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可持续问题研究
2018-07-1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向贫困人口提供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是关乎扶贫效果的长期性和金融业务在贫困地区长期发展的双赢问题。
一、我国金融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随着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金融服务扎实推进。目前,我国金融扶贫工作供给体系已初步形成,围绕“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户户有账户”的目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大幅提升,到2017年上半年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64.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7%,贫困地区已设立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6823个,服务网点4.52万个,共布放ATM、POS机等自助设备160.42万台,基础金融扶贫工作力度明显加强。二是贫困地区贷款投放有效增长。2017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9.97万亿元,同比增长9.9%,涉农贷款余额在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26.16%,涉农新增贷款在全年新增贷款中占比为26.35%。截至2016年,全国贫困地区832个县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4%。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断突破。近年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金融精准扶贫上先后推出了“双联贷”、“富农贷”、“强农贷”等信贷产品,以及“E农管家”、“银讯通”、“四融平台”等服务新渠道;多家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当地政府在探索林、地产权抵押、农机具抵押、保险保证等担保方式及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金融精准扶贫存在可持续性差的问题
(一)信贷资金投放贫困个体人群效果差。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下,很多信贷资金投向贫困个体人群,但从实践证明来看,扶贫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贫困地区人群大多劳动力不足、技术能力差、缺少生产要素和增收项目,申请信贷资金支持意愿不强,即使有融资创业的想法,但项目利润低,难以承受相对较高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贫困个体创业项目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和理论指导、盲目性大,加上贫困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差、运输成本高、销售渠道单一,与低成本、广渠道的电商企业相比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这种先天不足致使信贷资金面临较大风险,商业银行在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也往往是先宽松后收紧,导致个体人群信贷资金投放效果较差。
(二)综合价值回报难以达到商业银行发展要求。贫困地区人群综合金融产品覆盖少,经济增加值低,仅依靠单一信贷业务,难以调动商业银行扶贫的积极性。而且贫困地区人群信用意识薄弱、担保能力不足,在农牧产品欠收或经济下行期致使贷款人还款意愿下降,造成贷款不良率较高。商业银行大多围绕经济增加值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在项目立项上严格遵循收益覆盖成本原则。这种考核体系和项目立项原则更加强调业务的价值回报能力、成本和风险控制能力,在信贷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资金往往趋向于资金成本低、回报率高的项目。
以重点支持三农业务发展且在金融扶贫工作上取得卓有成效的农业银行为例,从2015年-2017年上半年数据看,农业银行县域总资产回报率平均值为0.91%,低于该行总资产回报率平均值0.14个百分点,县域贷款不良率平均值为2.93%,高于该行全行不良贷款率平均值0.61个百分点,且县域贷款平均收益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具体见表1),数据显示县域三农业务从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上低于全行水平。
表1 农业银行金融扶贫重点指标值对比(农业银行年报,单位:%)
(三)贫困地区金融环境不利于商业银行开展持续扶贫工作。相对城市地区,我国贫困地区无论是在网点布局、渠道建设等物理环境方面还是信用体系、担保体系等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致使扶贫工作呈现成本高企,不接地气等现象。
1.渠道建设等物理环境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在城市布局,即使是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也仅限于县城区域,在乡镇、尤其是贫困地区,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和金融服务渠道极度匮乏,覆盖较广的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由于其政策和信贷规模局限性,难以满足广覆盖的扶贫资金需求。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布局物理网点的意愿越来越低,贫困地区人群受教育程度低,新事物接受程度差,对于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产品较少使用,最终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在扶贫工作上提供行之有效的金融服务。
2.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环境。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意识到了信用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上制定了许多措施,但由于贫困地区金融基础长期薄弱,农民缺乏有效抵质押物,企业和农户征信等基础数据缺失,加上贫困地区人群信用意识淡薄,贷款违约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商业银行对发放扶贫贷款主动性不足。
3.贫困地区的信贷担保机制也很不健全。近年来,政府在推动金融扶贫工作中创新了很多担保措施,但相对来说,贫困地区的担保方式仍然以信用担保和保证担保为主,抵押担保由于评估难度大、抵押权属登记不规范等原因,往往难以落实,目前采取的信用、农户联保,大户担保等担保方式风险大,经济资本占用高,政府担保、托底保证的范围有限,中介机构、保险担保又会增加借贷成本,这一系列导致了贫困地区的担保体系不利于商业银行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商业银行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解决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问题,精选扶贫项目是关键,尤其是要加强对政府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的支持力度,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要在推进金融扶贫项目过程中与政府加强深度合作,就风险补偿机制下的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扶贫金融环境改善、互联网金融创新等方面加大探索。
(一)信贷资金精准投放产业扶贫基金和项目扶贫基金。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在开展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发展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扶贫项目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等级低、综合收益好,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持续性的金融扶贫工作。尤其是商业银行参与政府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基金项目,具有受益面广、扶贫效果可持续强特点。仍以农业银行为例,从2016年-2017年上半年,无论个人精准扶贫贷款还是产业项目精准扶贫贷款及带动服务人数均大幅上升,但从2017年上半年数据看,产业、项目精准扶贫贷款额是个人贷款额度的10.87倍,由产业、项目精准扶贫贷款带动的服务人数比个人精准扶贫贷款带动的服务人数更是高出35.02倍(见表2),显示了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的受众性和优越性。
表2 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与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精准扶贫贷款对比 (农业银行年报,单位:亿元、万人)
(二) 改善政府风险补偿机制下的绩效考核体系。商业银行扶贫项目具有综合收益低、风险等级高特点,扶贫持续性依赖政府风险补偿机制的运行。一般来说,大多地区采取对商业银行信贷贴息、政府担保或兜底信贷资金风险缺口等直接补偿手段,这种直接补偿手段耗费大量财政资金,政策可持续差。
近年来,多地政府与商业银行探讨间接风险补偿措施,比如采取政府财政对商业银行存款匹配,商业银行国库现金管理评标分值占比,对商业银行进行财政专户、社保专户匹配,财政代理业务倾斜等措施。这些间接风险补偿手段对商业银行利润增长至关重要。具体以某商业银行扶贫项目收益测算为例,按照日均1亿元项目扶贫贷款为例,项目测算周期一般为5年,政府按照1:1进行财政存款匹配(不考虑银行其他产品带来的综合收益),且每年按照10%增速,预计项目周期内该商业银行综合利润243万元,若商业银行仅提供贷款支持,政府不匹配任何资源,从贷款不良成本看,预计该项目亏损630万元。因此仅从存款匹配资源来看,商业银行可一定程度上获得扶贫项目利润,保持扶贫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三)发挥地方政府在改善金融扶贫环境方面的作用。近年来,政府在改善金融扶贫环境、助推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建立贫困人口大数据、创新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等。
1.充分利用贫困人口大数据。建立贫困人口大数据有利于政府和金融机构精准施策,虽然商业银行对扶贫项目支持的综合效果要远大于对贫困人群个体的支持,但个体精准扶贫有利于提升扶贫的精准性,对于无法参与扶贫项目的人群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商业银行优选信用状况良好,有一定生产要素基础、良好个人投资项目,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个体,或者有保险配套、政府配套支持的贫困个体,信贷资金的投放将会产生良好的收益,但这依赖于对贫困地区人群个体精准的信贷调查。自中央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各地通过建档立卡等措施,为贫困人口大数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政府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贫困地区人群薄弱的信用意识和信贷担保体系对于商业银行金融扶贫工作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障碍,扫除这种障碍一方面需要当地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加大征信知识和担保知识宣传,逐步培养贫困地区人群的信用和担保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建立系统化的信用体系和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多地政府探索通过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农户建档立卡和信用等级评定,引导涉农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信用评级结果,实施评级结果差别化信贷政策,提高信用评级在贷款授信方面的应用率,营造信用就是信贷的正向激励氛围,同时探索构建“优惠+谅解+救济”一整套信用重建机制,这种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当地商业银行开展金融扶贫工作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多地政府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作原则的商业化担保体系、“保险+信贷+扶贫”的联动担保机制以及新型农村产权抵押的方式,可以解决过去传统的单一政府担保、农户联保等方式的担保体系,为商业银行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推动贫困地区互联网金融建设。金融精准扶贫的持续性和效果不仅依赖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支持,还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各种配套的金融产品及金融知识的普及,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金融机构少、金融产品单一,不利于贫困地区人群普惠金融的覆盖。因为物理网点运营成本高,大多商业银行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建设,通过金融宣传和教育,引导农民加大电子银行产品和电子银行渠道的使用,互联网金融对贫困地区人群来说看似很遥远,但以开放、平等为宗旨的互联网金融为快速实现贫困地区普惠金融提供了可能。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商务等渠道产品的使用大大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单一、农民产、销、渠道、结算的问题,同时也对贫困地区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2)