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更精彩让高考更轻松
2018-07-14蔡阳建
摘要:新的经验模式不断出现,为我们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借鉴和参考。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努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发展实际保持吻合,让教学方式方法在改革的推动中不断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 语文教学目标即高考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无尽无休的高考习题训练课。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因而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毕竟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有“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但不要忘了,普通高中的任务并不只有一个“升学”,还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仅仅盯住高考,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就是应用文,而高考却很少考。如果只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思路去教,那么這部分内容谁来教?如果这部分语文教学内容不完成,岂不是语文教学的失职?所以说,高考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高考的目标要求毕竟不能面面俱到,而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如果不改变这种片面的做法,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虽然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很“热闹”,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底线,那就是决不能影响高考。这样,语文教学改革就放不开手脚,所以有人称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二、 语文考试的分数等于语文水平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难于掌控,还没有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仍用一张考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几乎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时是看成绩,领导评价教师时往往也是凭借教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时也是看成绩。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引向唯考试是重,而无暇顾及其他。这种只重分数的评价是我们一直沿用的评价方式,其优点在于它一目了然,便于比较,便于操作。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评定方式不完善的一面正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单凭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概念: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努力学不一定能得高分,而不用功未必分数就能低多少。这样,学生对待语文就不重视,从而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徒劳无功。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探讨更为完善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好在《语文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思路,但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补充、完善。
三、 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在新课改之前早就有提出,可我们在教学中落实的如何呢?在我们大部分一线教师的传统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不尽心尽力地去“讲”,那么学生似乎就没有收获。特别是高中阶段,大部分老师更是寸步不让,尽心竭力。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少。其结果往往是老师累,而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不多。因此,笔者认为:
(一) 避免多讲,重视多练
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为例,我们在高一、高二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处理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我发现学生的知识回生现象非常严重,这时如果再用传统的老师汇总讲解,学生记忆的方法去复习,难免重蹈覆辙。因此,我在复习时挑出文言文中的若干重点句子,由学生写句子,写翻译,然后再统一明确答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老师轻松了,学生的收获更多了。实践证明这种重视练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练习增多了,也避免了因为长时间的听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课后我还就这一问题做了相关调查:一些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考察他们上课听讲的情况,结果显然不理想,但如果问他们前几天在黑板上写了什么内容,他们对之的印象往往比较深刻。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大胆地把时间交给他们去支配,走出“只有老师讲,才有好效果”的误区。
(二) 重视课堂的随机生成
我们的教学计划只能对教学环节、教学行为做以充分准备,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以预料和拿出应对方案,但课堂教学的实际是人和人的交流。特别是活跃的课堂,更是思想的碰撞。所以我们首先要珍视学生的课堂质疑和随机生成,及时随机应变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微调或大胆的调整。笔者认为:即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按计划完成,我们也要先解决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因为有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是正常的课堂。重视学生的随机生成,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表现。如近期在复习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当谈到“坚明约束”这一词时,我强调这一词中的“坚明”是“坚守”,“约束”是“约定”时,底下却大面积响起了反对的声音和不同的见解,我立刻意识到有了问题,停下来先检查我拿的教材的课下注释,没问题;再查学生的书,课下注释:“坚明”是“坚决明确地”,“约束”是“遵守约定”,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两种注释。这时,索性借机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哪种更为合适,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白了问题,且对此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三) 教学独创性与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相结合
新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首先是老师挖掘、研读教材,领会课文、单元、模块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处理教材方面具有了良好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讲解《林黛玉进贾府》,并不是按照以往的统一模式灌输给学生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认识,而是先让学生展开大量课外阅读,联系电视台的“红楼选秀”节目,提前设置“如何理解贾宝玉的娘娘腔?如果把王熙凤和林黛玉放到现代社会你更喜欢谁?”等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阅读和个性解读。课堂中,学生们对人物的认识就发生了碰撞,个性化的见解虽有失客观,但思维的跃动却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四、 总结
而这种改革,正是回到以前;再如以前语文教学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程式教学早已被否定和批判,而我们面临的高考阅读却正需要学生具备这样的基本能力;又如以前高考中的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等知识点考察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被取消,导致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对这些和日常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不重视,平时运用时不推敲,这一点在高考命题中是否要再考虑,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现状及应对措施[J].青年文学家,2011(18).
[2]浅析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J].新课程(中),2010(06).
[3]浅析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再思考[J].中国教育论文,2011(10).
作者简介:
蔡阳建,四川省广安市,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