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会不会被机器人“扫地出门”?
2018-07-14吴锦宇
◎吴锦宇
吴锦宇:意大利摩德纳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现供职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比较劳动法与劳动关系、法经济学、金融法学。
小心!白领工作不再高枕无忧
当前,许多一线的蓝领工作被大量的机械手臂所取代;而由近及远的未来,白领工作也恐将受到技术变革的巨大冲击。因为现在机器的“智商”大幅度提高了。促进当前机器智能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程序设计的改进。
传统观点认为,白领工作很难被自动化取代,因为人们从事的工作是一整块无法分割的“事情”组合。但这种观点显然可被反驳。事实上,任何工作都是由一系列任务所组成的。当我们将很多白领工作分解或者解构成各项任务时,便能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任务都需要创造力、判断力或者同情心,相反很多任务也只不过像蓝领工人那样是在简单重复。这意味着,人们可以解释开展这些任务时所遵循的特定规则。如果这些规则可以被较完整地阐述,软件开发人员就能为机器设计出一套类似的规则,让机器遵守运行。这种简单重复、易被阐述规则的任务,在学术界称为惯常性任务。
如果白领工作中的惯常性任务易被自动化取代,那么是否非惯常性任务就不容易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呢?很多非惯常性任务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但我们要小心,实际并不全是这样。
201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职业的未来》一书中指出,认为非惯常性任务不会被自动化取代的观点基于一个错误的想法——“要发展能从事专家层面任务的系统,唯一的办法是重复人类专家的思考过程”,这个想法被作者称为“人工智能错误”。专家层面任务即是指大众所认为的需要大量脑力投入的那些工作。
要破解这一错误迷思的答案就是,软件工程师可以发展一套完全不同于人类思考模式的系统,来实现甚至是更好地实现原来由人类所做出的成果。这也就是说,如果在执行同样的任务时,机器遵循的法则不同于人类所遵循的法则,那么人类能否解释他们在完成任务时所遵循的法则已并不重要。
由谷歌公司设计的AlphaGo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看来,围棋是什么?是棋道,是文化。但在计算机看来,围棋是一道数学题。AlphaGo的升级AlphaGo Zero与人类对弈战无不胜,但事实上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下棋。
人类许多需要思辨性、创造性等脑力投入的工作,正受到来自惊人的机器处理能力、大规模数据存储能力,还有复杂程序的挑战。系统可以比律师更准确地预见法庭判决,机器依照过去的医疗数据能比医生做出更好的医学诊断。高性能的机器并不依赖于人类的创造力、判断力或者同情心。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所遵循的规则并不是人类所遵循的。
所以我们需要有必要的危机意识,无论是白领工作中的惯常性任务,还是非惯常性任务,未来都有被自动化的可能。
注意!不可忽视的好消息
的确,人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由技术革命带来的阵痛。很多人为此忧心忡忡:如果机器能更好而且更经济地工作,那还需要人类干什么?技术会让人类陷入失业和不公平的深渊吗?
事实上,技术进步对就业水平和结构的影响是复杂而多层面的,且不只是有坏消息。人类大可不必悲观,将对方视为洪水猛兽,以为自己全无缚鸡之力。我们若能秉持科学理性的思考态度,关心社会的变化,正视已存在或将要到来的挑战,因应地做好各项准备。那么,人类作为世界主宰者的地位怎能被撼动呢?
总的来说,会产生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首先,技术会取代大部分惯常性任务,但是不可能取代人类所从事的所有工作。工作由很多任务组成。工作与任务的区分很重要,技术能够取代一些任务,辅助补充其他任务。最容易被技术取代的任务是重复性的,很容易被自动化。但是,事实是很少有职业能被完全自动化(至少目前如此)。美国学者曼伊卡指出,不到5%的现今工作可以被完全自动化。但在60%的工种中,几乎三分之一的任务可以被自动化。最新研究显示,在美国和发达经济体中,基于惯常性任务的工作已大幅下降。
其次,技术使得基于非惯常性任务的职业更加宝贵。这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两极分化,对于处在工资分布两个极端的职业需求将大增。基于非惯常认知任务的职业(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技师,以及那些其工作随着技术而变得更加宝贵的工人)的岗位和工资将增长。这些职业通常在工资分布的顶端。另一方面,一些非惯常性体力工作(家政服务)也不太容易被自动化,通常由教育水平不高的低收入人群承担,也面临市场需求增长。而对中等水平工资的职业需求则将下降,这些职业通常涉及惯常性任务。美国学者布林约尔松及迈克菲预测说,这一趋势未来会加剧,因为它不仅影响到那些其工作由惯常性任务组成的白领,也影响到很多其工作会在近期被自动化的蓝领。前者处于教育水平分布的高端,比如翻译、数据分析师、管理人员等;而后者则处于低端,例如汽车和卡车司机等。
最后,技术降低了生产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成本,这至少会提升一些行业中的从业者数量。例如,美国学者詹姆士·贝森研究表明,自动提款机的大规模使用并不意味着银行员工的末日。与此相反,银行业的工作岗位年均增长2%。自动提款机将员工从最惯常性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将他们的工作从简单的柜台交易转换到处理客户的信贷申请及投资。而更重要的是,自动提款机的大规模使用降低了开设新分支机构的成本。因此,尽管每间分支机构的员工人数降低,而分支机构的数目则大幅增加,使得银行业的员工人数增加。
詹姆士·贝森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从1980年到2013年,大量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部门吸纳了更多的员工。这确认了一个历史趋势,那就是在过去一个世纪,技术并没有降低人口中的劳动人口比例。相反,这个比例在每个国家都有增加,与妇女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步。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研究,制造类机器人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人类就业岗位的总数。到2020年,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岗位总数将从190万增长到350万,每部署一个机器人,将创造出3.6个岗位。
自动化是否会导致就业人口比例的下降,或者只是导致很多人的职场转型?多项研究都表明,很多惯常性工作将被摧毁,而一些全新的工作会被创造出来。但是,工作创造和工作摧毁的速度取决于改变的速度,还有各个经济体重新培训工人,将工人从式微的经济活动转移到新生经济活动中的能力。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干预,这些改变会继续导致收入的不平等。
智慧之光
未来可期
◎王海雯
身处当下的纷繁社会,时刻具备批判性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去伪存真的认知能力,能助益每个人更好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好比是面对人工智能这个突然闯入的劲敌,有人无端恐慌,担忧终被它替代;但还有人已开始正视它、了解它,积极未雨绸缪,试图搭上这班智能快车;更有甚者,常在思考人工智能的终极边界,要在它永远无法染指的蓝海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正如《智能时代》的作者吴军所言,人工智能所能解决的问题只是世界上问题的很小一部分。现在世界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要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是杞人忧天,时时担心人工智能太强大。
所以,身逢新时代,你我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