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策略
2018-07-14曾平秋
摘要:当学生进入初中后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尤其是初中的语文与小学有许多差别,让学生感到最困扰的就是文学名著增多了,文言文更难了,面对突然增加的知识难度,有些学生感到适应不了,甚至有些学生由此语文成绩一落千丈,学习失去了动力,找不到学习的方向。笔者认为,初中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缺少对文本的朗读,没有用心去欣赏文本,更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是流于表面的认读文章,对于学生的这种语文学习是不会有发展的,也是在初中的课堂上不允许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学教育;策略
在初中语文中,编者放进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学生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让学生的智商提高,情商达到一定的发展。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像一位文学家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是一个个性行为。因此,作为初中的语文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发表意见的时间,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一、 初中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老师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文本中的写作技巧进行指导外,还要针对文本中的解读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于文本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个人解读不重要,因此,没有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其实教师的这种错误观点造成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正确解读,片面的理解文本,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不允许的,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错误。另外,有一些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不正确的,教师在自己认识有偏颇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指导当然也会出错。比如目前网络上的资料非常多,很多老师直接就在网上拷贝现成的资料,几乎不用备课。这种条件下的课堂效率以及课堂质量可想而知。此外,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也会脱离文本,脱离教学目标,脱离实际。
(二) 对文本的解读单一
其实对于文本的解读,老师和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是有些老师总是觉得自己比学生更有权威,对文本的解读更正确,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情感世界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内心也是火热的。教师、文本、作者、学生之间的应该存在一种平等的对话,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有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于单一,没有从多角度进行认真分析,这种缺乏多元阅读的现象严重阻碍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原本丰富的情感变得干瘪。
二、 如何优化文学作品中的多元解读
(一) 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情境创设
其实有许多的文学著作学生都很喜欢,入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文学名著节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整套的名著读完。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是名著就不好,只要是被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没有自己阅读的价值,其实学生的这种认识非常错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从如下几个方面导入。第一点,趣味导入。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自己要先进行阅读,在阅读后把名著中有趣味的对话、描写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插入音频,通过设置悬念、温故知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第二点是适当的诱导。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重,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可以先给学生推荐,在推荐文学作品时,选取作者有趣的生活趣事或者是创编文学作品时的趣事导入,吊足学生的胃口,让学生有一种马上想读的冲动。作为老师,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引导时可以调整教学环节的相应顺序,因为教学环节如果固定不变,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而通过文章内容调整、文章顺序改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走进文本能夠提高效率。其次,老师完全可以删减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一些知识点可以一带而过,就比如说周树人先生的背景知识不用再重复讲解,直接引导学生走入主题。
(二) 转变教师观念,深入研究读本
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让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读出文学作品的精华,读出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愚公移山》这篇文学作品中有同学就认为愚公脑子不够用,他完全可以用机器把山给挖了,还有些同学认为愚公对于生态环境不够重视,还有些同学认为愚公的性格太倔强不适合现代社会。学生们的解读似乎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多元化的解读需要老师把问题转给学生。因为寓言故事本身是阐发哲理的,每个读者读来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而多元化的解读还是要围绕文章进行解读,切不可不顾故事的本身过度解读。除了文本解读,老师还可以借助外来材料解读,外来材料的讲解需要老师进行大量的资料积累,充分备课。
(三) 借助阅读理解策略,提高文本理解力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借助文本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通过咀嚼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精华,体会语言的魅力。比如《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足见文化人的迂腐。第三点是阐释推理,展开充分的联想。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写文章都是意犹未尽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没有写的那部分文字进行揣测与推理。《孔乙己》的结尾处是这样说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而孔乙己到底活着还是死了,这个结果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想推理,虽然从前文能够看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也可以推测到他可能已经命不久矣。但是我们自己完全可以为孔乙己创造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当然这个结局的创造要立足于文本,合理解释。
教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而多元化的解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评价中要尽量面向学生,关注学生多个方面的发展,对于评价也有所差异。多元化解读下的阅读教学需要老师不遗余力的推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黄义洲.浅析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J].小作家选刊,2016,(27):120.
[2]王达.初中语文写作强化教学理论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11).
作者简介:
曾平秋,重庆市,重庆市梁平区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