。银行作为主题可以提供智能运维的场景及大量的时序数据;算法界可以提供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的算法及模型,金融科技公司则会结合自身的在运维领域的经验,把AI算法应用于企业的典型运维场景,实现运维的智能化。智能运维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第一,人工智能(AI)——使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来充分理解不同系统之间发生事件的方式和原因。使用专家规则系统和规则引擎作为自动化故障排除和自动修复的一部分;第二,机器学(ML)——使用先进的数学技术,分析、预测、警报和建模各种系统;第三,大数据(BD)——一切都基于大数据。在运维监控系统中,每时每刻会产生大量应用监控数据,日志数据,主机数据,网络数据等等。
智能运维的愿景
运维本来就是在解决各种场景下的问题,智能化技术是一些新手段帮助运维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智能运维的目标就是要让运维人员告别“人力运维”时代,告别救火式、被动式的运维模式,运维工作将进入“技术运维”时代,采取预防、主动运维模式。运维流程追求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化运维压力为开发的动力,由机器提供“持续运维”服务。智能运维的最终目标:无人值守的运维。在新的“技术运维”时代,人工智能将起到主导作用,运维人员将不再是苦行僧,也可以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邵忠系北京盛世全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邓苏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金融业资源配置效率
先锋支付是一家以支付产品研发为基础并不断积极探索,提供多种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针对当下金融科技领域发展面临的投资风险和人才缺口,先锋支付为相关金融机构提供技术、人才的输出和赋能,如我们提供的直销银行可以帮助客户在建立多层互联网核心账户体系架构和支持多类型金融产品的同时提供多样化互联网营销工具,为中小银行快速扩充用户群体。同时先锋支付也为银行提供资金存管技术服务。在产业链层面,我们为合作伙伴提供多种支付渠道,完成线上线下收单,整合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数据,实现数据的线上化和实时化,形成为供应链企业整体提供可控风险的金融服务模式。
(邓苏军系先锋支付有限公司副总裁)
郑子洲:赋能中小金融机构,让金融更简单更美好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成为驱动全球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力量,金融科技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对银行而言,如何借力金融科技进行运用与创新、如何与金融科技企业互利共赢等成为核心话题,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数金”)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作为兴业银行集团布局金融科技的先行军,兴业数金自成立以来就明确了两大发展脉络,一方面是“延续发展”,即在继承银银平台科技输出基础上,做大做强金融云,为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信息云服务;另一方面是“突破创新”,即打造开放银行平台,通过开放接口,开展微创新,成为“银行端”和“客户端”的连接器。在金融行业云服务领域,兴业银行于2007年在国内率先推出“银银平台”科技输出业务,以中小银行信息系统托管与维护为切入口,创造性地将管理、科技、业务流程等作为可输出产品,为各类合作银行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改变了商业银行只提供金融产品的传统经营模式。
兴业数金金融云服务脱胎于兴业银行科技输出业务,致力于解决中小银行科技支撑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不足、科技力量薄弱等难题。从市场化运作开始,在巩固并扩大村镇银行服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基础上,积极拓展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等规模量级更大的合作行客户。同时,金融云积极进行业务产品创新,先后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实现金融云产品的不断升级、优化。
依托持续发展的金融云平台,兴业数金不断融合自身金融行业技术、业务和产品服务积累,进行新模式、新业务探索。在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加速融合的当下,传统银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已经被高度渗透。在这种生态中,出现了新的组织形态,一方面允许各个合作伙伴无缝提供银行服务,另一方面在银行平台中纳入第三方服务和创新,使其拥有更为丰富的体验。2016年,盖特纳提出开放银行概念,即开放银行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在兴业数金公司多次与国际知名咨询机构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开放银行平台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具备,而目前还只是部门互联网巨头在应用,尚未渗透到银行领域,且“开放式”概念尚在产品层面,未提升到战略高度。
兴业数金通过打造开放银行平台,开放API接口,在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间嫁接数字化桥梁,助力广大中小银行对接各类商业生态,帮助广大中小微企业方便、快捷、安全地获取高品质的金融服务,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在开放银行平台中,平台底层是拥有牌照、金融服务的中小银行,提供诸如账户管理、支付、融资等金融服务能力,中小银行希望跟上层的商业生态系统进行对接,如各类行业、场景、电商平台等,但囿于技术和能力掣肘,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中间层即开放银行平台,负责将底层金融服务与上层的商业生態系统进行对接,把金融服务集成为可被上层生态系统调用的服务。除抽象最基础的服务组件、依据不同场景集成金融服务外,开放银行平台亦将融入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服务,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强大。
同时,在开放银行技术平台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兴业数金还建设孵化创新机制加速平台上的业务微创新。目前已经推出金融赋能类互联网票据流转产品“执剑人”、全场景支付产品“风行通宝”、物流行业服务产品“云路”、网络信贷产品“金东方”等,科技赋能类产品区块链电子合同产品“倚天鉴”、智能投顾产品“基海精灵”、聚合消息服务“青鸟”等。
(郑子洲系兴业数金云计算中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