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
2018-07-14李直
李直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发展较快,特别是与互联网金融较为密切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在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多项中间业务收入和信用中介角色产生一定冲击,对其监管也有待进一步规范。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概况
网银业务发展促进行业生长
1978年后,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相继在北京、上海恢复或设立,银行业结算体系由于跨行结算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支付服务产生的内部原因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金融工具覆盖面的普及、人民商品交易业务需求的大幅增长与早期我国落后的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建设能力之间存在矛盾。经历十年之久,仍没有攻克商业银行为销售货物的供货方提供统一的支付结算的处理端口,给商品交易的供需双方造成诸多不便。
2002年,中国银联的成立解决了多银行接口承接的问题。通过银行共同分担成本的方式,地方银联向商家提供多银行卡在线支付统一接口,使异地跨行网上支付成为可能。而金融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口承接,则由同电子商务发展而来的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承担。该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为支付网关模式,即具有较强银行接口专业技术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中介方, 分别连接银行和商家,从而帮助消费者和商家在网络交易支付过程中跳转到各家银行的网银界面进行支付操作。支付网关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自身附加值和增值空间均较小,收入主要来自银行端手续费的二次分配。基于这项制约,第三方机构一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以期获得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不断寻求业务创新,以期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优势。银行卡支付与互联网支付的商业合作模式初步形成。
互联网发展推动第三方支付快速增长
2005年是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概念提出的一年,在这一年,第三方支付公司在专业化程度、市场规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有较为明显的进步。
运营方式上,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步从网关支付模式向账户支付模式转变。账户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真正成为一个平台, 在交易流程中处于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重要停留节点。基于这些信息流和资金流,第三方支付机构有望获得更大的服务创新空间和价值创造空间。
这一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提供基础支付服务的同时, 开始向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增值服务,例如缴费、转账、还款、授信等,第三方支付的概念逐渐被大众所认同。2008~2010年, 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异军突起,交易规模连续三年持续增长,其中,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尤其迅猛。
移动互联网助力第三方支付爆发式增长
2012年是移动支付突破元年,基于智能手机SNS(社会性网络服务)、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应用都取得了较大突破, 以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为依托的第三方支付风起云涌。同时,第三方支付与保险、信贷、证券等金融业务的新一轮互动渗透和融合正步入快车道,中国第三方支付将进入一个新技术、新金融、新体系、新格局不断涌现的重大变革阶段,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据统计,央行一共分八批发放了共计270张支付牌照,包括智付支付、支付宝、快钱、银联,财付通、百度钱包等。央行发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时间集中在2011年初到2015年初之间。其中,2011~2013年是支付牌照发放的高峰期,像智付支付这一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是在此期间获得牌照的。
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迅速增长。2009年以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扩大,并在2013年成功突破17万亿元的基础,达到17.2万亿元,同比增长38.71%。2014年开始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16年交易规模达107.3万亿元。2017年增速开始放缓并下降至50%以下,2017年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54.9万亿元,同比增长44.3%。预计在2020年以前,交易规模将继续维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速将逐渐放缓。
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
具有广泛客户基础的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业, 衍生出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很容易开展互联网理财业务。此外,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利用虚拟账户记录买卖双方的支付行为从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支付宝发布的电子对账单,就是对买方信息的记录;而对卖方,除了其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商品授权等静态信息,还有其在支付宝上产生的大量动态信息,包括各种交易情况和支付情况。同时,其与外部商户、外部机构互换得到大量数据,构建了其独有的信用支持体系,从而为互联网融资业务奠定了基础。
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信用中介角色
商业银行多项中间业务受到影响,但对盈利状况影响有限。第三方支付平台除了未拥有实体账户外,已建立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类似的跨行结算账户体系,且手续费更低,操作更加便捷,其发展已经对银行的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收付等多种中间业务形成了挤压。
银行存款来源受到影响,非备付金银行活期存款外流。2017 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69.27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低2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3.51万亿元, 同比少增1.3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09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68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23万亿元。2017年12月,人民币存款减少7929亿元,同比多减9564亿元。
目前,用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等多种渠道为第三方支付账户充值,导致银行活期储蓄的流动与流失,最终使得非备付金存管银行活期存款外流。一是活期储蓄转化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依托第三方支付的信用中介功能,买卖方收付款时间差为第三方支付带来巨额应收代付的沉淀资金。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沉淀资金集中于备付金银行,即客户备付金会向少数几家银行集中。三是活期储蓄支付形式的备付金将部分转为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资金周转导致会有数额相对稳定的备付金沉淀在第三方机构的账户内,也即部分备付金完全可以以单位定期存款、单位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此外,随着第三方支付的高速发展,其业务逐步向代理基金和互联网理财等领域拓展,这将对定期存款形成分流和竞争。
客户在绑定快捷支付后,银行认证服务的界面与消费者支付的流程出现隔离,银行丢失了在支付环节对客户信息的掌控,第一时间获取数据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庞大的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是电商实现商业价值的基础,以支付宝为例,目前支付宝注册用户已超过8亿,实名用户数量突破3亿户,实名用户数量虽少于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但高于中国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整体看来,支付业务虽然对银行影响并不大,但支付平台在聚集客户后可以取得细分市场的信息,并通过衍生的投融资产品对银行业务形成冲击。
银行业的应对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促成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支付业务也从传统的手工化发展到网络化,银行支付业务的场景应用也应不断尝试新的模式,各家银行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出自有清算平台,如工商银行的“e购”,兴业银行的“银银平台”等。
主动寻求创新发展。银行业务最传统的功能之一便是结算, 结算的主要手段就是支付功能。创新支付功能达到快捷、便利、安全、高效是银行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不斷完善,提高客户的体验度,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加强应用的规范高效。要求我们加大人才,按市场化的规则进行引进、培养、奖励。加大在研发、硬件设备上的投入,国家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方面予以支援。
主动寻求合作,积极推广银行理财业务。第三方支付为商户和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也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平台。支付宝作为国内最成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最多的商家,同时也吸引着上亿买家的目光。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可以积极寻求合作,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大力推广银行业各项业务,如理财业务、基金业务、黄金业务等。
加强互联互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广大消费者。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业要主动对接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传统客户的结算方式同第三支付应用场景对接。目前,第三方支付在个人消费领域优势越来越明显,但对传统的企业支付上略显不足、发展滞后,这就给传统银行业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传统银行业应开发好互联网支付的渠道对接广大企业客户,搭建好银企结算平台,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支付体系。
(作者单位:兴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