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火炬 照亮中国
2018-07-14微光
◎微光
城市地标
启蒙民智的“重镇”
上海,中国近代出版业的重镇,红色出版的起点。
1897年 2月11日,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出版机构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诞生,这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不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它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据统计,在1919~1922年中共创建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就有20余种。
在20世纪初期,商务印书馆还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材的主要出版者,这里出版的教材内容与时俱进、风行全国;从印制规模而言,当时商务印书馆有各类机器1200余台。不仅各种教育标本,而且各类文具也都能自行生产,规模和质量在远东地区都堪称首屈一指。
值得一提的是,商务印书馆还开办了既是远东第一图书馆,又是图书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的东方图书馆,对我国近现代文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由于商务印书馆始终坚持以出版“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在抗战时期,它成为了日军在上海首先要摧毁的目标之一。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军陆战队2300余人向上海闸北发动全面进攻。轰炸机对上海闸北地区持续轰炸了10余小时,纷飞战火吞噬了上海。次日上午10时许,日军向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总厂投掷了6枚炸弹,商务印书馆在日本侵略军的轰炸及文化洗劫中,化为一片焦土。
据当时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回忆,当时日军对商务印书馆的轰炸其实是有意为之的:“烧毁闸北几条街,或许一年半载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一举摧毁,它则永不可恢复。”
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何炳松在《商务印书馆被毁纪略》一文中,痛心疾首地回忆起商务馆总部被毁的惨状:“第一弹中印刷所,第二弹中栈房,当即爆裂发火……”在此次轰炸后,印刷厂中的各类印书机器全部焚毁,焚余的纸灰被吹到了10余里之外。
国难当头,商务印书馆虽在物质层面损失惨重,但精神层面却激发出无穷力量。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商务人以铅字为枪弹,以印刷厂为战场,向着日本侵略者发起冲锋,为抗日爱国运动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
产业在望
当代文化的传播者
日本人的炸弹虽然让这个庞大的文化机构跌倒,但却不能使它从此趴下。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等人,以文人的单薄身子,在暗夜中毅然擎起一把火炬,担起救国的重任。
复业后的商务印书馆,以文字作为民族斗争的利器,使得当时的出版业具有鲜明的文化抗战意识。总经理王云五在复刊的《东方杂志》卷首语中写道:“在抗日救亡的当下,恢复商务印书馆已经不是基于企业的发展,亦不是基于文化的考量,只是为我们中国人争一点点的气”。
多年后,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斗转星移,五星红旗已然冉冉升起于中华大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年头,商务印书馆分别与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开明书店、联营书店等联合组织成立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成为我国除了新华书店之外的第二大发行系统。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日子里,商务印书馆继续发挥博览众采的特长,陆续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在几代商务人的不懈努力下,建国后的商务印书馆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为代表的翻译作品。今天,我国中小学生中文学习必备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书,当初皆为商务出版社所翻译出版。
2017年,商务印书馆诞辰120周年。在历史烟云中走过两个甲子的商务印书馆,依旧光彩照人。一直以来,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拓展海外新知,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进入新世纪后,商务印书馆与时俱进,走向世界。注重对外交流合作,尤其重视对外交流和版权贸易。在精挑细选国外的优秀图书,翻译引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开展版权输出等工作,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走向世界。
历史一刻
文化抗日
1932年8月1日,商务印书馆上海发行所复业当天,“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标语悬挂于河南路发行所内。此时,正赶上学校开学前夕,为抓紧教科书的供应,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调动了所有剩余资金,集中精力赶印秋季教科书。由此,商务印书馆开始了艰难的恢复与重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